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我做幼儿园老师已经15年了,但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在课程实践方面自己还是一名新手。自幼儿园进行课程改革以来,我经历了课程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从以往只需按课程指导用书组织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课程,根据幼儿的经验和需要给予支持,推动幼儿的主动学习。我的课程观、教育观在更新,课程实践模式的改变使得以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我开始学着去观察、倾听、了解幼儿,努力去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回应他们的兴趣,支持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着实不易。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我不知道如何回应幼儿兴趣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又会不自觉地回到预设目标、结果导向的思路去,因此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程实践。园里也会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一起研讨课程案例,以帮助我们提升专业能力。比如,我班孩子开展了探究蓝莓生长过程及特点的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同事们一起就多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想法和建议,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幼儿的学习特点、课程资源的利用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一、课程案例回顾
我园户外自然资源丰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收获时节果实累累。为了促进幼儿与这些自然资源的互动,各班以“认领班级树”的形式观察、照料园内果树。中班时,我班认领了树莓树作为班级树。大班上学期开学没多久,园里新添了三棵蓝莓树,又交给我班照料。蓝莓树属于灌木,植株低矮,幼儿很容易观察。园内已经种植了树莓、草莓,这次新添的蓝莓与这两种植物有比较大的区别。引导幼儿观察、照料蓝莓树,可以让他们对这些名字里有“莓”的植物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园里买的蓝莓树是已培育了多年的苗木,种下后第二年的春天就可以开花、结果了。
孩子们初见蓝莓树时,发现蓝莓树长得和自己差不多高,枝干有粗有细,上面有小小的刺,叶子稀稀拉拉的。这就是蓝莓树吗?它真的会结蓝莓吗?孩子们很好奇。其实,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蓝莓树,我拿出手机查了资料,告诉他们:“蓝莓树有很多品种,有些品种的蓝莓树到了冬天叶子就会掉落,等明年春天重新发芽了可能就会变得不一样。”孩子们听了都十分期待。
开花
天气越来越冷,蓝莓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在漫长的冬季里,蓝莓树一直都没什么变化,也不怎么需要照料,时间长了,孩子们都快将其遗忘了。3月里的一天,孩子们散步经过时,惊喜地发现原本光秃秃的枝干上长了很多小苞。这些小苞硬硬的,浅绿色,有大有小,形状像水滴。这是什么呢?贝贝联想到家里腊梅的花苞,认为这是蓝莓树的花苞;霖霖则认为,春天到了,蓝莓树要发芽了,小苞是绿色的,肯定就是叶子。孩子们觉得贝贝和霖霖说得都有道理。我意识到,两个孩子能联系自己对植物的已有经验作出分析和判断,这非常值得赞赏,至于究竟谁对谁错,与其直接公布答案,不如引导他们继续观察、等待,亲自验证结果。一周后,有的小苞已经长成大苞,大苞渐渐打开,露出了粉嫩的花骨朵。这下,孩子们确定了,是蓝莓开花了。他们还发现,一个苞打开后,里面有很多花骨朵。又过了几天,更多苞打开了,孩子们数了数,发现一个苞里有8个花骨朵的居多。
