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健玮 图 | 李忠民 张勇 卫斯理 陈子劲
探索“野”“理”“文”“美”四种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福建省下党乡实现脱贫的贺信中深情寄语,希望乡亲们“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何为“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何践行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龙潭为代表的屏南古村,围绕文化创意这个主旋律,在不断探索中奏出各种动人的弦音。
深山四围,交通不便,在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包括福建省屏南县在内的闽东地区,并未受到大自然太多眷顾。曾经与经济发展一样逡巡难行的,还有当地的乡村建设——年轻人纷纷到大城市打拼逐梦,留下的大多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僵守着暮气沉沉的村庄。残破的建筑,稀少的人烟,停滞的生产,空白的业态……曾经有相当长一个时期,这几乎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屏南县不少古村落的真实写照。
面对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传承活力渐失的困境,福建省将工作思路从物化保护调整为活化利用,将文创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和引爆点,引凤筑巢,唤醒群众自信,创新业态,撬动经济,从政策、机制和观念上,一点一点移走矗立于闽东乡村发展道路上的王屋与太行。
发展不守成规,用人不拘一格。在屏南县以文创带动乡村振兴这条主蔓上,又绽放出千姿百态的花朵。龙潭、厦地、前洋和前汾溪四个古村,就占尽“野”“理”“文”“美”四种意趣。
作为乡野文化和特色创意文化的结合体,龙潭村在保留山水田园野趣的同时,更为各种外来文化和文创人员提供了“野蛮生长”的沃土。龙潭村的“野”是一种自然的回归和天性的释放。屏南县“文创兴村”项目总策划林正碌不按照统一的标准塑造人,而是让每个人内生于心的精彩得到绽放。在这里,世代种田为生的村民可以成为画家,将熟悉的乡村生活挥洒于画布之上,售卖给大城市的画商;城市中按部就班的上班族,可以在这里边开工坊边从事自然教育,同时继续从事自己的设计工作。可以说,龙潭村的“野”,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由、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
厦地村作为“屏南四大书乡”之一,从历史溯源上就深受中原文化、程朱理学的影响。由艺术批评家程美信主导的厦地村古民居抢修复建工程严格秉承“还原性修复、保护性开发”的理念。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目前,村内开设了多个文创工作室,开展了电影公益教学和电影节等艺术活动,还在2019年金秋迎来了知名文创品牌南京先锋书店的正式进驻。从当初严谨的建造理念,到如今清晰的发展规划,厦地村的发展处处体现出一个章法井然的“理”字。
作为人文气质的代表,前洋村不仅是澳门大学珍禧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研学目的地,还是复旦大学正式签约的书院教育实践基地。复旦大学张勇副教授带领团队精心修复村中的古民居,在尊崇当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再现清雅宋风,打造了一个集艺术驻创、修身养性于一体的高端文化体验型村落。在这个小小的深山古村中,孕育出陶瓷、竹编等多座博物馆,还举办了“梦里前洋——2017年生态雕塑展”“国风西行——海上丝路东西方瓷韵文化交流展”等高品位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前洋村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汾溪河畔的前汾溪村则与“美”字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已成为中国美术学院重点打造的艺术教育综合基地。这个集“艺术教育+研学旅行+写生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已近尾声。基地建成后,不仅成为中国美院陈子劲副教授带领学生开展写真、社会艺术调研等活动的绝佳平台,还可以为地方提供教学、研究、文化推广等社会服务,普及村民艺术教育,增强前汾溪文创旅游的综合实力,并辐射带动周边村落的旅游业发展。
这还远不是全景视角下的闽东乡村振兴。“野”“理”“文”“美”只是屏南县文创推动乡村振兴模式所呈现的四种典型风格,每一种模式都各有精彩动人之处。在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看来,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避免了同质化发展带来的局限性,形成了一种更富有生命力的“森林生态”——每一棵树都能自由生长,但发展绝不单纯依赖其中某一棵树。
从村民外流到群贤毕至,从了无生机到充满活力,短短几年之间,屏南县的乡村振兴事业已呈现出扎扎实实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仅是因为借脑引智和外来成熟团队的参与,基于自身资源条件打造适合文创产业发展的生态沃土,才是屏南为“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所做的最有价值的探索。
欲破坚冰,政策先行。在屏南县的文创兴村实践中,良好的政策生态是公认的关键因素。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屏南县还适时出台了《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发展古村文创事业的战略目标、产业布局和实施步骤。
在具体做法上,屏南县从各村筛选村民作为文创“种子”,免费参加培训并提供食宿补助,培养了一批农民画家;创新老屋流转模式,通过老屋认租, 解决了闲置旧宅“保”与“用”的难题,也为古村文创事业提供了空间载体;特别是为城市留乡居民办理居住证,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创群体的后顾之忧;在资金保障上,成立了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指挥部,每年下发给指挥部近千万元专项引导资金,同时整合债券、专项等相关资金。
屏南有独特的文化禀赋,是传统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中国红曲黄酒文化之乡”“中国本草养生文化之乡”和“全国民间药膳示范县”。在古村活化过程中,这些传统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传承,并借助新兴传播渠道和文创手段,得以进一步弘扬光大。
