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最后一名选手,羞辱了马拉松精神

2019-12-30 01:41张丰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参赛者马拉松赛马拉松

张丰

近日,一起马拉松赛事志愿者轮番“劝退”最后一名参赛者,还拍视频“嘲笑”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8月18日清晨,2019包头首届国际马拉松赛在包头市鸣枪起跑。赛后,一名医疗志愿者在某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视频,内容是在一辆大巴车里拍摄的赛道上的最后一名选手,视频的配文是:“包头首届马拉松赛最后一名,就要坚持走着回去,全市人民都在等着他解封道路。”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赛事志愿者的单独行为,并不是出于赛事组委会的“命令”。对此,赛事方并未给出官方表态。

这些志愿者的想法可以理解,这名参赛者如果退赛,他们的工作就结束了,算是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在心理感受上,一位远远落后于别人的跑者显得非常突兀,对这些志愿者的内心是一种煎熬。

他们也有非常“正当”的解释:最后一名参赛者迟迟不能完赛,导致道路迟迟无法解封,这给人一种“浪费公共资源”的印象。如果他退赛了,交通马上恢复正常,也会把比赛对公共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种想法看似有一种朴素的合理性,但是用到马拉松比赛上却是错误的。

一场马拉松比赛,一般封路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6小时),这相当于赛事主办方和每一个参赛者立的契约。在这个“关门时间”内,即便是最后一名,也可以从容跑完。在这之前终止选手的比赛资格,相当于违约。

对于志愿者来说,服务到最后,不仅是契约精神的体现,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对于赛事主办方来说,践行马拉松精神,就是要把赛事服务尽善尽美地坚持到最后。有时候,看上去这可能是一种浪费,但这种仪式感正是马拉松精神的体现。

这些志愿者显然缺乏契约精神,他们遵循的是“尽量减少麻烦”的想法,想早点让比赛场地恢复到日常状态。这种想法其实是相当功利的:既然成绩已经排到最后,不如早点结束吧。

虽然服务于马拉松,在赛前应该也接受过相应的培训,但这些志愿者显然没有搞清楚城市马拉松到底是什么。

跑马拉松,更多是“一个人的运动”。一个人自掏腰包到外地参加比赛,付出不小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成本,并不是要为了和谁竞争,甚至可能也不是为了冲刺奖牌,而是要挑戰自我、挑战极限。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完赛,甚至都未必要完赛,只是要来挑战自己上一次的成绩。

因此,每一个参赛者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梦想和坚持也都值得尊重。国内外不少跑步赛事,对个人能力不足或当天状态确实不佳的参赛者有所“照顾”——如果参赛者无法在“关门时间”内完赛,虽然没有官方成绩,但也能在通过终点后拿到完赛奖牌,就是这个道理。

(选自《新京报》)

【素材解读】

近年来,我国的马拉松比赛蔚为风行,很多城市都在举办马拉松比赛。许多城市管理者看中的是马拉松的城市推广功能,为此不惜花重金投入,这类目的纵然“功利”,却无碍达成多赢局面——前提是,提供规范的赛事服务,与马拉松精神相向而行。

但从部分地方马拉松比赛不专业的现象来看,让马拉松比赛更多地回归最朴素的体育精神,少些噪音和乱象,依旧有不少功课要做。

猜你喜欢
参赛者马拉松赛马拉松
马拉松赛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追光花园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