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愫黄梅 相守黄梅

2019-12-30 06:05梅之韵
黄梅戏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节排练

□ 梅之韵

我出生在戏剧之乡——湖北省黄梅县的一个山村,从小受着黄梅戏的熏染而迷上了黄梅戏。但由于种种原因,走出校门,并没能如愿地结缘黄梅戏;20年前,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来到了圆梦之都——深圳。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许多曾经珍惜的事物悄然逝去,惟对黄梅戏的痴迷与日俱增;无论工作再忙、再苦再累,清晨起来第一件事永远是打开收录机听一段带有泥土芳香的黄梅戏。一生中有多少东西能让人如此之倾注与痴迷呢——惟黄梅戏。20年了,二十年如一日地追寻着黄梅戏的点点滴滴……

由于身在南疆,接触黄梅戏的机会不多,消息也相对闭塞,但我以痴迷的心,追寻着一切与黄梅戏相关的信息,每收集到一个唱段、一个视频,都能让我欣喜若狂、视若珍宝。开始我总是在收录机里听唱段、学唱段,在电视机前看视频、学身段,看一点、学一点。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幸在网络上结识了一批在深圳工作的黄梅戏热爱者;相约聚集在一起唱起了黄梅戏选段,到2006年发起成立了深圳市黄梅戏联谊会。每天晚上和节假日在一起学唱黄梅戏经典唱段,排练学习经典折子小戏,自寻机会为观众免费演唱。每一次观众的掌声和赞誉都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许多黄梅戏界老艺术家的认同,他们不吝指教,让我们得到快速的成长;并推荐我们参加安徽电视台的“花戏楼”和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等栏目,演出《闹花灯》等戏,并获得铜奖,受到评委及国内知名黄梅戏艺术家的高度评价。我们非常欣慰,通过各种艺术交流活动,我结识了更多的黄梅戏名家,也交识了不少从事黄梅戏的朋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不断向其请教黄梅戏唱腔、台步、身段等,和他们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快速成长,使我对黄梅戏艺术的真谛和精髓的理解更加深刻。

2014年在政府大力扶持和支持下,我们在深圳市黄梅戏联谊会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深圳市龙岗区梅之韵黄梅戏艺术团。建团初期各种设施匮乏、资金短缺、无排练场地、人才缺乏。经常为了一场排练,坐车两个小时,往往排练或演出回家,已到半夜。家人孩子都疏于照顾,曾一度出现了家人的不理解和争执,让人身心疲惫;甚至一些团员因为困难退却,无法坚持;我团的一些老团员每每谈到建团初期,都是感触颇多;尽管很艰辛,考验很严峻,但丝毫没有动摇我热爱黄梅戏的坚定信念。我和我的团队主要人员依然信心百倍,相互鞭策,共同鼓励,克服困难,绝不退缩,坚决践行“在南国传播黄梅戏艺术”的建团承诺:没有道具,我们动手自己制作;没有服装,自筹资金购置;演员自身条件不足,不定期地邀请黄梅戏名家和老师来深圳进行教学、交流和排练,同时通过不定期地组织团员走出去和黄梅戏名家请益,与名家同台助演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升团员的艺术修养。就这样不停地奔波历练,寒来暑往,酸甜苦辣,我和我的团员们坚守着,默默地在祖国的南疆传播着我们共同挚爱的黄梅戏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我们为了黄梅戏艺术不辞辛苦,我们身后的人更是默默地付出;我的先生,在前期,虽有不理解和争执,但经过深度沟通,对我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支持,不仅帮我安排好家庭的事务,让我无后顾之忧,更是出钱出力为艺术团的建设不遗余力:我们最早的服装、道具等,是我先生把准备的购车款给我,让我去购置。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付出,让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舞台。2015年,我团精心打造的传统经典大戏《女驸马》亮相于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得到艺术节组委会和业内众多院团、名家大腕的称赞和指导。通过这次黄梅戏艺术节的展演,我拜师求友,又结识了很多的黄梅戏名家,在师傅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一步步成长。老师的亲和力,让我感动,师傅的言传身教使我坚强,促我奋进,教我善良,情深意切的谆谆话语时刻萦绕耳畔,指引我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成为鞭策着我对黄梅戏艺术追求的动力,也终于使我在深圳实现了能在大平台演出黄梅戏经典剧目的梦想。

