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煤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探讨与研究

2019-12-28 17:37:08郭建平曹艳军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危险源分级风险管理

郭建平,曹艳军

(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选煤厂,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风险分级管控是当前安全生产管理的新理念、新机制、新课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安委办〔2016〕3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国办发〔2017〕3号)中将“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简称“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固化为一项基本原则来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抓住了安全工作的重点,指明了实现安全生产的路径,推动了现代风险预控管理思想和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关口前移,源头管控,抓住重点,纵深预防,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事故的一场革命。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落实指南、意见、规划的内容与要求,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实现安全生产,这是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准能选煤厂属于特大型矿井型动力煤选煤厂,由黑岱沟选煤厂和哈尔乌素选煤厂两个分厂组成,分别是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的配套项目,每个厂的生产能力均为31.7 Mt/a商品煤,两厂年生产能力合计63.4 Mt商品煤,折合原煤69 Mt。准能选煤厂生产任务重,作业现场多,安全压力大,对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8年以来,选煤厂率先开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应用研究,结合实际积极推广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积累了风险预控管理的丰富实践经验。

1 风险分级管控的内涵

风险控制有闭环控制、动态控制、分级控制、多层次控制四项基本原则[1],分级控制是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方式,是系统管理、风险管理思想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的不同等级、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采取差异化控制措施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级、风险应对、风险监测等,其中风险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估的三个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步骤[2],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是前提和基础,风险评价和风险分级是关键和重点,风险应对是核心、重中之重,风险控制是最终目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风险评估的结果是风险控制的输入,风险控制是风险评估的输出,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

风险分级管控解决了不同等级风险的管控责任、管控范围、管控幅度、措施强度等问题,是推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强化过程管控、有效预防事故的根本途径。体现了“预防为主”、系统管理、突出重点的管理思想。通过危险源辨识,确定风险管理的对象,进行风险的量化,推进风险分级,明确管理重点,解决了安全管理中“想不到”的问题;通过细化安全责任,促进责任分层落实,实施风险分级控制,确保措施精准到位,解决了安全工作中“管不到”的问题[3]。

2 风险分级的方法和步骤

风险管理是基于风险的管理,没有风险也就不存在风险管理。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4],具体理解为:风险是某一危险源导致损失、伤害或其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组合,风险与危险源及特定事件相联系,没有危险源和特定事件,风险也就无从谈起。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对象,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和事故的根源,管控风险实质上就是管控危险源,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控的开始[5]。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即风险因素的识别,也就是危险源辨识工作。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6-7],危险源作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和确定风险管理对象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是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第一步,企业应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必须对风险的载体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识别出危险源,准确找出导致事故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有效地控制风险后果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范围应覆盖管辖区域的全方位和生产运营的全过程。辨识前,首先应划定辨识的范围,概括为人、机、环三类载体,具体包括:人员、活动、设备、设施、工器具、材料物资、工艺流程、职业危害因素、火灾危险场所、环境因素、区域等内容。在危险源辨识之初,应进行辨识单元划分和工作任务确定、能量物资或能量载体单元的识别、危险或危害事件识别及原因分析等工作[8]。能量物资或能量载体单元的识别主要通过填写调查登记表来完成[9]。通过危险或危害事件识别来分析、查找造成事故的失效事件,进一步分析危险或危害事件的产生原因,确定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为下一步开展风险控制打下基础。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系统安全分析和经验对照分析两大类,根据分析的对象和评价的需要应合理选用适宜的方法和分析技术。对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辨识可选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类比分析、测试分析等,对现场环境的危险源辨识可选用现场观察、测试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等,对生产工艺系统可选用事故树分析(FTA)、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方法,对生产作业任务可选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工作安全分析法(JS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等[10-12]。

危险源辨识应注重全面性、时效性、前瞻性。辨识时,要充分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同时兼顾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分析不同工况下、不同时间段危险源的不同特性,不仅要考虑正常作业过程存在的风险,也要分析非正常作业情况下的风险,还要预判意外及事故等紧急情况下的风险;不仅要辨识系统现存的风险,又要回顾过去曾经出现的风险,还要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2.2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理解风险的性质、确定风险特性的过程[13]。开展风险分析就是去研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它所产生的后果,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辨识,为风险评价、决定风险是否需要应对以及采取最适当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提供信息支持,是风险管控的前提。风险分析与危险源辨识密切相关,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风险分析是分析危险源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失效导致的直接后果与影响,具体内容就是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辨识危险源的存在状况、存在方式、失控会造成哪些事故(事故类别)、事故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事故原因、发生机理、转化条件、触发因素等内容[14]。事故类别分析应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所列项目进行。

2.3 风险评价

开展风险分级管理需要对风险进行量化,以确定风险的等级,通过风险评价即可实现风险的量化、分级。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组织的风险准则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等级,以做出风险应对的决策。风险评价有定性风险评价、定量风险评价、半定量风险评价三类方法,应根据评价需要、生产工艺、参数特性等因素可单独或组合选用。定性风险评价不能满足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定量风险评价是在大量分析实验结果和事故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获得指标或规律的一种方法,因分析、评价工作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半定量风险评价是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模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尽管评价结果是一些半定量的指标,但因其紧密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可方便得出风险度,满足评价要求,因而被广泛应用。常用的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风险矩阵评价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评价法(FMEA)、改进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MES)等。风险矩阵评价法以矩阵图的形式来表现风险的大小程度,简单实用,使用较广。风险是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风险矩阵法就是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程度(S)分别赋值,“可能性”值与“损失”值的乘积就是“风险值R”,即R=L×S。不同的评价方法,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赋值各不相同。