外来文创人员在屏南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接纳和尊重,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村民百姓,都能支持甚至是参与到他们的创作活动中。在这里,新老村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前迥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模式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屏南乡村宝贵的人文生态。
文化创意产业受地缘条件的制约较小,曾经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山密林,也成为屏南发展文创产业的生态底色,实现了从劣势向优势的逆转。
近年来,屏南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文创。虽然每个村庄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古建修复、环境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都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作为基本出发点。竹林、草药、茶叶、大山、溪流……这些当地特色的自然元素,也成为文创产品的主角和创意源泉。
文创这枚火种在屏南引燃的,并不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共生,还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赋予了古村“造血功能”。在屏南,通过免费培训走上创作之路的农民画家有500多人,通过自媒体及电商等渠道累计卖出画作1万多幅,总价值2000多万元,有大约1/3的创作者每月可通过卖画增收500元至5000元。同时,还依托文创旅游引流能力,带动贫困户农副产品的销售,大力推进文创产业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发了一批民俗文化体验型、绘画摄影写生型、红色精神教育型、村落影视基地型的特色村落,推动了传统古村落餐饮、民宿、商贸等业态发展,带动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立足传统村落的丰富资源,屏南因村施策、创新实践,闯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一个个古村拂去蒙尘,重放异彩。”在媒体的报道中,屏南乡村振兴事业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誉。但是在福建省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领导眼中,如今的屏南还远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最佳状态。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考察者和拥趸者,他们始终保持冷静,仍在不断思考如何真正在青山秀水之间,打造一个可以让旅人停下脚步的心灵原乡。
从福州市区驾车到屏南县,车程近两个小时。在屏南县星罗棋布的两百多个村落之间,也或远或近地隔着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距离,个别正在整修中的路段还相当难走。这些时间和距离,就是发展文旅经济的第一道阻碍。对此,屏南县目前正着力打造从乡镇到城区的“半小时交通圈”。期待不久后,屏南古村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将被拉得更近。
经过摸索阶段的古村改造升级工程,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使用反馈,建筑的消防安全、住宅的舒适便捷、商业的配套健全等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未来的屏南文创村将在品质和服务方面更上层楼。
通过推行文创兴村计划,以龙潭村为代表的屏南古村吸引了众多外来文创人员承租并出资修缮了村中的古宅。村里一座座老宅焕然新生,变身为工坊、酒吧、民宿、艺术空间等,“新村民”主导的各种音乐节、戏剧节、美术展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可以说,屏南的文创产业已初具形态,但距离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效应尚有差距,具备集客能力的个体创客和创意产品还要不断孵化。
文创产业的落脚点最终仍是要形成成熟的业态,切实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满足新老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近年来,屏南通过文创引领乡村振兴,打造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旅居养生等新业态,逐步形成了“文创+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全域化旅游、古村复兴、传统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2018年,屏南乡村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占全县游客量六成以上,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
已初步形成特色文创产业的屏南,下一步还要向业态成熟、业态长青的方向探索前行,不断释放更大的经济潜能。
在不断探索前行的过程中,反复被福建省各级政府领导提及的两个字就是“探索”。“龙潭模式”的意义不止于龙潭村实现振兴,“屏南实践”的意义也不止于屏南县实现发展。我国目前有52.58万个行政村、261.7万个自然村,如何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路上实现乡村振兴,如何开拓一条“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何发挥屏南文创的带动效应,是更具普遍意义的现实命题。
精神原乡不能荒芜,文化根脉不能切断,屏南县的探索不仅给人以巨大的振奋,更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春到闽东来,几处萌新芽。我们看到了新芽吐绿,更期待满园芬芳。在福建省古村活化、乡村振兴良好的政治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之下,那个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未来,一定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