我团在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女驸马》的成功演出,是广东省第一家艺术院团参加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活动,也让黄梅戏在深圳市有了影响力,我团得到了深圳市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更多关注,邀请我团《女驸马》到各剧院进行演出,截止目前,我团《女驸马》已经在深圳演出不下20场,几乎场场爆满。

名家的鼓励、师傅的教诲、政府和相关主办部门的关怀,促使我们对艺术追求的步伐不断前进。2016年,在深圳市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团又排练了大型黄梅戏经典剧目《孟丽君》,参加深圳市龙岗区艺术节汇演,向全区人民做了公益汇报演出。该剧在2018年10月又应邀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展演,深受各界欢迎,演出效果震动安庆,受到组委会及专家们的热议和好评。2017年我们排演了黄梅戏经典名剧《天仙配》,并于2018年4月在深圳信息技术学院面对大学师生进行公开展演,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演员的精彩表演,给予当代大学生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许多学子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三部大戏的成功展演,观众、政界和艺术界的赞誉不断:“彩群翩翩舞,黄梅声声亮,程慧萍和她的兄弟姐妹们饱满的舞台激情、高涨的艺术斗志,谱写着无悔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盛世梅之韵的华丽篇章。”听到这些赞语,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我通过《女驸马》《孟丽君》和《天仙配》三部剧目的排演,通过对“冯素珍”、“孟丽君”和“七仙女”三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广大观众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同时也让我得到了更好的历练,为我自己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和可塑性,也为“梅之韵”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感悟一方舞台、追寻黄梅天地,着上人物戏装,走向更大舞台,面对热情观众,展示角色人生。我明白舞台上人物的生活远比我台下的我要丰富得多,她饱含着浓浓的人生、厚重的道理,需要我在舞台下认真地去感受,而在舞台上我需要的是精准地呈现;只有在台下用心细细揣摩去体悟,才能在舞台上表达出剧中人物的人性美。

犹记2013年,我第一次完全从生活小戏的角色里面走出来,扮演《女驸马》中的“冯素珍”这个厚重人物时的感受:是惘然、是无措、是兴奋、更是焦虑……各种情绪的交织,让我彻夜难眠。以我当时的艺术阅历和艺术功底对扮演“冯素珍”这样一个重要角色严重缺乏信心。后来在师傅和朋友的鼓励下,勇敢地挑战这一角色。师傅从人物分析开始,让我认识角色,走进“冯素珍”的内心世界,师傅的教导记忆犹新:“‘冯素珍’之所以背井离乡,考中状元,并非是一时冲动的心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她心中的情与爱,是‘为救李郎离家园’、‘生生死死不分离’,这份爱炽烈而又含蓄,火热而又清新,不仅动人更感人,后意外被招为驸马,并不仅是为身份的败露带来的危险而恐慌,更多的是为无法救出李郎而焦虑。”同时,师傅更是手把手地教我演唱、表演身段、厚底台步。在封建社会里《女驸马》中的‘冯素珍’这样一个女人的多舛命运,就在这厚重的舞台之中带给我太多太多的回味和思考:人间的冷暖、人性的无奈、心底的善良等等;随着扮演“冯素珍”的次数的增多,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越发深刻。

冯素珍这个角色的成功表演,不仅仅是我艺术生涯的一笔财富,更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已深植心底。走出“冯素珍”,又走进“孟丽君”,一扇全新的艺术之门呈现在我的面前。“孟丽君”为避冤狱,女扮男装,替父伸冤,治国有功。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古代闺阁女子,其志可佩、其才可敬。她为的是“为父洗冤,为君除害”,想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的是“为国为民心耿耿”,干的是“往日百废今复兴”。

“孟丽君”这样一位精通琴棋书画、聪慧过人的才女,一个有情有义的忠臣孝女,同样经历了人性的邪恶、人间的冷暖,人生的无奈。善良的本性,同样品尝着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在这份艰辛中,让我更加懂得了怎样的人生才更具光彩,更有意义。

