信息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非常强大的内生动力,它可以持续带动新一代技术创新、产品迭代、服务升级。
而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正在逐步与各行业传统模式相融合,为实体经济降成本,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构建诚信产业环境,以构建有秩序的数字经济体系。
比如在政府治理领域,区块链是打造透明廉政政府,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智慧政务的有效途径。在政务方面,主要应用于政府数据共享、数据提笼监管、互联网金融监管、电子发票等;在民生方面,主要应用于精准扶贫、个人数据服务、医疗健康数据、智慧出行、社会公益服务等。
在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整合起来实现“三流合一”,有助于提升信任穿透水平,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区块链提升可信金融服务能力。目前国内一定数量的金融业应用已经通过了原型验证和试运营阶段,涉及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管理、保险等细分领域。区块链也可以助力产品溯源发展。
具体在版权保护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交类APP出现在电脑端、移动端,内容行业的版权治理出现了分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图文內容的“洗稿”就是一项比较难治理的侵权现象;在知识付费和影视等内容付费领域,现在更是出现了利用群裂变,在朋友圈、微信群、网盘等社交空间传播盗版内容的新型侵权方式。
对数字版权进行保护,进而推动信息消费环境的优化,区块链等新技术是最有可能的技术手段之一。然而,全球区块链技术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利用此项技术完善版权保护、优化信息消费环境任重而道远。一方面,创作者本身利用区块链保护自身权益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区块链确权结果与全球公检法等系统结合程度不足,现今能采纳区块链确权当做侵权证据并在法院完成追溯的寥寥无几。
截至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区块链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456家,产业初步形成规模。2017年是近几年的区块链创业高峰期,由于区块链概念的快速普及,以及技术的逐步成熟,很多创业者涌入这个领域,新成立公司数量达到178家。同时, 2013-2018年间,我国区块链相关企业获得投资数量以及融资规模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获投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13家增长至397家;融资金额从2017年的66.7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306.27亿元。
产业分布呈现集聚发展态势。我国区块链技术公司分布较为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在456家区块链公司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地合计占比超80%,是区块链行业创业的集中地,其中北京以175家、占比38.38%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上海以95家、占比21%位居第二;广东省以71家、占比16%位居第三;浙江省以36家、占比8%位居第四。从中国区块链创业活跃度靠前城市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为中国大陆区块链创业活跃度最高的四座城市,占比分别为38%、21%、12%、7%。
根据赛迪全球公有链评估指数,仅作为评估对象的全球主流公链平台已超过30个。实际上,全球公有链项目远超过这个数目,而且数量上还在不断增加。不同区块链平台之间在设计理念和实现方面不尽相同,在区块链底层架构的标准尚未达成共识之前,区块链平台技术与应用的竞争日趋激烈。
公有链
以以太坊、EOS为代表的区块链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其技术与应用生态正得到市场的认同。国内NEO、公信宝、星云链等公有链项目提出了各自基础架构设计理念并予以实现,同时积极推进开源社区建设和应用生态完善。但相比国外优秀公有链项目,国内公有链平台仍处于跟随状态。
盟链平台
IBM的Fabric已经成为联盟链技术平台的典范。基于Fabric的行业解决方案已经在金融、供应链、存证、物流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微众银行、万向区块链及矩阵元三方共同开发了BCOS区块链开源平台,提供企业级应用服务。
区块链BaaS(区块链即服务)平台
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战略布局区块链。2017年4月,腾讯发布区块链白皮书并推出可信区块链Trust SQL;2018年3月,京东全面启动了区块链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探索与研发实践;2018年8月,阿里云宣布发布企业级BaaS平台,支持一键快速部署区块链环境,实现跨企业、跨区域的区块链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11月,已有9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发布BaaS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