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观视域下《哈利·波特》的畅销原因浅析

2019-12-27 09:32胡蔺
出版广角 2019年23期
关键词: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罗琳

【摘要】  1997年,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第一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J·K·罗琳从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十岁开始,以每一学年对应一辑的节奏,共创作了七辑关于哈利·波特的系列成长小说,每一辑的出版都在欧美国家掀起销售狂潮。而在我国,有近十家出版社参与《哈利·波特》中文版权的角逐,经过激烈的“版权大战”,最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凭借其雄厚的出版实力与良好的口碑,夺得了小说《哈利·波特》的发行权,创造了儿童文学的出版奇迹。究其原因,除人民出版社在营销策略上所做的努力以外,《哈利·波特》这一文本本身所秉持的儿童本位观是其得以暢销的根本原因。

【关  键  词】《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畅销

【作者单位】胡蔺,湖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翻译研究”(18C0705)。

【中图分类号】I0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3.018

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世界儿童文学的一个传奇,它“就如同一只被解咒的精灵,从魔瓶中一跃而出,蹦出人们的视野,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全球”。《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影响,并不只是局限于儿童世界,其在成人世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哈利·波特》无疑是出版界具有示范性意义的经典之作,对我国儿童文学乃至出版界都有极为有益的借鉴意义。

一、《哈利·波特》在我国的出版概况

《哈利·波特》的问世是全球出版界的大事件,这一系列小说已经被翻译成 67 种语言,风靡全球130多个国家,从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占据多个国家年度畅销书的榜首。《哈利·波特》自2000年引进中国以来,一度成为儿童文学领域的热销“宠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出版现象。在群雄逐鹿的版权争夺战中胜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聂震宁在《一部超级畅销书的“生命工程”——〈哈利·波特〉的整体开发与营销》一文中,详尽地论述了《哈利·波特》在我国的引进经过和营销情况,并对这一畅销书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状况给出数据分析:“据开卷公司的调查统计,人民文学出版社成为2001年我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中所占份额最大的出版社。在过去的21个月里,人文版《哈利·波特》共销售18万套平装本、7万套精装本,按照国际上的统计办法,总册数是50万册,码洋为15亿人民币。《哈利·波特》2001 年还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一个新颖、鲜活、可爱的儿童人物——哈利·波特,已经为广大中国少年儿童所熟悉和喜爱,500万册的销售数就是一个证明”,这足以说明《哈利·波特》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状况。而在这篇文章中,聂震宁讲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哈利·波特》翻译出版的过程中,在选择、编辑、装帧设计和制作、宣传、促销销售等一系列整体运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我们不能忽视《哈利·波特》这一文本本身的内容契合儿童心理需要这一本质和内在原因。

二、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原则与翻译原则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成为一部公认的“超级畅销书”自然是各种机缘和条件的综合结果,但无论出版社从策划、编辑、印制以及宣传等外因上做了多少工作,《哈利·波特》的文本内容都是其获得成功的内在原因。《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关于小男孩哈利成长的小说,属于儿童文学范畴,儿童文学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创作观,作品不仅要符合儿童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点,考虑儿童的审美趣味和接受能力,同时还要塑造独特鲜活的儿童形象,从而给广大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宣泄起到积极的影响。统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儿童本位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英雄情结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个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在特定阶段主客不分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由于语言的习得,儿童会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构建思维,这就决定了儿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强烈的了解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喜欢幻想性和冒险性的游戏,尤其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的愿望,儿童会通过幻想来获得补偿性满足,这种幻想和好奇心较成人而言更为突出。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作者把哈利的活动场域安排在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中,一个是现实世界,即“麻瓜世界”,另一个是幻想世界,即“魔法学校”。哈利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非常普通甚至遭遇悲惨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被寄养在德思礼家,并受到他们刻薄的对待。而在魔法世界,哈利变成一个勇敢、正义,敢和伏地魔做斗争的英雄,这种角色的转变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渴望。在现实世界中,孩子们变为魔法世界的强者,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最终打败了恶魔世界的撒旦伏地魔,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七大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级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会产生出高峰体验的情感,这时候,人处于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因此,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契合,使哈利走进亿万儿童的心里,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成为出版奇迹的根本原因。

2.符合儿童游戏和快乐的阅读体验

要想激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就要满足儿童对故事的渴望和需要。趣味性是儿童持续阅读的基础,如果在创作儿童文学时只以教育为目的,忽视对故事情节做符合儿童接受和阅读需要的特别设置,必然不会受到儿童市场的欢迎,继而也失去了作品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尊重儿童游戏和阅读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故事情节设置上的悬念迭出与逐层揭秘;二是在创作目的和手法上的寓教于乐与乐教并重。在故事情节设置上,作者罗琳可谓匠心独具,别有创造。故事的趣味性得益于这一文本的悬疑题材,作为一部魔幻冒险类小说,罗琳充分发挥想象,在文中设置众多迷局,使得整个故事时刻处于紧张、刺激的氛围和情景当中,悬念迭出,惊险不断,吊足了读者的阅读胃口,吸引他们迫不及待地阅读到最后以知晓结局,而到故事结尾,读者恍然大悟,从而获得揭开谜底的畅快感受。这种阅读的高峰体验是儿童持续阅读的基础,也是成人在引导儿童进行文学阅读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前提条件。而在创作形式上,罗琳则兼顾了成人教育和儿童快乐的双重目的。《哈利·波特》是一部关于追求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它宣扬正义和理想,鼓励儿童勇敢探险,战胜困难,严于律己,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它潜移默化地宣扬积极的价值观,起到寓教于乐,于无声处起波澜的作用。这也是衡量一名儿童作家是否有社会担当,是否把儿童本位放在首位的重要标准之一,罗琳正是这样的作家,这也是《哈利·波特》在世界范围内畅销的原因。

