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7世纪,明清画谱经由中日海上贸易与私人携往这两种传播方式,将代表东方人文精神的绘画风格及技艺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明清画谱在日本受到喜爱与推崇。得益于早期中国印刷术的传播,在日本,明清画谱被大量覆刻,使得精英文化逐步向大众渗透。在对绘画知识的追求与出版事业的推动下,日本木土艺术家开始自主出版绘画类书籍。通过把这些著作与明清画谱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江户时代的日本绘画书籍在内容与印刷技艺上都受到明清画谱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 键 词】明清画谱;江户时代;受容;出版
【作者单位】王翊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3.017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相互往来肇始于汉代,甚至更早。在此过程中,中国除物质文明的赠予,还对日本进行了大量文化输出,其中代表东方人文精神的中国绘画艺术在日本江户时代受到追捧,影响深远。如此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从根本上离不开当时中国处于极盛状态下的印刷出版业的支持,先进的印刷工艺为图像出版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还未出现照相技术的当时,中国传统手工画通过木刻印刷以画谱形式由海上传入日本,逐渐走向大众。这对当时无法轻易看到中国画原作的日本绘画艺术家而言,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因此,18—19世纪,中国画谱在日本的受容,直接影响了日本绘画类书籍的编撰与出版。
一、江户日本对明清画谱的受容
江户时代(1603-1867)的日本对代表了中国精英文化的绘画风格与画谱的接受与容纳,成为促进日本本土艺术家编撰、出版绘画类书籍的因素。明清画谱的传入与传播则更是日本艺术家赏析与借鉴精英文化的必要途径。
在江户时代严格的海禁政策背景下,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幸未被完全切断,中国、荷兰商船在长崎港口的贸易活动依旧在限制下进行。经由书物改役对入境书籍进行严格检查,留档备考而成的“长崎书目文献”是今日考察画谱及其他汉籍的主要资料,通过前人对原始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当时由中国商船携来并传入日本的画谱数量约为91部,品种不少于20种。这其中包括影响最大的《芥子园画传》。这些传入日本的中国书籍一般被幕府要员、宫廷达官贵人、长崎奉行本人等优先取得,其余则由批发商人竞拍买得,而后流入江户部分城市的书店。
由于此时日本幕府大力推崇佛教,广建寺庙,亟须招募高僧,故而一些中国商人及僧人便选择离开故土,居留于日本。这其中有一位较为重要的人物,即具备绘画技艺的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隆琦。他于1654年率20多位弟子及艺匠来到日本,创立了黄檗文化,影响了日本的文学、艺术、印刷术、建筑与茶道。
二、传入江户日本的明清画谱形制
《释名·释典艺》云:“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正如早期的画本《梅花喜神谱》乃布列各种梅花图之书,可知画谱原本是收集不同的画而辑成的书籍。画谱在中国的出现更多体现在教学范本的功能上,以此类书籍作为绘画教材的传统源远流长,而明清画谱则直接影响了日本文人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尤其在江户初期,传入日本的画谱数目寥寥,仅区区几卷或几页插图,都被江户画人辗转相授。
得益于明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深入发展,出版业繁荣发展,所刊刻的画谱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就为画谱传入日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土壤与广泛的社会基础。江户时代书物改役对传日汉籍的检查内容包含验看每种进口书的内容,并做好记录。这其中的一部分记录保留至今,为今天对江户时期传入日本的明清画谱研究呈现了大致情况,其中有记载的传日画谱大约不少于20种,今抄录如下。
从内容上看,由书物改役记录在册的明清画谱,大致可分为四类:单科题材画谱、综合性画谱、诗画谱和教材画谱。以单科题材刊行的有《墨兰谱》《晚笑堂画谱》(或称《晚笑堂画传》)(人物谱)、《刘氏梅谱》(或称《刘雪湖画谱》);以题材归纳、作品汇集为属性的综合性画谱有《图绘宗彝》《集雅斋画谱》(或称《八种画谱》)、夷门广牍中的《画薮》系列(《天形地道貌》(人物画谱)、《淇园肖影》(竹谱)等;以诗、书、画“三绝”为编撰形式的《十竹斋画谱》诗画谱;以及适合作为绘画教材、范本的《芥子园画传》。
从传日数量来看,最受欢迎、传播最广泛的适合初学者的绘画百科全书有《芥子园画传》,其中初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禄元年(1688),传入次数不少干41次,传入数量不少于238套;二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文5年(1740),传入次数不少于12次,传入数量不少于66套;三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文5年,传入次数不少于6次,传入数量不少于21套。
从传日画谱在国内首次刊刻时间与传日时间、传日后覆刻时间的对比来看,江户时代,日本进口的明清画谱比国内刊行时间晚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宋代画谱《竹谱详录》《梅花喜神谱》的传入更是晚了几百年。这样的时间差可以从侧面反映江户时代的日本绘画艺术发展确实落后于中国。通过中國商船进口画谱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画谱种类中,起到教学范本作用的《芥子园画传》对江户时代日本的艺术影响最为深远。
三、明清画谱在日本的覆刻
