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峰 张健 白鹏 申文静
摘 要:该文介绍了阜阳市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阜阳市;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农业经营主体;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 F32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3-0012-04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阜阳市积极围绕有效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科教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持续加强农机与农艺、科研与推广部门的横向联合,提高科研合作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逐渐形成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服务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
1 基本现状
安徽省阜阳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小麦、大豆、玉米、甘薯等主要农作物单产和总产连续多年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1.1 农业结构趋于优化,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特色种植业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蔬菜、瓜果、苗木、花卉、中药材5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颍泉区闻集草莓、临泉半截楼西瓜、阜南会龙辣椒、颍州颍西青茄、已成为传统优势蔬菜地方品牌;颍州花卉、果木产业方兴未艾;太和桔梗、临泉穿心莲等道地中药材竞争优势明显;阜南、颍泉食用菌生态循环模式及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果蔬、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生产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效益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以界首市为例,现有的农业企业26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家;创建国家级安全优质标准化基地1个、省级4个、市级14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专业示范村1个、省级3个、市级2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企业27家,绿色食品65个;有机农产品企业2家,4个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界首马铃薯)1个。
1.2 农业发展模式多样 本地甘薯种植大户致力于鲜薯规模化订单种植,采取“村+合作社+贫困户”联合带动模式,实行鲜薯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运行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葡萄种植大户推广“葡萄新品种+绿色有机栽培+休闲采摘销售”新的发展理念。
1.3 农业政策因地制宜 阜阳市县级市界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推进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这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支撑和保障了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2 存在的主要問题
2.1 农业配套附属设施用地困难大 随着现代农业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不断发展,目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植大户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普遍困难,不少农机具甚至化肥生产资料露天放罝,由于缺晒场等只能随收随卖。而现行规定的种植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要求不能占永久基本农田,否则占一补一,乡镇极度缺乏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附属设施适度占用少量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晒场、仓库等基础设施无法配套,现行的设施农用地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
2.2 特色产业发展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 特色产业发展是当前安徽省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乡村振兴密不可分。目前,农产品以原料产品居多,产业链条短且同质化重,缺少品牌和主体带动,产业融合程度低。农村特色产业风险高、成本大,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明显,相关政策、配套投入资金缺乏,很难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
2.3 新型经营主体贷款不畅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反映贷款程序繁琐、贷款难度大、可用周期短,融资非常困难。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看到眼前市场,亟需短期资金支持,但是银行不认可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的大棚、农场等作为贷款抵押物,只能眼看机遇流失;部分新型经营主体投资长期盈利项目,但周期长、见效慢,虽然可以贷到小额贷款,但是银行一年一结算,真正能够农户使用的资金并不充足。
2.4 农业政策性保险赔付未落到实处、支持力度不够 农村特色产业风险高、成本大,但目前保险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部分市县自行探索,设立相关险种,但都是商业险种,稳定性低。2018年,太和县与国元保险达成协议,建立了中药材种植保险,但因天气原因,中药材种植损失惨重,国元保险当年赔付了2000多万元后,2019年就不再愿意设立该险种,这些农业政策性保险赔付并未落到实处。据阜南县许堂乡邰庄村利民农机合作社刘正宏反映,该县农业保险由国元公司承办,其保险费用由财政补贴75%(直接给国元公司),农户自费25%。但国元公司在理赔时,不管有无发生灾情,仅将农户自费部分返还给农户,政策性保险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颍东区亿阳家庭农场负责人刘丽介绍,该农场千亩桃园每年投入农业保险费用高达15万元,连续投保3年后,2018年暴雪天气导致大棚等农业设施被压坏,损失多达1500万元,最后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只赔付了50万元,严重挫伤了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2.5 部分政策调整相对滞后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相关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难以适应现实生产发展的需求。以临泉县农夫山庄冬枣合作社为例,该基地流转土地面积超过13.33hm2种植冬枣,由于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前4年主要是枣树生长,基本无效益),投资人亟需政策扶持。2019年,为增加冬枣种植效益,该投资人为枣树建造大棚,成本价在45万~150万元/hm2(大棚用材分等级)。但是临泉县现行的大棚种植支持政策是多年前制定,仅对蔬菜大棚种植有效,而无大棚内种植果树等的奖励办法,农夫山庄的大棚果树项目也无法享受优惠政策。
2.6 土地流转成本较高 土地流转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阜阳市土地流转价格较高,均价在15000元/hm2左右,其中颍泉区达18000元/hm2左右,颍州、颍东区16500元/hm2左右。个别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成本更高,如安徽中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蝴蝶兰基地流转土地价格达到22500元/hm2,导致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很难承担如此高的流转价格。在颍上江店孜镇与种养大户座谈中,部分大户反映流转的土地较为分散,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作业。
2.7 农机设备更新快,陈旧设备亟待处理 近年来,阜阳市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采取购置补贴帮助农民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秸秆利用等需要,农机设备强制更新的速度加快,致使不少过去买的农机设备闲置。
2.8 农村人才短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目前,农村经营主体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单一化严重,很难适应新的农业发展,缺乏持续发展新型农业的活力和后劲。未来的农业是一个元素多元化、知识复合化、产业集约化于一体的产业,离不开土地、资本、技术、管理、金融、市场、产业集成等要素,不再是单兵作战、产业单一的局面。农村生产力包括高效种养业、产品加工物流、特色产业、信息化、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等,要探索一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行模式和机制,才能适应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3 对策建议
3.1 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托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攻关。在小麦、大豆、芝麻、甘薯、玉米等阜阳市优势作物开展育种、栽培、产业规划及技术集成创新等领域合作研发。同时,结合“十三五”规划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逐步开展适应新时代生产需要的研究课题。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传统种养业现代化改造、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
3.2 实施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业绿色发展 在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标准规范等方面,全面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瞄准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加强科研推广,实施一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强化技术创新集成和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对乡村振兴的引领支撑能力。继续安排抓好小麦、玉米、芝麻、大豆、甘薯等主要农作物高产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新模式,完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加快农业新技术的辐射推广。结合农时季节,利用现场会、培训会和咨询电话、专家热线等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继续搞好“三区”人才计划、科技特派员、专家支持脱贫攻坚等科技服务,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样板。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镇),加强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助推乡村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
