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祎
壮族的整个丧葬过程分为两次进行 :第一次为土葬,在人去世后,将尸体放入棺材中,抬到墓地,下葬若干年,即第一次葬;第二次为捡金,待到尸体肉消筋腐之后,打开棺材取出遗骨,再整理遗骨装入金坛内,另选新坟地进行埋葬,这一过程被称为“捡金”,即二次葬。
1.察骨
察骨,即观察遗骨。在壮族地区,如果下葬满5年,一般都会请本族长者到死者的坟墓,其凭借辨别尸体腐化程度的经验,决定是否可以捡金。若尸体肉化筋消,则可以开始准备捡金;若尸骨尚未完全腐烂,仍葬回原处,待一两年后再捡。
2.择地
因为这是为死者选择最后的归宿地,事关死者的最后安定,也是“泽被后世”的大事,因此墓地必须请地理先生来选择,而地理先生也会根据长子的心意,如梦境、运兆、用地等情况,进行方向勘测,进而选择墓址,最终确定穴位。当然,家人也可以自己选墓址,但是也必须请示过地理先生,墓址是否合适最终还是要由地理先生来决定。
3.金坛
捡金前还要先备置专门盛骸骨的陶瓮。高有二尺左右,直径约有一尺,上面有个钵形的盖子,整体中间鼓出,上下两端皆小。这种特定形状和用途的陶瓮在壮族地区的缸瓦店才有出售。正面纵向的中心线的两侧有凸起的向上飞舞的凤凰(女性使用)或者金龙(男性使用),龙和凤头部朝向中心凸起的圆点,并涂上金黄色的釉,含有“双凤朝阳”或者“双龙戏珠”的寓意。这上面的龙凤也说明壮族和汉族一样,对蛇、鸟有着特定的信仰。整个陶瓮呈金黄色,故名曰金坛。也因金为五行之首,最为珍贵,将这充满了信仰崇拜的珍贵陶瓮献于祖先,表示后辈对于先辈的尊敬。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进行开棺捡金。整个捡金的过程包括四道程序 :第一道是捡金,第二道是装金坛,第三道是下葬,最后一道则是祭祀。每道程序都必须严格执行,因为这种习惯性的仪式,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成为一种信仰,当全社会维系于同一仪式、同一情感时,仪式显得尤其威严,情感变得特别活跃。
1.捡金
捡金的日子,家中亲属一起到坟前,按照壮族传统习俗,开棺捡金必须定点准时,尽量分秒不差。待到时辰差不多的时候,主家长子先在坟前点燃三支香,做恳请祈祷,说过“XX(对死者的称谓),今天我们来帮你翻身了,你起来吧,我们要给你起新屋咯”之类的话后,方可破土。孝子们必须亲自动手掘墓,捡金师傅则负责开棺。开棺后,长女要用一把黑伞遮挡死者的头盖骨,不让它“看见”天空,保护魂魄,避免它的魂魄遭到阳光的破坏,造成魂飞魄散。
捡金师傅会按照从脚到头的顺序,逐一捡起每一块遗骨,并把遗骨按从头到脚的顺序摆在墓坑边上铺开的大张黄色火纸上。大约15分钟后,就可以把一幅完整的遗骨全部整齐地排放在一大张黄色火纸上。若遗骨不完整,众人则要去寻找遗失的遗骨,目的是要让人“完整地来,完整地去”。遗骨被整齐地摆放在黄色火纸上后,捡金师傅会把一只从墓地里掘出的瓷碗打破,这种瓷碗通常是用于祭祀或者用于刮掉骨头上面发黑的污物,仔细剔除骨头上的腐污、虫壳等。然后,用火纸蘸着茶籽油或花生油,一一擦洗遗骨。
在擦洗遗骨的过程中,要把牙齿从颅骨里取出扔掉,因为这是属于人世间的东西,不是天地神灵所赋予的,所以不能带入阴间。另外,因头颅骨内部无法擦洗,就将剩余的茶籽油全部灌到头颅里摇晃再倒出来,这样就算是把整副遗骨洗干净了。其余的一切东西都不能够留在墓坑里,需要清理出来。这些没有用的或者已经使用过的东西只能放在墓坑的旁边,任其自由消亡,绝对不能焚烧。
2.装坛
金坛需按龙、凤标志摆正,随后捡金师傅将骨骸由下至上按顺序放入金坛内,最后将颅骨放置在顶部摆正,目视前方。整个骨架大抵保持着屈着手向上蹲坐的姿势。至此,捡金师傅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剩下的封盖金坛则由主家儿女们进行。需要在坛口盖上象征着天、地、人三界宇宙观的三层黄色火纸,盖上扁平的内盖,再在扁平的内盖上铺一层双层折叠的红布。还需要用毛笔在坛盖内写上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最后盖上封好。至此,装金坛的程序就全部完成了。
3.下葬
一般第二次下葬的地点与第一次安葬的地点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装好金坛后,主家孝子们会把金坛放入一个箩筐内,摆正,焚香祷告,两个孝子担着走,其余众亲戚在后面跟着。到达墓地,把金坛直接放置于地上,不挖墓穴,摆正后,先由地理先生用酒洒向西方,旨在先请原来在新坟处的鬼邪吃一餐,然后再把它们驱走,同时口念咒语,接着众亲就在附近寻找石头和土块。
新坟是不立墓碑的,先用一块类似长方体的石块立起挡住金坛,接着用石头和土块横向将金坛围起来,堆砌成一个半圆锥形的坟包。再在坟包外围,用大块石头把坟包围成半圆形,新坟就立好了。由此也可看出,下葬的实质就是给死者建新房,迁入新房。把墓室砌成半圆锥形,可能是按照远古时代人们居住的穴居的样式。
4.祭祀
新坟立好后,儿女、孙子们用挑来的祭品上供祭奠。祭品有一整只熟鸡,一整块熟猪肉,五碗米饭,五杯米酒,五双筷子,还有若干鞭炮纸烛。祭品的摆放极其讲究,米饭、米酒、鸡和肉依次分三行横向摆放在桌子上,筷子也必须横架在饭碗上。祭品虽然简单,但是石磨村的壮族人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生存物品,用来待客最为合适。而这些饱含祭祀者心意的弥足珍贵的平凡之物用作神圣的祭祀用品最是恰当不过了。
祭奠的顺序为先祭奠天地神鬼,后祭奠墓主人神灵。由主家长子开头,依次祭奠,整个新坟前一片香烛,纸钱燃烧,每个人都尽一份祭奠孝敬之心。待纸钱烧尽,把杯子里的饭、酒倾倒在地上,收拾地上的鸡、肉、碗筷准备离去。众人临走时,燃烧鞭炮,欢送众神归位,人们也在鞭炮声中离去。回到家中,老人会把供品分给众亲戚食用,让众人沾到祖先的“灵气”。
