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娟
(厦门市仙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厦门,361000)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受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人群逐渐增多[1]。一方面,长期的不良情绪会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另一方面,心理压力的加剧造成患者内分泌紊乱,对其生理产生影响[2]。精神病患者常有情感紊乱、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出现,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精神病用药阻断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受体,达到抑制脑内情绪因子化学反应的目的[3]。本文通过加强睡眠限制疗法护理,探讨此方法对精神病患者护理的实用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仙岳医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32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39.44±10.3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28±3.36)年,其中非器质性失眠症有13例,焦虑症12例、抑郁症19例、强迫症9例,其他12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0.13±9.98)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37±3.61)年,其中非器质性失眠症有15例,焦虑症19例、抑郁症21例、强迫症7例,其他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患者确诊为精神病且具有一定认知能力;2)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患者患有精神分裂、偏执型精神病或狂躁症等严重精神病;2)患者除存在精神病外,还伴有心肝肾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睡眠管理,观察组行加强睡眠限制疗法,具体如下:每天定时于06:30唤醒患者,引导患者进行早起锻炼,并通过护理人员限制,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指导患者饮食,避免摄入强刺激性食物,同时,在其入眠前2 h内停止进食,忌服含咖啡碱、牛磺酸、赖氨酸等提神因子的食物[4]。晚9点半时,提醒患者完成清洁工作,同时于10点整,熄灭病房灯光,减少光线对患者的刺激,同时通过关灯人为干预患者生物钟,使其养成晚上10点开始睡觉的作息。如还存在睡眠不良或精神状况不稳定的患者,可采取药物辅助的方式,保证其睡眠时间达8 h以上。对睡眠限制疗法配合好,但睡眠质量仍旧较差的患者,鼓励患者适当增加运动量,增加身体休眠需求,在其进行睡眠前,指导其自行按摩或穴位刺激帮助其放松身体,另外,需将患者午休睡眠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
1.5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护理前后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评分,评估其心理变化,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心理状态越差;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的变化。PSQI通过7个维度评估受测者睡眠质量,包括A(睡眠质量)、B(入睡时间)、C(睡眠时间)、D(睡眠效率)、E(睡眠障碍)、F(催眠药物)和G(日间功能障碍),总分21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护理后PSQI得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PSQ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睡眠是人类保持日间精力需求不可或缺的生理现象,不协调、不规律的睡眠会使患者出现脑部功能紊乱的情况,也是诱发精神病发生的因素之一[5]。有研究发现,在对患者的护理中,对其睡眠进行科学限制,可使患者精神病康复效率增高。本文旨在通过方法验证良好的睡眠疗法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本研究中,对分组患者采用不同管理办法,结果显示,采取加强睡眠限制疗法的患者,2项心理评分均得到了降低(P<0.05),且观察组PSQI评分相对更低(P<0.05),说明对精神病患者使用加强睡眠限制疗法除能排解患者不良情绪外,还可提升患者睡眠质量。睡眠对于人类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精神病患者心理状态不稳定,因此极易产生失眠等现象,而失眠又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使患者精神状态陷入恶性循环。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睡眠限制护理,可使患者的康复走向良性循环。一方面,充足的睡眠保证了患者的精力,精力良好,对患者病症的恢复也有积极影响,而另一方面,将患者的恶性循环打破,保持病房静谧的同时,细致的护理工作也使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度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加强睡眠限制疗法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效果,且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