3.3 围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科技精准帮扶 围绕帮扶村、镇的产业发展需求,高标准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培育、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突出科技帮扶、产业帮扶、绿色帮扶、民生帮扶,促进贫困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推脱贫任务完成。针对贫困县区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充分发挥农科系统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实施示范推广项目、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主要结合点和切入点,探索依靠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帮扶机制,探索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农科智慧和农科力量。
3.4 服务乡村人才培养,加快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坚持人才强农战略,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团队,为农业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推动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改革,激发系统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提高科研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能力。深入推进学科方向任务调整,聚焦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重大科技需求,深化学科方向任务调整,优化创新力量布局,加快支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技创新步伐,尽快形成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学科体系。探索建立人才培养、遴选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凝聚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就是“人”,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培育一支热爱本职工作,能扑下身子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农业队伍;培育一支返乡创业队伍。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到农村去创业,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3.5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农业竞争优势 围绕阜阳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合理布局,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广泛凝聚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主体作用,有效地解决阜阳农业创新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难题,扎实为阜阳农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促进阜阳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特色 产业扶贫的重要依托,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强化项目支持与示范引领,逐步形成以本地传统特色产业为主及新兴产业突出的中药材、蔬菜以及果木花卉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良好、后劲十足的新局面。阜阳市农业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芝麻等传统农作物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已基本成熟,大面积高产创建、高产攻关和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等位居全省前列,奠定了阜阳市“百亿江淮粮仓”的地位。围绕传统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重大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资,着力培育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科学、特色产业鲜明、产业链完备、技术较为先进、市场体系健全、比较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提升农业竞争优势。
3.6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做好引领示范带动 根据阜阳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建设一个以现代农业为主、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在品种选育、绿色栽培、设施园艺、特色农业以及果蔬、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实现生产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效益化步。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和科研平台,特别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区、星创天地,促进本地涉农企业与专家及其创新团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提高阜阳的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引进吸收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攻关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培育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省市产业化骨干涉农企业,做强做大独具特色的阜阳科技农业。
3.7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普及推广新智慧农业应用 近年来,阜阳市强化政策支持,把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纳入到市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中,对当年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本土电商主体给予政策奖补,积极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做大做强。同时,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共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点6个,示范带动了一批新型農业经营主体自发开展网上营销。同时,围绕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农产品“三品一标”为重点,以项目示范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有24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建成了追溯系统。据统计,全市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73家网销额超过1000万元,11家网销额超过5000万元,2家网销额超过1亿元。其中,颍泉区安徽田园居电子商务管理有限公司已主营特色安全禽蛋、生鲜水果类、皖北农副产品等产品,采用“互联网 +养殖户”的形式进行产销一体化经营,目前在淘宝、天猫、京东、环球捕手、顺丰大当家等线上销售,与公司线下配送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应用井喷期,该公司积极创新打造开放式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在禽类养殖场架设智能化养殖终端,采集并分析上传数据,进行全产业链监管,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提高蛋品和蛋鸡品质。通过审核饲料、鸡苗、疫苗、兽药的生产厂家资质,推动生产资料线上交易,留存交易数据,为养殖散户安装智能化数据设备,通过数据采集建立完整的养殖数据链条,降低养殖监管成本,嫁接销售平台,通过数据背书和追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使优质产品既卖出优质价格,又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作用是全方面的,科技人员应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寻求着力点、切入点和发力点,加大农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转化和人才培养,广泛深入基层调查探索和发现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及成功的案例,不断集成创新研究新技术、新模式等应用型成果,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活力,进一步做好示范推广、科技培训,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培养一批农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三农”服务。
(1)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业科技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绝不是闭门造车,只有深入生产,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发展,才是成功的源泉。
(2)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离不开土地、资本、技术、管理、金融、政策、市场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应适度规模经营,整合有效资源。
(3)农业产业开发选择项目要定位准确,充分考虑所从事的项目产业基础的可行性、产业链是否完备、产品附加值高低、关键技术是否掌握、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因素。
(4)农业发展受自然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风险性较高,以县(市)区为区域,除主要粮食作物外,应选择3-5个特色产业进行农田基本改造与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
(5)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乡村人才是从事农业开发的载体,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机制,吸引一批高校人才注入活力。引导返乡务工年轻人、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留住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专业户”、创新创业。
致谢:本文在调研和撰写过程中,安徽省种子管理站李爱青研究员、界首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谢兰光提供了部分调研资料,借鉴了外地经验和做法。在此一并感谢!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