对于壮族地区的二次葬程序,国内专家学者有诸多解释,有的认为是迁徙所致,有的认为是祖先崇拜意识,有的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或是出于对于鬼神的恐惧、祈求祖先的庇佑,等等。时至今日,壮族地区二次葬仍然流行,可见壮族二次葬有着与其他地区二次葬的不同之处。壮族地区二次葬丧葬习俗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丧葬礼仪是直接展演继承者与被继承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时刻。实际上,丧葬礼仪是承继双方互动与合作的结果[1]。壮族地区的二次葬习俗在很多方面体现着孝道的观念。在开棺前,要先烧香放炮以向先人禀告,将先人视为还在世的长辈一样恭敬对待。择地也如世间选择与自己相符的新居一样,下葬的时辰则如世间迁入新居要看日子时辰一样,选择一个最有利的时辰让先人搬入新住所。捡金时的擦洗遗骨,也是对先人尽孝的一种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墨子·节葬》中就有“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2]的记载。而厚葬死者便是人们在孝道的思想作用下最明显的实际行动,人们希望通过厚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先人饮水思源的孝道之心。
在进行二次葬时,要宴请全村,大摆酒席,一般家庭承办二十桌左右,经济困难的家庭也会承办十几桌。而盛宴、隆重的葬礼,虽然是打着怀念死者的旗号,但实际上,真正在这场葬礼中获得荣誉的却是为死者操办葬礼的后辈。一个葬礼的隆重与否,对丧事操办的完成度,都与对后辈们的评价息息相关。如果丧事办得不好,将会使得后嗣者甚至下一代蒙羞;反之,若长辈的丧事办得非常隆重,将作为一大功德而被广为传颂,成为一件足以令人自豪之事。所以,对后嗣者而言,隆重举丧不仅是体现孝道的一件事,也是成就自身荣誉的一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壮族居民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的,祖先死后也必定有灵。他们相信,人也是有灵魂的,人还活在阳世的时候,灵魂就依附在肉体上,人死后,灵魂就脱窍而出,待到肉体腐朽之后又依附到骨骸上。法国学者拉法格也曾说过 :“灵魂可以自由离开躯体,但是必须依附在某物之上,它同尸体联系在一起,而当皮肉腐烂和消解时,它就进入到骨头里去,主要是头盖骨。”[3]也就是说,人死而灵魂不灭。因此,必须要进行二次葬,这样才能使得灵魂重新获得栖居之地,保证他们在阴间的生活也能够像在阳间的生活一样舒适,从而庇护子孙后代。正如涂尔干所言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神圣的,只要人们相信它神圣,它就是神圣的。使之神圣起来的,是人的信念。”[4]
壮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家族宗教,祖先崇拜在家族宗教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壮族居民认为,先辈死后也必定有灵,灵魂在阴间也和在阳间一样生活。而在阴间的先人,能够造福阳间的子孙,使灾难远离他们,平安幸福降临于他们,祖先崇拜由此产生,而在祖先崇拜中又以近祖崇拜为主。
壮族二次葬,从根本上讲就是我国祖先崇拜信仰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按照美国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先生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的说法 :“中国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宗教内容还是祭祖……祖先崇拜是一种生存策略,用以对付家庭群体中由于近亲死亡而带来的情感崩溃和社群瓦解状况的发生……如果死亡对于死者来说是最后的结局,那么对于生者来说,死亡仍萦绕在他们中间,人们敬畏死亡,在情感上拒绝接受它,但还要承担起忘掉死亡,继续生活下去的责任。”[5]因此,通过相信灵魂存在,使死者与生者建立一种永久的联系。最后,不妨借用涂尔干对宗教的看法,即“实际上,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的,就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任何宗教都是对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做出的反应,尽管形式有所不同。当然,无疑是可以把这些宗教排列出高低等级的,可以说某种宗教高于其他宗教,因为它发挥了更高层次的心理功能,激发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和感情”[6]。
以上的论述是基于对广西桂中村落二次葬丧葬仪式现状进行系统的描述,针对二次葬的丧葬仪式进行分析,以揭示桂中二次葬仪式背后的形成原因。二次葬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至今仍在壮族村落延续,不仅是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受中原文化中的孝道观影响,要求尽孝的最高境界就是对待死去的先人也要像先人在世时一样对待,对待亡人也要像活人一样对待,因此,壮族地区实行“二次葬”是一种体现“孝”的行为。在壮族民间宗教信仰“万物皆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影响下,壮族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的,祖先死后也必定有灵,进行二次葬是为让善终的先人回归祖灵之地,以庇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