3.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贴近儿童的现实状况

一名作家创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在理论上了解儿童的成长阶段、心理发展、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同时还要深入现实中获取儿童的切身体验,站在儿童的立场,贴近儿童的生活,想其所想,才能避免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与实际的儿童生活凌空蹈虚。而目前中国儿童的实际生活,多被学习所填满,几乎没有时间充分享受玩耍的快乐,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儿童可以从故事中获得满足。《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尊重儿童幻想的天性之外,还在创作中尽力表达真实的儿童自我,罗琳将主人公哈利的角色定位于一个有点叛逆的男孩儿,在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阶段,叛逆是每个孩子或多或少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作者开笔即把哈利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大多数儿童无力企及的楷模,势必会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也失去了主人公作为英雄的感召力。除此之外,在哈利的周围,有一群性格迥异的小伙伴,以及在儿童生活原型基础上想象出的占卜课、变形课、魔法课,这些内容都会让儿童感到亲切而熟悉,促使他们更愿意跟随主人公哈利去超越现实生活,追求正义和光明、勇敢和坚强,从而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广泛传播奠定深厚的基础。

三、《哈利·波特》的成功出版对我国儿童文学引进和翻译的启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優秀的世界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引进也出现了空前的高涨和繁荣,但在积极引进世界各国优秀的儿童读物,为国内儿童送上健康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出现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翻译现象。《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于2000年进入我国,在之后持续的七年中可谓创造了翻译界儿童文学的奇迹,其成功出版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引进和翻译主要有如下启示:

1.尊重儿童发展的特点,坚持儿童本位观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因此,应把儿童放在首要位置,选择引进的图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这在儿童文学界几乎是一个共识,不仅在对外引进,而且在国内创作方面似乎已成儿童文学出版的金科玉律,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成人并未真正懂得儿童、了解儿童,而是从成人的主观预设去想象和判断,因此,从事儿童文学的工作者应大量阅读关于儿童认知和心理成长的书籍,先从理论上对儿童成长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继而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思考,体会儿童的思维和行为,真正走进儿童心理的实处。

2.中译本中译者的儿童本位观

在翻译界,达成共识的翻译原则就是翻译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法则,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是翻译最重要的目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遵循目的论的原则,使译文达到吸引儿童读者、启迪儿童读者的目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引进《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时,在译者的选择上深思熟虑,在几任译者中,马爱农 、马爱新的译本深受读者欢迎。从儿童接受角度和期待视野来看,“马氏姐妹”在翻译的过程中基本遵循了从儿童视角出发,运用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如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拟声词的运用,以及长句化短句的翻译策略等儿童容易接受的表达习惯。具体而言,在口语化方面,如把原文“it was just no good telling the Duesleys he didnt make them happend”译为“磨破嘴皮”和“白费唇舌”,把“Dont believe a word of it! ”译为“一个字儿也别信! ”;在长短句转化方面,基本原则翻译目的论贯穿了译本的始终;在拟声词方面,也是俯拾即是的“轰轰”“呼呼地”“咔嗒一声”“呼啦啦地”等。统观《哈利·波特》的中译本,从分体现了“马氏姐妹”基于儿童本位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这也是这一小说文本在中国读者中获得广泛认可的基础。

儿童文学是陪伴儿童成长的重要媒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畅销奇迹充分表明了阅读不分国界,那些宣扬真善美,弘扬积极健康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会超越国籍、超越语种,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出版人,要潜心研究、踏实做事,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图书。尤其是在引进国外的儿童文学时,要坚守儿童本位的出版原则和翻译原则,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有益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优秀读物。

|参考文献|

[1]王雪敏.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 《哈利·波特》的畅销[J].电影评介,2008(17):94-95.

[2]章杏玲. 论《哈利·波特》畅销现象与“文学消费”模式[J]. 巢湖学院学报,2015(1):71-75.

[3]管士光.  《哈利·波特》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J]. 中国出版,2004(4):46-47.

[4]聂震宁. 一部超级畅销书的“生命工程”——《哈利·波特》的整体开发与营销[J]. 中国编辑研究,2004(1):232-249.

[5]涂熙玲. 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个中译本看儿童文学翻译[J]. 鸡西大学学报,2011(8):82-83.

猜你喜欢
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罗琳
寻找93/4站台
姞文:南京的文化使者,以系列小说致敬家乡
人性深度与阴柔之美——读陶纯的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小说
罗琳和川粉对怼
——吐槽之神快来膜
罗琳 从自杀阴影中走出的哈利·波特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