孩子们都期待着蓝莓花绽放,于是我天天都带着孩子们去看一看。他们原本以为蓝莓花会和树莓、草莓的花长得差不多,后来才发现蓝莓花小小的,开起来像一个圆圆的小灯笼。在还是花骨朵时,花瓣是浅粉色的,花开了以后逐渐变成米色了。有孩子观察到蓝莓花的底部有一圈小小嫩嫩尖尖的叶子,由于之前有过不少观察植物开花的经验,他们马上认出这应该是蓝莓的花萼和花托。有孩子还发现蓝莓树长叶子了,在蓝莓花的下面冒出了一些嫩芽,有的已经能看出一点叶子的形状了,有的还只是芽苞。这一发现也让孩子们了解到,原来蓝莓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
随着蓝莓树的开花,孩子们发现蜜蜂也来了,于是谈论起蜜蜂的话题,有的说蜜蜂是来采花蜜了,有的说一定是蓝莓花的香味把蜜蜂吸引过来了。贝贝说:“我妈妈跟我讲过,蜜蜂能帮助花授粉,花有雄花和雌花,必须授粉才能结果。”同伴们追问贝贝什么是雄花和雌花、怎么授粉,贝贝也说不上来。我查了资料发现,蓝莓花确实分雄花和雌花两种,于是,我从网上找了一段关于蜜蜂授粉的科普视频给孩子们看。可是看完视频他们的问题更多了:哪个是雄花,哪个是雌花?蓝莓花明明看上去长得都一样,蜜蜂是怎么分辨的,又是怎么授粉的?这些问题让我有些难以招架:一方面,我自己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有些科学知识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讲解才能帮助大班幼儿理解。
结果
蓝莓花陆续凋谢,花瓣变黄、干枯,逐渐掉落,只剩下花萼和花托。孩子们等待着蓝莓树结果子,可是好几天过去了,似乎一点动静都没有。隔了一周多,忽然有一天,一个孩子发现有一朵花的花托部分鼓起来了,再去观察其他花的花托,发现很多花托都鼓起来了,有的鼓得大一点,有的小一点,但也有的还是老样子。他们十分好奇,为什么花托会鼓起来?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孩子们发现最先鼓起来的那些花托越鼓越大,有的已经鼓得圆圆的像个灯笼了。彤彤说:“这个鼓鼓的花托有点像蓝莓的形状,这就是蓝莓吧?”瑶瑶说:“我认为不是,上次树莓是花掉了以后长在花托上面的。”两人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孩子们无法判断,决定过几天再看看。几天后再观察,发现更多的花托鼓了起来,像无数个小灯笼挂在枝头上,而花托的上面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一颗蓝莓像树莓那样长出来。鼓得最大的那几个花托几乎已经跟水果店在卖的蓝莓的形状一模一样了,只不过颜色是绿的。由此,孩子们确定了这鼓起来的花托真的是蓝莓。
正好我们的班级树树莓树也在开花,马上要结果了,我便引导孩子们对这两种植物进行比较。孩子们中班时已经观察过树莓树,还有一定的印象,现在再次来观察,印象更深刻了。他们总结出了几点:蓝莓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树莓树是先长叶子后开花的;蓝莓花的花瓣是收拢的,树莓花的花瓣是敞开的;蓝莓圆圆的像灯笼,表面很光滑,树莓像是一粒粒小球垒起来的,而且表面长了绒毛,一颗树莓像一串葡萄;蓝莓是花托鼓起来形成的,树莓是从花托上面长起来的。孩子们对这些发现感到非常兴奋,几个孩子提出想去研究幼儿园里其他果树上的果子是怎么长出来的。我支持他们的想法,于是,班里7个孩子自发成立了“果实研究小组”。但是,他们的研究并不怎么顺利,因为园内果树品种比较多,花期都不一致。比如,橙子树和橘子树正在开花,还没有结果;石榴树和金橘树只有嫩绿的叶子,连花苞都还没有;桑葚树和樱桃树已经结出果子,但因为之前没怎么留意,孩子们甚至都不清楚它们有没有开过花,在询问了认领这两种果树的班级的小朋友后,才了解到它们确实是开过花才结果的。只有油桃树和梨树,果子已經结起来了,从外观上看,似乎和蓝莓的情况很像,果子都是花托鼓起来形成的。孩子们把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作了记录。由于这些植物的花期、果期各不相同,事实上,孩子们并不能通过短时间的观察记录得出什么结论。对此,孩子们倒没觉得怎样,可我总感到有些遗憾。
成熟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蓝莓慢慢成熟。5月初的一天,孩子们发现蓝莓开始变紫了:有的蓝莓有一点点泛紫,还有几颗已经整个都变淡紫色了。个别孩子迫不及待地采了几颗淡紫色的蓝莓尝了尝,他们说还很酸;有的孩子采了绿色的蓝莓来尝,结果吃到嘴里感觉涩涩的。于是,他们总结出,绿色的还是生的,不能吃;淡紫色的也还不太熟,很酸,要等到变成深紫色才算成熟,才能采来吃。在耐心等待蓝莓变紫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有几颗蓝莓一半已经是紫色的了,一半还是绿色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的孩子认为,可能是前两天下雨了,蓝莓有一半被雨淋到了才会这样;有的孩子认为,太阳晒得多的那一半是紫色的,另一半晒得少就是绿色的。同时,一个孩子还发现,紫了的蓝莓都是比较大的,比较小的都还是绿色的。可见,大班幼儿对植物生长的过程及自然条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能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它们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了。
