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养德为本

2019-12-29 00:00:00赵德贵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9年7期

古人告诉我们养生应注意的事项。首先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外要防止四时邪气的侵犯,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在内要保持精神安闲而没有杂念,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则内外安和,真气调顺,就可避免疾病。没有疾病的困扰,人们就能够心志安闲而少嗜欲,心情安逸而不焦虑,身体虽劳而不致疲倦。气调意顺,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内心安适,恬淡少欲,自然就会吃得甘美,穿得舒适,大家都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人与人之间不相倾慕和攀比,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各种嗜欲不会引起注目,淫乱邪僻不会惑乱心志。无论愚笨、聪明与能力大小,都不会因外物所动,这些完全符合“道”的要求。正是由于上古之人的修为合乎“道”,所以他们能够“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那么,上古所推崇的“道”是什么呢?最后一句就是答案:德!养德是长寿的根本,也是养生的重点,德全则不危!

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最为看重的大事,是做人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无论儒、释、道,都重视品德修养,强调德为立身之本。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为人,以及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而这正是养生的内涵所在。德者高尚——纵观古今,凡德高望重者,均为长寿之人。德者和善——心地善良、心怀坦荡,自然长寿。德者宽容——宽宏大量则神宁气畅,故能长寿。而如何养德,则需从学、行、俭三个方面身体力行。在养生宣传中重视以德为本,在养生实践中走出重术轻道的误区。

在儒家看来,仁是人类崇高的美德,其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就是“孝悌”。仁是品德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认为仁是最崇高、最根本的道德准则。具有仁之美德者,堪称“仁者”。仁者何以长寿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仁者有德

仁者思想高尚,追求道德上的高境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不被物欲缠身,不被物欲伤身,恬淡虚无,知足常乐,心态平和,自然有利于健康长寿。仁者通过道德修养充实一身正气,可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怀仁德之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心境平静,精神内守,气血调畅,五脏安和。这样的人自然就能长寿。正如孙思邈所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纵观古今,凡德高望重者,均为长寿之人。

仁者有善

仁者爱人,心地善良,心怀坦荡,乐于助人,身心健康,自然长寿。中国人向来讲究与人为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性善之人,没有不利于健康的坏习惯。性情善良,百病不生,灾害不加,是养生最好的途径。有人问,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善良。一句善言,可以医治一颗心灵;一颗善心,就像阳光和雨露一样,让人感觉温暖如春。大爱无疆,上善若水。真正的爱是没有疆土和地域区分的。古曰:“莫以善小而不为。”善,不一定要做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动作。

仁者有容

仁者的另一特征是宽容,心底无私,心胸宽广,淡泊名利,安分守己,不与世争,不计人过,心宽则神宁气畅,故能长寿。宽容之人,心境欣慰、宽松,内心温暖,能缓解内心的浮躁和焦虑,有助于气血通利,脏腑和调。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的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质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难免与别人产生摩擦、误会、甚至仇恨;这时别忘了在自己心里装满宽容。宽容是温暖明亮的阳光,可以融化人内心的冰点,让这个世界充满浓浓暖意。

“容忍”虽多连用,但容与忍境界大不相同。容指宽容、包容,是指胸襟广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容是一种气度,是对他人的真诚与公平,是理解。容是主动的,是无限的。容者,内心豁达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忍即忍受、忍耐,是压抑的,是被动的,是有限的。忍者,是对他人的抗拒与不满,是计较和不服。总之,容则养身,忍易伤身。

所谓“仁者寿”,是因为仁者所达到的境界正是中医对健康的要求和标准。仁者以道德至上,有宽广的心胸,良好的心境,平稳的心态,内心充满美意,美意自能延年。总之,养生之本在于养德,养生之首在于养德,学会做人是养生的关键。

编辑:修远xdyszzs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