伴随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17世纪以后的日本社会已经具备了满足庶民出版需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因此,这种对艺术品的需求也具备了从精英走向大众的条件,但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直至18世纪末,传日画谱依然供不应求,覆刻便发展迅速。覆刻对后期江户绘画艺术家出版绘画类书籍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初,明清画谱经由商人竞拍买得后,大部分流入京都、大阪与江户这三个城市的书店。在这些书店之中的被称为“唐本屋”的书店为了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便开始对这些书籍重新进行雕版并覆刻。江户日本在接纳明清画谱之后的第一个阶段,几乎都是对原版进行覆刻,或在不改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翻译或是注释,以方便日本读者理解并欣赏。经由日本制作新雕版来覆刻的中国画谱,通常被称作“和刻本”。由于居留在日本的中国刻工的技艺传播,和刻本的质量并不比原版逊色,这也为江户时代日本绘画艺术家出版绘画书籍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江户日本绘画书籍的出版
随着出版业的兴盛,17世纪末,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京坂(大阪)地区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出版物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网络。出版商根据市场偏好,向执笔、绘画者预订某类题材的作品,然后再制作、销售的例子已经相当普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画谱由覆刻逐渐转向修订、辑刊,直至自主出版。这一阶段,明清画谱对江户绘画艺术家出版绘画书籍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画谱内容的借鉴;第二,从单色印刷向彩色印刷的技术革新。这其中,受明清画谱内容影响的至少有橘守国与大冈春卜两位艺术家。由橘守国编撰出版的《绘本通宝志》(1729),对中国论著中关于山水画的原理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并根据《芥子园画传》由单体练习到组合场景的教学程序进行了内容安排。这部著作的开头便对应了《芥子园画传》的教学观点,著作最后以三幅画作为收尾,分别为“径山寺雪中景”“暮景”以及我国元代画家高然晖的“雪中重山”,画中所绘均为中国景色。
此后,橘守国的另一部著作《画本莺宿梅》(1740年),依然受到《芥子园画传》的影响,其中一卷的附录截取了评注版的《芥子园画传》片段;内容上,橘守国将《芥子园画传》第三集“诸家峦头法”中的范例重新画过。这部著作还增加了一幅在室町时代的日本极受欢迎、而在中国鲜为人知的画僧玉涧(宋末元初)的画。此外,这部著作还加入了选自《芥子园画传》第二集的“树法”和“叶法”画论。同样受到《芥子园画传》影响的绘画类书籍还有建部凌岱的《汉画指南》(1779年)、铃木芙蓉的《费汉源山水画式》(1789年)、《竹洞画稿》《杜氏征古画传》。除此之外,《汉画指南》《费汉源山水画式》还受到了《十竹斋画谱》的影响。
另一部由日本绘画艺术家大冈春卜撰写的《明朝紫砚》(1746年),则在图式规范及印刷技术上受到明末清初中国绘画类书籍的启发。这部著作从外观上看,采用了康熙时期的装订方式,内页采用唐纸,部分版本的封面使用了薄茶色字表纸;在印刷技艺方面,则受到《芥子园画传》第三集(1701年)“青在堂草虫花卉谱”中二十余张套色印刷版画的影响。这部两卷的珍本由36幅对開的画页组成,采用了综合的印刷技术,既有雕版,又有镂花模板,以及手工补色,印刷中使用了2至6种不同颜色。大多数的颜色根据版本的不同,其数目也有所不同,看起来不是套印,而是用手工添加的。尽管如此,在以单色(多为黑色)印刷为主、手工补添基本色为辅的时代,《明朝紫砚》的多种印刷技艺的叠加,使其欣赏价值得到了提高,也证明了中国套色印刷技术对日本美术印刷和出版业的影响。
事实上,由于明清画谱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江户时代出版的绘画书籍很少有不受其影响的。这些著作中的学画程序与《芥子源画传》非常相似,而内容也大多是对明清画谱的简化与提炼,其中一些绘画术语与明清画谱毫无二致。在印刷技艺方面,江户画谱逐渐从单色走向彩色印刷,但在套印技术上并不成熟,以手工添色的方式来达到简单渐变着色效果是常用的手法。因此,以明清画谱为源本的江户绘画书籍出版主要以精简、浓缩的内容为主,并有意识地开始提高印刷质量,以提升出版物的欣赏价值。
五、结语
日本自古受到黄河流域文明中心文化的辐射,江户时代两国海上贸易窗口的保留,为中国绘画艺术传入日本提供了通道,而明清画谱作为绘画教学信息的载体,为无缘得见经典原作及中国山林景色的江户时代绘画爱好者提供了最好的学习途径。明清画谱的传日,将传统师徒授受式的人际传播方式转换为自学式的大众传播,带动了明清画谱覆刻与日本绘画书籍的出版。明清画谱在内容排版、印刷技艺等方面直接影响了日本绘画书籍的出版。日本绘画书籍以明清画谱为源本,对内容进行精简缩略,重新编排顺序,并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逐渐向彩色套印进行探索,从而赋予绘画出版物更高的欣赏价值,以此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综上,明清画谱对江户日本绘画书籍的出版是一种范例式的呈现,不仅为书籍排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制定了图式规范,而且在理论美术、诗歌欣赏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戚印平. 日本江户时代中国画谱传入考[J]. 新美术,2001(2).
[2]韩琦,[意]米盖拉. 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3.
[3]金关寿麻. 东洋画论集成[M]. 东京:讲谈社,1979:528.
[4]大木康. 明末“画本”的兴盛与市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5]张博. 日本江户时代的出版业——从庶民阅读史视角的考察[J]. 古代文明,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