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伟
(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肛肠科,韶关,512026)
慢性结肠炎作为肛肠科的常见疾病,其病变部位主要存在于直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并波及肛管部,以排便不畅、大便黏液或黏血、便秘/腹泻、肛门坠胀,以及(左)下腹隐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慢性结肠炎病情复杂,病程冗长,多发难愈,往往并发紧张、焦虑、忧郁等精神意识症状,是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造成不良影响[2]。而良好的睡眠作为人体的一项基本需求,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保证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消化系统是对心理应激变化最敏感的系统,而睡眠障碍是机体对应激事件表现的最早的客观体验[3]。因此,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常合并有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也可提高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睡眠障碍作为最常见的胃肠外表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胃肠疾病患者的心理、睡眠、疾病三者之间系密切关,相互影响[4]。
因此了解慢性结肠炎与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对慢性结肠炎及其他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分析,旨在明确慢性结肠炎与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报告无消化道功能及器质性病变的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8例,女40例,男女比例为0.95:1,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7.04±14.22)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14∶1,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6.05±17.80)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相关诊断标准制订[5]。1)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2)轻度炎性反应的内镜特征为红斑,黏膜充血和血管纹理消失;中度炎性反应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重度炎性反应内镜下则表现为黏膜自发性出血及溃疡。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病史均在1个月以上;2)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病例资料完整。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者;2)伴有心肝肾等主要器官、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3)有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或病史等特殊人群患者;4)依从性差,不利于随访跟踪者。
1.5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睡眠障碍调查,问卷发放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被试者应在相对安静且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评定。调查项目包括一般信息(年龄、性别)、睡眠质量等。调查者事先熟悉量表的内容及指导语,熟练掌握询问技巧。统计人员在不知晓患者分组的情况下进行统计学分析,被调查者如实完成问卷内容。睡眠质量调查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调查评分,然后对2组的评分进行比较。
1.6 观察指标 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6-7]评价患者睡眠质量:PSQI量表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项目组成,并构成7部分,即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障碍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1、2、3计分,累计各因子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5分表示存在睡眠障碍,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2)睡眠障碍发生率=有睡眠障碍例数/调查例数×100%
2.1 2组研究对象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3.1%,对照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8.9%,观察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研究对象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2组研究对象PSQI评分比较 观察组PSQI各成分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等成分评分及PSQI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研究对象PSQI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慢性结肠炎常伴有典型的、反复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具有高发病率、易反复、病程迁延难愈等特点,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并且受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结肠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睡眠障碍同样也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据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学基金会调查显示[8-9],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有接近50%存在失眠问题。
消化道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与睡眠障碍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0]。在中医学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经验总结。有研究显示多种消化道疾病患者与健康者比较均存在睡眠障碍,而慢性结肠炎患者往往也伴有睡眠障碍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表现。张馨等[11]通过研究分析了功能性胃肠病(FGID)患者中发生睡眠障碍的状况,以及睡眠障碍与症状特点的关系,认为FGID患者存在较严重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与下消化道症状关系密切。
目前随着对慢性结肠炎的研究不断深入,睡眠障碍作为最常见的胃肠外表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睡眠异常与消化道症状的恶化有关[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3.1%,相对于对照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慢性结肠炎的PSQI各成分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健康者。这是因为机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中出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客观体验正是睡眠行为的障碍;睡眠障碍的发生还会增加患者胃肠不适症状、慢性结肠炎、肠癌等的发病率[13]。慢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较高的睡眠障碍发生率,直接原因是慢性结肠炎所伴随的各种不适症状造成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另一原因则是慢性结肠炎伴随的焦虑、抑郁等导致睡眠障碍。这与其他常见肠胃疾病与睡眠关系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与健康人在焦虑、抑郁、睡眠上同样存在的差异,IBS组PSQI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安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IBS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较正常人多见[14]。另外我们可以推测改善睡眠将是改善慢性结肠炎的有效措施。有研究表明,通过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睡眠质量能显著降低血清胃肠道激素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疗效确切[15]。
综上所述,慢性结肠炎患者中存在睡眠障碍高发的情况,提示睡眠障碍可能是存在于慢性结肠炎患者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所以能够及时识别,并积极调整情绪、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可通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来促进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