又过了一周,蓝莓越来越成熟,终于到了可以品尝的时候了。我和孩子们一起采摘,孩子们在品尝蓝莓酸酸甜甜味道的同时,也发现了蓝莓更多的秘密。有的说,蓝莓水分很多,用手一捏就能挤出蓝莓汁来;有的小心翼翼地剥开蓝莓薄薄的皮,发现果肉是绿色的,果肉里还有很多小籽,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觉得那是蓝莓的种子;有的发现我们种的蓝莓和水果店里买的蓝莓外表颜色不太一样,我们的是紫色的,买来的那些是蓝色的,从而了解到不同品种的蓝莓果皮的颜色会有所不同。“为什么蓝莓会是这样的颜色呢?”有孩子提出疑问。霖霖说:“我爸爸告诉我,蓝莓里有很多花青素,所以是紫色的。”那么,什么是花青素呢?伊伊说:“我知道花青素吃了对我们眼睛好。”我对花青素究竟是什么也不是很了解,同时觉得很难和孩子们解释清楚,所以我只是告诉他们花青素是一种对我们身体很好的营养素,它在很多蔬菜水果中都有,其中像蓝莓这样蓝色、紫色的蔬菜水果中特别多。孩子们听了都说要多吃点蓝莓。尽管我们种的蓝莓没有买来的那么大、那么甜,但他们依然争相品尝。
二、教研中的反思与碰撞
随着蓝莓收获季的结束,我们的蓝莓种植和探究活动暂告一个段落。教研活动时,我通过PPT课件向同事们介绍了孩子们的探究过程以及我给予他们的支持和引导。同时,我也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和困惑。
蓝莓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大班的孩子大部分都吃过或见过蓝莓,但很少有人见过蓝莓树、知道蓝莓是怎样生长的,就连我园的教师在此之前对蓝莓的生长也了解甚少,因此大家都对此充满好奇和期待。从蓝莓树萌出花苞开始,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就一直比较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与问题。每次孩子有新的发现或问题,我都尽可能给他们比较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探讨,鼓励他们通过观察、比较自主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马上告诉他们答案。回顾近两个月的探究活动,我感到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我自己也是初次接触蓝莓这种植物,对蓝莓的生长特点知之甚少,尽管也通过网上的资源提前作了准备,但面对孩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及他们互相之间的探讨,我有时也不知道如何给予支持和解答。如果我能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就可通过一些有价值的提问、引导与孩子有效互动,促使孩子进一步思考,从而引发孩子的深度学习。此外,我感到困惑的是,孩子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但是孩子的问题有时很难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答案。比如,孩子注意到蓝莓花周围有蜜蜂,引出了蜜蜂如何授粉的话题。尽管我找了视频给孩子们看,他们平时也看过一些相关的绘本,但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很理解。又如,关于果实是如何长出来的问题,孩子自己提出要去观察园里其他果树,我对此非常支持,但后来发现,由于花期、果期各不相同,想要在同一时间观察到不同果树果实的生长过程是很难的,最终也只能借助书籍、网络让孩子去了解。再如,品尝蓝莓时,孩子对蓝莓颜色的關注引出了关于花青素的话题,但是对于花青素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我也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清楚。我很困惑,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如何支持孩子进一步深入探究呢?