《天仙配》中的“七仙女”,是我第三部戏饰演的人物,“神仙岁月我不爱,愿做鸳鸯比翼飞”身在天宫,却不受束缚,为了追求质朴的人间至爱,活泼调皮的七仙女勇敢地来到人间,大胆地向她所爱的人表白,即便是“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她也心甘情愿,因为在她的心里“夫妻恩爱苦也甜”才是她的追求和向往。

我表演的三个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的风格各具一格,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个性。在角色的揣摩中首先寻找其共同点,三个角色本都是天之娇女,“冯素珍”和“孟丽君”均为官宦之家闺阁女子,“七仙女”更为天宫七公主,都是封建时代勇敢的女子,同时在共同中寻找不同点,“冯素珍”为情主动放弃富裕的生活,历经磨难,体现在一个“义”字;“孟丽君”因父含冤,勇于担当,更聪慧多才,在忠孝中更展现一个“智”字,而七仙女“只羡鸳鸯不羡仙”,更体现在一个“情”字;我在排练的过程中,充分地抓住每个角色的核心,要求自己念唱从情入手,把“情”字贯穿在字里行间,无一遗漏,情深意浓,赋予角色情感,声情并茂,以情取胜,以感情的力量通过念唱把握角色的身份、性格和命运;而边沿的最高境界是“情”与“神”的结合,即我们常说的“神韵”,有“神”则万灵皆动,栩栩如生,人物形象跃然于眼前。师傅常说:“神”赋予戏曲的魅力是戏曲灵魂之所在,在师傅的教导之下,我为了展现不同人物的“情”与“神”,也即不同的人物面孔和性格特点,根据自身的艺术修养,努力不断地分析唱腔内涵和表现手法,为观众广泛地扩展着艺术欣赏的空间,把他们带到艺术营造的遐想天地中去。

我通过这三部大戏的排演,明白在学习戏曲表演中一般采取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规律,先模仿后体验,再将体验体现到学习状态中;我深知一个好演员的表演非常强调体验后的体现,只有体验细致了、深入了,才真正消化了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才能细化表现,才能有的放矢。这也是我仔细品味,认真琢磨,勤学苦练的结果。现在我感到一个演员的责任是心中要装着舞台,多在舞台上实践,在实践中创造人物。同时心中要有观众,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优秀作品去换取群众的欢乐,丰富观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你对观众尽到一个演员的责任,观众就不会忘记你,就会给予你热烈的掌声。那一声声热情的称赞,那一份份演出合同,就是观众对尽了责的好演员最大的回报。

这几年,我们通过排练大戏、排练黄梅戏经典折子戏,不断地更新剧目,不断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自己,也为观众送去了新戏。今年八月底,我团以《天仙配》、《女驸马》两部经典剧目参加了深圳市罗湖区黄梅戏艺术节,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认可,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近年来,传播戏曲文化,戏曲进校园又是我们最大的任务。在培训中心小学学生的戏曲知识、排练戏曲唱段和公益演出中,我们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学校以及公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走下舞台,褪去粉墨,我仍旧是一个简单的我,只因有了黄梅,所以我才有了这样丰富的人生,也才使我懂得了更多更深的人生至理。

回顾过去,从一个个朦胧的黄梅戏戏迷,到现在成长为能在南疆绽放黄梅之韵的艺术群体,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一群“戏友”对黄梅戏的挚爱,我们一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边演出;在舞台上相互配合,互相补合,互助救场,互相磋商,共同提高。生活中我们又都是朋友,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虚心学习,真诚传艺,正是秉着这些道德,才使梅之韵走到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前辈的教诲:“要想唱好戏,先要做好人”!我们更不会忘记党和政府在传承黄梅戏文化艺术这一块给予的大力支持。这种恩情激发我们更加“不忘初心”,努力让戏曲文化在龙岗、在深圳、在南国生根、发芽和扩散。

光阴荏苒,二十年来,在黄梅戏的陪伴下,我从稚嫩走向了成熟,是黄梅戏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而我也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感悟着黄梅戏的点点滴滴……我将永远守候着心中的这一片蓝天,绽放心中的这一朵——黄梅之韵!

猜你喜欢
黄梅戏艺术节排练
舞动未来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遇见艺术节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两个大忙人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