2.4 风险分级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确定目标的过程,是进行风险分级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据。通过风险评估,对所有的风险管理对象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分清轻重缓急,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梳理、评判风险是否可接受。风险因素发生变化,必须重新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级。

通过风险评价确定了风险的度量并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通常,风险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五个等级。《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将安全风险划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红色代表的安全风险级别最高,对应Ⅴ级风险,即特别重大风险,指危险因素多且难以控制,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橙色代表的安全风险级别偏高,对应Ⅳ级风险,即重大风险,指危险因素较多,管控难度较大,如发生事故,容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发生多人伤亡事故的风险后果;黄色代表的安全风险级别中等,对应Ⅲ级风险,即中度风险,风险在受控范围内,如发生事故,容易造成一般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后果;蓝色代表的安全风险级别较低,对应Ⅱ级风险,即一般风险,是一类可接受或可容许的风险;绿色代表的安全风险级别最低,对应Ⅰ级风险,即低风险,是一类可接受或可容许的风险,一般情况不可能发生事故。

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等工作,梳理了风险管控的思路与方向,提炼出了风险管控的对象和重点,明确了风险管控的范围和层次,具体解决了“管什么”、“重点是什么”的问题,使风险管控做到应对有策,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3 风险分级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分析、风险分级的输出,是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和最关键的环节。在明确了风险等级后,接下来就要解决各级各类风险“由谁来控制”、“怎么控制”、“过程监测”、“效果评价”等问题,以实现风险管理的闭环。

3.1 明确风险管控的主体及责任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也是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前提。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的是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由谁负责”、“负什么责任”的问题,其实也是安全生产和风险管理的责任清单,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政府和企业必须健全完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级管理、分线负责、更加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形成事有人做、责有人负、各负其责、层层落实的格局。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风险管控,全员参与。从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到生产一线普通员工,从职能部门到区队班组的各级管理人员,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必须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主要负责风险管理方针、目标的制定和风险管理策划、组织、资金保障等;单位的其他负责人,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主要负责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好方针、目标、指标的分解、落实、考核、协调及风险管理策划等;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业务保安工作负责,主要负责协助上级管理者做好风险管理策划,制定风险管理标准、制度、方案、计划、措施等,组织检查、考核、评审、完善等工作;班组长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对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是风险管控的直接组织者、执行者;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直接负责,是风险管理方案、措施的具体执行者、落实者、完成者。

3.2 控制分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风险由不同的主体分别实施差异化管控,以实现风险的有效管控。企业对风险的管控按照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厂矿单位、车间区队、生产班组的组织结构层次分级实施。班组负责对本班组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筛选出班组的重大风险项目向车间上报,同时制定并落实班组的风险管控措施;车间负责对各班组上报的风险项目进行汇总,开展危险源再辨识和风险再评价、风险分级,从中筛选车间管控的重大风险项目,并向厂部上报,同时制定落实车间级的风险管控措施;厂部负责对各车间上报的风险项目进行危险源再辨识和风险再评价、风险再分级,筛选出厂级重大风险项目向公司上报,同时制定落实厂级的风险管控措施;如还有上级单位,依次重复进行。对公司级的特别重大风险项目,同时应报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风险管控的范围、力度与风险的等级成正比,随着风险等级的提高,风险的严重程度不断加深,管控难度不断加大,管控的层级范围也随之扩大,管控的责任、措施、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的等级越高,分级管控的层级、责任和措施等响应力度也应越高。自上而下,各层级责任部门、责任人员与风险直属部门对风险项目进行共同管控,严格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严格监督检查考核,杜绝责任空挡,堵塞工作漏洞,消灭管理盲区,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做到责任分明、措施分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风险可防、可控、在控。

3.3 风险管控的措施及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是风险应对的落脚点,也是风险管理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对每一级别的风险项目,应分别从主管单位和涉及的职能部门业务角度分别制定不同的管控措施,分线负责,分工管控。各单位应将辨识、评价后的各级各类风险进行梳理汇总,编制本单位管控的风险清单,对重大及以上安全风险在单位醒目位置及时进行公告。公告内容包括:主要风险点或重大风险任务、风险类别、风险等级、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风险分级管控强调的是风险差异化动态管理,强调的是风险管控措施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培训教育措施等[15],分别从组织、制度、技术和应急等方面进行管控,达到隔离、降低、替代、消除和监测风险的目的。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规范等规定要求,紧密结合风险所在单位的生产实际情况,结合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结果,深刻吸取典型事故案例暴露出的问题和教训,充分考虑“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因素,体现系统管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闭环式管理的理念和要求,突出针对性、充分性、有效性,注重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全面风险管控,精准化施策,多方位立体预控,促进各级主体责任的落实,最大限度地管控风险,实现风险的能控、可控、在控。同时,开展风险动态监测和定期效果评价,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对管控措施进行调整完善,严密防范事故的发生。

应急预案是风险控制的事后控制措施,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及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编制、完善应急预案,形成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内容完整、层次清晰、措施明确的应急预案体系[16-17]。编制应急预案时,应充分结合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应急资源调查的结果,结合预案评估报告及预案培训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生产岗位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应针对工作场所和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化、专业化、卡片化”应急处置卡,切实提高岗位员工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

4 结 论

安全工作的实质是预知危险,从而控制风险,抓好风险分级管控就抓住了安全工作的根本,就抓住了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通过对风险分级管控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研究,梳理了风险分级管控的路径与流程,明确了风险分级管控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风险分级管控的措施和要求,为指导开展风险分级管控提供了方法论与路线图,为认真落实“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有效开展风险预控管理、全面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危险源分级风险管理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8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江西建材(2018年1期)2018-04-04 05:26:30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50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