基于我对孩子探究过程的介绍以及我所提出的问题与困惑,同事们一起开展了探讨,在碰撞中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和建议。
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我们陪伴孩子一起经历蓝莓开花、长叶、结果、成熟、收获的全过程,对孩子的问题和发现给予及时的回应,并对孩子的探究过程做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这体现了我们作为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从指挥者、指导者转变为观察者、陪伴者、发现者。但有时候,根深蒂固的指导意识又在不经意间冒了出来,我们总觉得自己应比孩子懂得多,孩子的问题自己都应知道如何解答。事实上,对于初次接触的蓝莓,教师也是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探究者。如果教师能放下“包袱”,像孩子一样投入到对蓝莓的积极探究中,表现出兴趣和好奇,成为孩子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也许更有助于带动孩子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教师这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探索以及谦虚、踏实的学习态度,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以往的课程实践中,往往是教师在前,孩子在后,教学的内容、目标和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中,很少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但现在,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孩子的兴趣是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因而我们即便做了再充分的准备,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毕竟教师不是“百科全书”。因此,如果我们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缺乏知识储备,完全可以告诉孩子“我也不是很了解,我想和你们一起来研究和讨论”。孩子在与教师一起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习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认识到,原来大人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也是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本领的。
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说,要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但在具体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我们潜意识中的“唯知识论”便又显露了出来。比如,纠结于怎样让孩子获得关于蜜蜂授粉、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花青素等知识,正反映了这种重视知识获得的观念。事实上,虽然孩子对这些问题表现出了兴趣,但其中涉及的一些知识、概念过于抽象,大班孩子还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不以知识的获得为目标,便不会如此纠结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积累感性经验。比如,可以为孩子提供放大镜等工具,鼓励孩子充分观察蓝莓花的特点,允许孩子闻一闻、摸一摸,拨开蓝莓花的花瓣看一看,以便感知蓝莓花的内部结构。
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孩子进行持续的观察,从而发现蓝莓的生长变化过程。可鼓励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所观察到的蓝莓的生长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拍照的方式记录蓝莓花从萌发到绽放再到枯萎凋谢,蓝莓果子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绿变紫的过程,并记录拍摄的时间,从而帮助孩子更为直观地感知蓝莓的生长变化过程。不要指望孩子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特点乃至植物开花、结果的秘密等抽象的知识,但他们现在所积累的感性经验终将成为他们今后理解、掌握这些抽象知识的重要基础。
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从孩子在探究蓝莓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之间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关于蓝莓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个别孩子的兴趣和发现为线索展开的,只有部分孩子能比较积极地参与讨论,另一部分参与不够积极的孩子是对此不那么感兴趣还是跟不上节奏呢?我们对这部分孩子的关注显然不够,有时还是着急了一点,看到有孩子对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就认为大部分孩子都了解了、掌握了。其实,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思考,我们应尊重每个孩子的表达。我们也要关注不同孩子的兴趣及其好奇的问题。比如,在初见蓝莓树时,有孩子就对蓝莓树枝上的刺产生了好奇,但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所以我们就忽略了。事实上,如果我们从这个小小的发现入手引导孩子观察、比较、思考,支持对此感兴趣的孩子组成探究小组,这部分孩子可能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促进孩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这次关于蓝莓的探究活动比较明显地偏重于科学领域,我们忽略了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机会。比如,在艺术领域,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欣赏蓝莓每一个生长阶段的美,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材料,鼓励孩子用绘画等方式表现蓝莓的美;还可以鼓励孩子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表现。又如,在健康领域,我们可以抓住孩子对蓝莓的颜色与花青素之间关系的关注,引导孩子了解大自然中各种不同颜色的植物蕴含着不同的营养价值,鼓励孩子接受并喜歡上不同的蔬菜水果,实现营养的均衡;同时,在生活区可指导孩子制作蓝莓食品,如蓝莓果汁、蓝莓果酱等,这不仅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探究,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也会让孩子更喜欢吃蓝莓。
重视园内自然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我园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但我们对如何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尚缺乏比较完整的规划。班级树的认领活动引发了孩子对这些植物更多的关注,从中也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活动,这是我们需要继续保持的。但从“果实研究小组”不知道桑葚树和樱桃树结果子前是否开过花可以看出,孩子对园内的其他植物缺乏关注。诚然,孩子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要求孩子关注到园内所有的植物,但作为教师应带着长线思维,整体地看待、利用这些资源。我们自己要先了解园内的各种自然资源,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教师之间可以合作研究,形成园内的“自然资源地图”,了解这些植物的花期、果期等生长特点,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去关注这些资源,引发孩子的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
这次教研活动很好地支持了我对这次蓝莓探究活动的反思,帮助我进一步澄清了观念,发现自己思考的“盲区”,也提升了我对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这种“实践—教研—实践”的模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支持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专业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