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江西申威建筑装饰工程公司
当下随着城市建设持续发展,市政道路工程数量也相继增加,人们对于城市道路建设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针对频繁出现的城市道路积水问题,应该结合先进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道路进行优化设计,有效解决城市积水问题,促进城市道路的顺畅通行。
海绵城市的主要设计目标便是促进城市排水系统的顺畅运行,以方便人类活动为核心,针对城市排水系统实施生态改造。海绵城市设计关键是对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针对市政道路中的雨水控制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从而帮助城市解决热岛效应问题,预防城市病的出现,避免产生城市内涝现象,有效涵养地下水资源,弥补地下水不足的问题,促进水质的充分净化,调节城市微气候[1]。
市政道路相关设计施工中,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应该扩大社会各界共识,应用先进的设计施工方法,创新城市中的水循环系统,改变城市排水模式,优化城市排水程序。当下的市政道路工程,结合生活发展实际,进行设计施工的终极目标便是引导城市顺利回归自然,比如海绵城市相关建设工作,都应该坚持低影响为主,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从双向调节层面分析,应该满足雨季城市就近净化、渗透、吸收和存储雨水的功能,而在旱季,可以把储存的雨水合理排放出去,引导城市活化出来,为城市排水系统服务。
该市政道路工程主要是处于海绵城市试点区内,整体呈现出一种南北走向趋势,此次道路设计长度是635m。道路机动车道原本宽度为7.5m,而人行道的宽度为3.5m,绿化退线的宽度在8m~10m左右,附近都是各种厂区以及绿化用地。
此次设计过程中主要以海绵城市为基础指导理念,全面集合雨水排放和雨水收集系统,转变成路面雨水、雨水连接管道、雨水口、检查井和市政管网融合发展的快排集成系统。并在其中间部位设置各种特殊装置和绿化带,提高道路透水、雨水排放和防污染效果。
市政道路的设计目标是针对雨水的年径流总量达到百分之七十的控制率,满足雨水排放要求,参考国内外城镇水循环和雨水节流容量和水处理规模计算雨水污染控制率,准确计算出市政道路的抗暴雨水平。
在市政道路设计施工中,针对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可以设计透水铺装方式,垫层采用碎石进行铺设,设计隔离层,减轻路基区域的影响。在城市道路两旁构建凹式的生物滞留装置,从而发挥出其雨水调节功能。把路缘石制作成开口式的路缘石,从而进一步扩展相关设施的进水功能。于道路低点构建雨水花园,能够合理消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质。针对人行道中的雨水范围,应该连接路基底层的碎石渗水层,如果道路两旁设置有绿化带,则可以在施工中通过连接渗水层和渗沟的方式为绿化带服务。海绵城市理念下,要求市政道路应该进行科学规划,选择合理设计方法,而边坡支护便是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在城市雨水失控的条件下,利用边坡支护构成临时防御设施。而护面墙和植草保护都是边坡支护选择类型。
市政道路中的特殊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内容:第一是新型雨水口,把传统路面雨水口改为新型雨水口,提高对于雨水径流中各种油脂、固体垃圾、漂浮物的拦截效率,同时还可以避免管道内异味飘散至地表。
雨水口主要包括出水支管、防臭管、滤水桶和雨水篦子等部分构成,通过钢筋混凝土进行预制,井体的底层区域主要是沉淀区,可以对各种沉降固体颗粒基进行收集,把滤水桶设置于进水口位置,在滤水桶上设置提柄,方便后期进行提取与清理。而滤水桶上层的滤水孔能够将雨水径流中各种大颗粒污染物有效拦截下来,在滤水孔上方还设置了溢流口,在突然出现暴雨的情况下,能够扩大过流量,避免道路出现积水问题。
第二是生态植草沟,把传统绿化带转变为凹式的生态植草沟形式,其主要是混合水洗碎石、水洗砂、透水性土壤等材料,从上到下混合配置而成,同时在草沟中还可以种植当地本土植物,选择耐短期浸泡和常绿树种,在道路构建路牙开口和设置横坡,引导路面雨水能够自然流入生态草沟当中。
为了避免生态草沟中出现雨水溢流等问题,可以将盲管设置于水洗碎石层当中,为了减少下渗雨水浸泡道路路基问题,需要顺着生态草沟的侧面沟槽和底层沟槽设置土工布,并刷上沥青作为防护层[2]。
第三是雨水花园,可以于道路两侧最低区域构建雨水花园,其属于一种成本低、维护频率低、安装简便、结构简单的雨水径流系统,可以有效去除雨水内的重金属、有机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质,经过处理后的雨水可以顺流至地下,排放到市政管网、自然水体或进行回收利用。
综上所述,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对市政道路进行科学设计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持续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对海绵城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形成针对性设计方案,提升城市道路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