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慧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361000)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本病患者多表现为手、足等多关节的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性反应,并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症状,严重者可致使关节畸形、功能丧失[1]。患者病发时,功能障碍、关节肿痛症状显著,对生命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将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并研究该护理方式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38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64.2±3.8)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37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64.8±3.4)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标准;2)年龄30~80岁者;3)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2)精神障碍或其他原因不能完成本研究者。
1.4 护理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饮食干预、并发症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包括以下方面:1)心理疏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关节疼痛属于症状之一,护理人员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播放视频、当面宣讲等形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以稳定其恐慌情绪。2)疼痛护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等级不同,护理人员可采用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方法,如患者处于轻微疼痛时,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视频、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以缓解疼痛症状。护理人员可在医嘱下给予患者镇痛药物,以帮助患者入睡。3)用药指导:患者在服药期间,护理人员需做好前期指导工作,为患者讲解药物服用的正确剂量、方法及时间,以阿片类药物为例,在讲解药物服用方法及药效时,还需将不良反应告知患者,以消除患者疑惑。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等级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等。1)疼痛等级评分: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2],评分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疼痛感越明显。2)睡眠质量评分:根据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3],评分内容主要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4项,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3)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较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1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的NRS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生命质量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23%,对照组为81.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归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患者在病发后,多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关节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降低睡眠质量,并且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4]。由于目前尚缺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效方法,只能尽量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感,改善其睡眠质量[5]。
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可以对患者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疼痛护理。疼痛护理干预方式与类风湿关节患者相结合,可充分剖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护理要点,以具有个体性、规范性、针对性的护理行为,提高患者自身对疾病疼痛的认知,缓解其因疼痛引起的负面情绪,并结合患者病情帮助其掌握缓解疼痛的方式及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6]。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接受疼痛护理干预的患者在疼痛等级、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及睡眠质量,且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