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晨 赵佳
摘 要 融媒介环境助推了影音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繁盛局面,通过手机摄制的影音作品已然成为现代人们表达和交流的必需品。文章以“微影视”作为具有丰富样态的手机影音作品的统称,从其与传统影视差异性入手探讨“微影视”创作的特质所在,以期对梳理新媒介影视创作理念有所帮助。
关键词 融媒介;微影视;手机摄影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1-0106-02
伴随着融媒介环境的逐步铺展,通过手机进行的影音创作已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思想的潮流,手机影音作品也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为了便于称谓,我们可将使用智能手机摄制的影音作品为手机“微影视”作品,采用这种提法的意义有二:一是称之为“影视”,明确“微影视”与传统影视在摄制理念和方法方面的本质联系,二是增添修饰限制的“微”字,强调“微影视”与传统影视因媒介和传播方面的区别体现出的特质差异[1]。
1 平民性:影音娱乐的草根化
微影视作品的创作环节和制作设备都是平民化的。影视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创作,直到数字影视设备和技术的普及,如果说早期的数码相机、摄像机、非线性编辑软件使得微影视拍摄走入千家万户,那么手机影音功能完善则使微影视的创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环节。微影视的平民性具有非专业性、大众化、普及化、亲民化等内涵,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影视创作是大众影音创作活动,进行这类作品创作的人多为不具备专业摄制技能和素养的普通人,拍摄目的多为信息记录或图像留念,影像的形式组构多遵循大众所好或所需,较少会蕴含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更谈不上文化或社会的意义;另一方面,微影视制作所需要的设备较少、较简易,大多数拍摄场合仅需一台手机和少数配件,加之手机相机的成像效果一般,难以实现比较精细的效果控制,后期处理和修饰的手段和质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微影视作品的影像总体而言是效果平平甚至是粗糙的。尽管近些年无论是手机相机的成像质量还是大众的拍摄水平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但微影视作品在艺术水准和技术指标方面相较于专业影视作品还是有着档次上的差距,因此微影视还是与业余级紧密联系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平民性也使微影视与大众具备了相当的亲密性。微影视作品可用于生活中的影像记录和大众间的影像交流,可不遵循艺术规律或规范,也无需一定要承载内涵情感或肩负社会文化意义,因此微影视的拍摄者无需担忧自身的水平和素养,也无需考虑诸多关于艺术的、技术的问题,拍摄是随性的、輕松的、几乎不受限制的。
2 简易性:技术设备的普及化
微影视制作所需的设备投入很小,拍摄的组织和控制环节简单、易懂易学。一方面,微影视制作所涉及的设备简易,拍摄者在购买、维护、升级、更换方面的投入是很低的。市场上价格几百元的智能手机内置的相机所拍摄的影像足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拍摄需求,而价格几千元的手机的内置相机就可具备比较优良的成像质量和比较专业的操控方式。智能手机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大多数人会认为手机相机是智能手机的“附赠品”,它的价格不至于给人造成经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微影视摄制设备面向没有技术基础的非专业人士,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操控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易学易用并带有细致的操作说明和引导,足以让初学者迅速上手。绝大多数手机相机实现了一种功能控制或效果控制之下的一键式智能拍摄,而非专业级影像拍摄设备的参数控制,这是手机相机得以实现简易拍摄的核心机理。近些年,手机相机在拍摄的影像参数方面已经可以与一些专业级相机比肩,那么影像效果控制便成为二者的主要差距,而如何运用简易的操控实现或模拟专业级效果始终是手机研发的热点方向。各大手机厂商都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解决影像效果的控制,大部分新面世的手机相机已经都带有专业级拍摄模式,可以实现对更多影像参数的手动控制,而以往一些仅在相机上才能实现的功能如光学变焦、小景深控制等也逐渐在手机相机上实现,从而得以在微影视拍摄和制作中运用。
3 广泛性:取材创作的生活化
微影视作品的拍摄者、拍摄地点、拍摄时间、拍摄对象和拍摄内容等都是普遍的、随机的。一方面,微影视作品的平民性降低了对摄影者的要求,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影像;另一方面,手机摄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人们携带摄影设备的麻烦,有效避免了良景当前却没有相机拍摄的苦恼,拍摄活动可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充,如果说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身体的一部分,那么手机相机无疑就是人的眼睛和记忆的延伸;再者,手机摄影是由大众摄影者使用普通的摄影设备拍摄的广泛的摄影题材,它再现原貌、直击真实,形式上普遍简单质朴,影像具有天然的客观性、纪实性和临场感,可以说手机摄影贴近生活,或者说手机摄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手机摄影让更多的人开始进行摄影活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里的任何对象都可能被拍摄,影像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了,特定影像获取的成功率也就提升了,影像获取的成功率就提升了,那么影像便具备了更为宽泛的价值和功能。手机摄影拉近了摄影与人们生活的距离,人们更乐于拍摄了,拿起手机捕捉瞬间、记录光影逐步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人们也更依赖影像了,信息的记录、素材的留存为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4 传播性:发布推广的快捷化
微影视作品依托手机媒介在传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移动网络的影音传播效率高、速度快、范围广,手机微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发布于网站、论坛、微博、朋友圈以及各类自媒体空间,进而在这些虚拟的平台上进行展示、欣赏、评论、互动,一个庞大而高效的影音交流平台已经悄然形成。在各种样态的交流方式的促动下,微影视作品广泛的传播开来,并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也让影视具备了更为普遍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微影视的交流已然成为人际交往之间必不可少的方式和媒介。传播性是微影视最富有特质、最具变革意义的属性,智能手机时代的很多微影视作品都是因为传播的目的而被创制的。然而,微影视作品的传播性也会引发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很多人为了作品能博人眼球、产生轰动效应,不正当的运用手法和技术,刻意掩盖真相、歪曲事实,这诋毁了影视的纪实本性;另一方面,很多人不了解或不顾及作品内容传播所造成的影响,导致某些人、组织、机构的隐私曝光、机密泄露,作品沦为窥探的媒介。上述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人,微影视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都应致力于提升自身素质,对网络传播的规范和影像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担负起净化网络空间的重任和现代传播者的使命。
5 整合性:制作流程的一体化
手机影音制作平台可将传统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一并完成。手机的功能是丰富多样的,虽然它的通话质量不如座机电话、浏览网页不如个人电脑、影音欣赏不如电视音响,就其单一某项功能而言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的优势之处在于全、在于通、在于能将多种功能整合于一身,尤其是通过应用实现功能的智能手机,具有几乎无限的功能属性和扩充空间,手机是现代人随手便可触及的“万能工具箱”。手机相机沿袭了手机的整合性,目前的大部分手机相机都兼具影像拍摄、影像处理、影像传输、影像发布功能,以往多种设备先后完成的工作可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几步甚至一步完成。更进一步的,手机相机的整合性打破了传统影视制作“拍摄—处理—传输或发布”的线性工作流程,基于手机影音制作平台的微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次序变得不那么明晰,拍摄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调整工作步骤,作品的拍摄活动变得更为灵活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孙晨.以微知著:融媒介视野下的“微影视”解析[J].文艺争鸣,2019(10):205.
[2]孙晨,孙宁.“新媒介文艺生活”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观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9-162.
[3]胡悦琳.王国平:中国为影视第一人[J].上海商业,2014(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