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诗歌的眼睛

2019-12-29 07:14
星星·散文诗 2019年34期
关键词:田园眼睛诗人

任 皓

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曾在《眼睛》中写道:“现在你知道了。我曾借你蝴蝶的眼睛去看金莲花,借你蝾螈的眼睛去看草甸,借你各色各样人的眼睛,去看同一座城。”当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要去厘清关于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时,诗歌无疑就是这一双明亮的眼睛。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季节与时光的变化最能触碰到我们纤细而又敏感的神经。陆岸笔下的春天,是一种被寻觅的野草,即便走向枯竭,却仍在来年向死而生。层层铺垫,步步梳理出内在逻辑关系。这短暂的流逝之于生命长河,是怎样的位置?我们该怎么从容地走入黑夜,接受暮年?在《煮水的黄昏》中,他更是直截了当“春日落下来了。我的水声戛然而止。/无数星星升起,然而夜空依然漆黑”。在生命的急促感中,他抵达了一种圆融的孤寂。

同样对时光发出喟叹的还有龙双丰和小红北。龙双丰的《逝者如斯夫》和小红北的《五十岁》,干脆在题目上就标注了主题。无论是前者“虚无中,事物都成了时间的搬运工”的感慨,还是后者“没什么大事发生也心生欢喜/每一处四面漏风的自己别有洞天”,都有着一种天生乐观的释然。中庸之道正是这种坦然与率性,在最深的意识、觉醒与顿悟中与自己达成的和解。

遥远的乡村田园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我们无法返回的原乡,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眼睛总是会去寻找肇始之地。乡村这个中国农耕文明起源的“母体”有着关于童年美好的烙印,不论是第广龙的《山影》,见树的《家乡事》(三首),还是梁永利的《追梦的猎人》,桑地的《夜晚》,都在讲述着关于乡村、田园以及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的人与事。如果海德格尔所谓的“贫困时代”直指在残云漫卷的诸神遁去之后袒露出的审美朗空,那么我们头顶这片上千年阴霾与蔚蓝并存的天空便是山野乡村带给我们童年的回忆。这份回忆让我们对城市产生厌倦,在司晓飞的《河畔》中对于塔吊、栅栏和空荡的写字楼做出指认,却始终沉默。直到他听到远方的火车,载着他见到久违的青山,才在恍惚之中怀着赤诚之心,返回故里。

在众多关于人生的双眸中,毕子祥的《花朵纠缠》里的“燕子”“蚊虫”“水鸟”都是具象的动物,是诗人内心的自诉或是启发。阿垅的《破绽》和伊宁的《我的东经和北纬》都是关于母亲的形象,“日常”与“情感”相互构成,细节被放大被延伸,形成情绪饱满的人生拓印。张洪波的《红色草莓》是诗歌对想象力的拓展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构造或还原,是从自我本源中汲取力量和可能性,他的眼光间接地朝向世界,成为“自我之歌”。

诗人的眼眸,是去山川草木,是去河海浅川,是去田园村落,是去城市荒原……从起点到终点,无论是殊途还是同归,无论是分解还是融合,那些细微渺小的触觉,在诗行里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而单纯,让我们对于人生的信仰更为深沉。

猜你喜欢
田园眼睛诗人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