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缘媚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361000)
随着各种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逐年提高,眼外伤致眼球摘除的发生率也有所升高,眼部外伤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眼球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其完全丧失视力,因而眼球摘除手术也是降低眼部疾病,缓解患者疼痛感的最有效途径[1]。但是,多数患者意外发生较为突然,且心理上无法接受眼球摘除,尤其是年轻患者和女性患者更加担心术后脸部美观和自身的身体功能,因而负面情绪更加严重。本研究就心理护理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进行探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收治的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护理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2~75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4~75岁。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因外伤打击受伤而需要摘除眼球治疗者;2)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合并精神系统疾病;2)合并血液系统及其他疾病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治疗方法 患者接受常规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护理干预,术前告知其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必要性和预后等信息,加强患者饮食、生活等健康教育,使其做好接受手术的心理和生理准备。
1.4.2 观察组治疗方法 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组建心理干预管理小组,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2)术前不良情绪心理护理:患者接受眼球摘除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动态了解工作,做好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告知其做好应对手术的心理准备,掌握手术治疗的基本情况以及围术期护理方案,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并积极配合治疗,以正面、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升华法疏导、宣泄法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在此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深入、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形成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对于情绪暴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家属沟通,使其了解到情绪激动会对疾病和治疗造成不良影响,且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对于患者的顾虑做好解答。而对于情绪较为孤僻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鼓励,感受到外界的关爱,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配合治疗。
1.5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情绪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进行评估[2],患者评分越高,则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2)比较2组护理后的睡眠质量,采用PSQI评分进行评估,评分范围为0~21分[3];3)疼痛采用VAS评分法,评分范围为0~10分[4],评分越高则疼痛感越强。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PSQ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SQ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分)
爆炸、车祸、工伤等均为临床常见的诱发眼球摘除的眼外伤危险因素,且患者通常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受伤,因此本类突发性的事件会在损害患者眼部健康的同时,也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情绪问题,尤其是在告知其需要接受眼球摘除手术治疗后,这种不良情绪会更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5]。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会担心治疗效果,且摘除眼球后会产生严重的无助感,因而针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工作十分重要。
本次医学研究针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在常规围术期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一方面需要对患者基础资料和疾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确定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以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帮助其走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积极面对疾病和手术治疗,进而更快地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同时,使用手术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使其看到摘除眼球后生活仍然美好,进而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加强患者配合治疗的责任感,改善术后睡眠质量[6]。
综上所述,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接受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疼痛感,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