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 李艳飞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实践证明,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离不开族际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享有“民族橱窗”称号的新疆就居住着47个民族,这使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新疆两个主要世居民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文化之间存在多元差异性,异质性的文化极易造成族际间的隔阂甚至族际矛盾。因此,理性认知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民汉大学生文化交流,对建构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构建良好教育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南疆高校的维吾尔族学生半多以上来自维吾尔族聚居区,与其他民族交往融合较少,外加双语教育起步晚、推广慢,因此来自这些地区的民族大学生在族际交往、交流中极易产生较多的文化障碍,然而,来自五湖四海的汉族大学生也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族际交往障碍。南疆高校维汉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脊梁,更是新疆各项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也是维护新疆长治久安、促进新疆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为了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探索南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模式,贴合南疆各地区发展繁荣的新需求,推进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文化认同教育的科学有机结合,就必须敦促南疆高校维汉大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意识”是指文化背景不相同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秉持的一种特定思维,这种思维能够确保交际者准确地交流。南疆高校维吾尔族与汉族大学生占比较高,在对他们进行相关教育时,要引导他们客观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学会对差异包容、高度敏感、尊重和欣赏,延迟对他者文化的主观评价和判断[1]。这样利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避免族际交往隔阂甚至冲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培养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充分利用各类文化教育课堂,宜多采用文化场景对比的方法,让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充分了解其文化差异,在脑海中形成文化差异意识,不再因此产生交际障碍。
2.增强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结合各民族的特点创新“三史”“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一系列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教育方式,搜集各民族先进的、真实的道德模范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案例,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增进对民族文化的客观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想要在此背景下推动全国上下文化有机整合,形成民族与社会整合的良好局面,这就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在文化认同上达到平衡[2]。
1.剖析南疆地区的地理政治语境,明确跨文化交际范畴。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南疆高校开设跨文化课程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明晰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拟定培植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明确教学计划。
2.确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应以传授跨文化知识为主,同时注重文化批判意识和交际技能的培养。跨文化课程应当包含汉文化、维吾尔文化和跨文化比较三部分。南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在校的维汉大学生架构一个跨文化的知识框架,将儒、释、道等文化与维吾尔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并纳入这一框架,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鉴于此,应开发系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将《国学》《大学语文》等课程作为各民族学生的公共课。
3.须大力推行双语教育,在维吾尔族同学学习汉文化的同时,应该让汉族同学尽可能多地熟悉、了解维吾尔族的语言及风俗习惯,学习维吾尔族优秀文化。汉族同学深入了解维吾尔族文化后,可以有效避免在进行跨民族交往时,因为不懂民族习惯而导致他们之间产生误解,以及因为人际关系的破坏而上升为民族冲突;同时,有利于汉族学生在留疆的工作中,与少数民族建立信任关系,帮助汉族同学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万明钢[3]对仅仅空洞地强调民族团结的传统民族教育提出疑问,他认为现行的民族教育应该是在政治正义的基础上,在公共领域中进行有关民族知识和公民德行的教育。他认为应该用民族常识和民族知识代替传统的民族教育,并加强公民教育,因此,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应互相学习对方文化,思想的巩固与推进离不开对现实状况与条件的深入了解与把握。只有了解了对方的历史、文化与风俗,才能真正做到惺惺相惜,才能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才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创造互动空间
大力推进和普及“民汉合宿合班”“结对子”等基于“民族团结一家亲”为目标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增设族际接触、族际交往的机会,创建友好互通氛围。拉近各民族距离,增进各民族情感。给学生创造一个各民族一家亲的大环境。只有在真正深入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彻底放下心防,达到对彼此文化、身份的认同,避免跨文化沟通障碍。
2.建设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
组织各民族同学共同参与各项文体活动,让同学在拼搏汗水与欢歌笑语中形成一股紧紧团结的力量。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在交往中慢慢认识、彼此了解。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兴趣爱好,才能成为朋友,才能平等友好地与对方交流、沟通。
3.开展各类民汉合作的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
把民族团结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革新紧密联系在一起。南疆高校的维吾尔族学生大多来自民族聚集区,对世界的认识很有限,但他们渴求知识,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在时刻燃烧着。南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若能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定期开展一些民汉合作的教学实践项目,维吾尔族同学一定会以汉族同学为“小老师”,勤学好问,这既能增进彼此友好沟通交流、提升维吾尔族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加深汉族学生对维吾尔族学生的了解,摆脱距离感。由此,维吾尔族和汉族双方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强双方文化认同与族际交往经验,对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构建分外有功用。让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双方在今后的人生中可以正视自身与对方,不歧视、不漠视。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大舞台,由于维吾尔族和汉族的文化习俗存在显著差异,在交际时,彼此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因此,进行维汉跨文化交际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见,在南疆高校的语言、文化课程和民族团结教育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构建跨文化知识框架、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