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平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龙岩,364000)
小儿内科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考虑到患儿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恰当的护理方式。患儿无法清楚、准确的表达自身症状与感受,不能自觉、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与此同时,患儿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尚浅,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导致护患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而受到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的影响,患儿经常表现出烦躁、哭闹[1]。小儿内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会极大妨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而睡眠质量差的患儿,则会引起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导致应激情绪的加剧,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恢复。在小儿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干预的同时,需要得到患儿家长的支持与协助,能够更好的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本研究探讨了114例小儿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观察家长参与护理模式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小儿内科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4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67±1.22)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59±1.17)岁。2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按照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妥善安置患儿,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患儿的病情,对症治疗。在治疗恢复期间,加强病室环境的卫生管理,净化室内空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患儿与细菌、病毒的接触。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应表现出亲切、温和,面带微笑,给患儿留下良好的印象。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拉近护患距离,便于更好的安抚患儿情绪。
观察组则是基于常规护理,应用家长参与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制定护理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让患儿家长参与进来,征求其意见和建议。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围绕着治疗和护理方面的内容,共同讨论和商议,并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在实施护理方案的过程中,患儿家长能够在其中起到监督的作用,及时指出问题。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患儿家长的监督下,能够更加认真、精细的实施护理操作,减少失误与差错,并及时纠正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详细说明患儿的情况,介绍治疗方案,并在护理方法上进行指导。在护理人员和患儿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进一步了解患儿的情况,包括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饮食偏好等,可以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参考。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患儿家长能够起到辅助的作用。护理人员和患儿家长的共同陪护,可以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疏漏与差错。与此同时,患儿往往能够认真听从家长的指导,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在小儿内科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必要时需要使用镇静药物。护理人员需要向患儿家长解释说明药物的药理性质和作用疗效,着重强调其安全性,令患儿家长放心,获得其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患儿在家长的耐心劝说服药,服药后,家长平抱患儿,直至其安静入睡。3)情绪安抚: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针对其恐惧、烦躁的情绪,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安抚。由于患儿对于家长有着情感依赖,家长陪护在身边时,能够减轻其恐惧感。患儿家长可以采取眼神交流、肢体抚触的方式,给予患儿安慰。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患儿家长能够用言语鼓励,劝导其服药。在患儿接受静脉穿刺时,患儿家长能够在一旁夸奖其坚强、勇敢,积极引导患儿,使其认真遵医。关心患儿的感受,询问其不适症,及时有效的予以处理。4)生活管理:合理安排患儿的作息活动,加强睡眠管理。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将温度、湿度调节至体感舒适的范围,避免强光刺激和噪声干扰,消除刺激性气味。患儿睡前不宜做剧烈运动,通过讲故事、播放音乐等途径,改善患儿的情绪状态,使其以愉悦、轻松的心态入睡,进而提高患儿的睡眠质量。5)延续性护理:在患儿出院后,需要做好延续性护理工作。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由护理人员在其中发布图文和视频信息,进行小儿内科疾病知识、治疗、护理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护理人员和患儿家长可以通微信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解答,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小儿内科护理知识时,患儿家长有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在家庭护理中,患儿家长能娴熟的掌握用药、饮食管理、睡眠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帮助其快速、良好的恢复健康。
2.1 2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表2 2组患儿的睡眠质量以及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评价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儿的睡眠质量以及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 见表2。
2.3 2组患儿的镇静效果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儿的镇静效果比较[例(%)]
小儿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需要十分认真、严谨的对待,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疾病对于患儿身体健康的损害,避免对其成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护理小儿内科患者对于疼痛症状的耐受性差,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出现哭闹行为,不听从护理人员,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与此同时,小儿难以理解护理人员的指导和说明,无法自觉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差,会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增加许多困难[3]。疾病和并发症症状所引发的不适。而患儿在陌生环境下接受诊疗,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其正常睡眠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小儿内科患者治疗恢复期间的干扰因素,需要实施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应该从患儿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其个体化的护理服务[4]。该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得到患儿家长的配合与协助,让患儿家长参与进来,进行情绪安抚和治疗指导。利用患儿对于父母的情感依赖,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其情绪,改善其睡眠质量,对于疾病的治疗康复积极的促进作用[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家长参与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儿,其治疗依从性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患儿的睡眠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患儿家长的焦虑状态也得到更好的缓解。比较之下,观察组患儿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家长参与护理模式对于改善小儿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的积极影响,凸显了护患沟通和家长参与在小儿内科护理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家长参与护理模式在小儿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在护理人员和患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给予患儿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改善患儿的遵医行为,提高其睡眠质量,进而加快其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