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元 殷宝为 李雪媛
校企融合视域下新时代高职特色的文化建构
李修元 殷宝为 李雪媛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铜陵,244000)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指明了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随着网络信息化新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应用智能互联来打造智慧校园的文化生态;坚持市场本位,重定高职校园的文化导向;通过资源共享,形成校企对接的文化融合;推进协同发展,构建高职特色的文化机制,从而激发校企融合背景下新型文化的育人活力。
互联网+;校企融合;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指明了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面临网络智能互联技术的信息化新时代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市场本位,推进协同发展,加强资源共享,构建高职特色的文化机制,打造智慧校园的文化生态,形成校企对接的文化融合,充分发挥校企联动文化育人功能,在传承中创新,彰显职业精神,激发校企融合的新型文化育人活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互联网科技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的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学校管理信息化已普遍盛行并不断延伸,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生态也随之发生思维性转型与技术性变革,并由此而产生一种“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思维下的教育管理模式——智慧校园。从内涵上讲,智慧校园是一种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技术性融合的的校园教育管理系统,它是融合校园管理与沟通的各个职能环节的信息资源,依托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及智能感知等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与远程网络交流空间,提供智能化的网络校园信息综合服务,提升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水平,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物联数据化与智能感知化的信息化校园文化生态。[1]从功能上讲,智慧校园是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高效、智慧的学习与交流文化环境,运用“互联网+”的教育思维和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教学方式的程序性变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从数字化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从传统封闭教室向智慧开放教育转型、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学习转变的结构性跨越。
“互联网+”技术系统创建了智慧校园的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包含了校内外、课内外、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等教育信息化服务功能。“互联网+”与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渗透与融合,逐渐使数字化教育转变成多元化、多功能的高级智慧教育模式——智慧教育。可见,智慧教育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教与学思维方式上质的变化。
智慧教室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通过远程网络技术系统实现跨越时空的信息互动,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室的单一封闭性,让智能高清的电子屏幕替代了传统的黑板,让鼠标替代了粉笔,让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数字化资源替代了传统的纸质教科书。[2]智慧教室是一个海阔无边的公共课堂,在这个开放的教室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固有的讲授与接受的通道模式,而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指导相结合,自主探究与群体交流相结合,这种互动既有师生之间的学习指导,也有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更有与无限多的远程终端学习者的思想互动与资源共享,这种模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素质。
智慧校园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终端进行智能化互联与协作,这种智能化感知技术环境为师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富于个性化的角色定制服务。随着工业化时代发展到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思维方式更加显现为个性化需求。智慧教育作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通过“互联网+课堂”改革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课堂讲授模式,创建了“先学后教”的自主学习模式,并进一步拓展为“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从而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课堂模式——智慧课堂,[3]真正实现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学习的转变。
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把握新时代校园文化的本质和特色,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坚持市场本位理念,遵循“高等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的原则,加强人文素质与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树立“市场化”与“企业化”的文化理念,加强新时代高职校园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高职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高职特色文化建设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二者之间的目标指向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深刻领悟与深度认同,它既是一种内在意识的自我觉悟,也是文化提升的责任担当。高职校园的文化自觉表现在办学目标的科学定位,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特色,彰显校企开放合作的文化特色,突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4]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市场要素,找准学校与市场“联姻”的契合点,使校园文化与市场文化“零距离”对接,[5]构建具有市场要素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通过融入多元化市场要素的校园文化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使学生在逐步感知中提升自己适应市场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市场规则的认知与市场文化的熏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地吸纳市场的动态因素,让学生在这种校园氛围中接受具有市场特征的职业文化,了解市场竞争游戏规则、经营理念与职业责任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激发其职业发展的内存动机。以市场要素为导向,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市场的经营理念和服务要求,也有利于加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更有利于服务地方市场经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岗位群所需的人才标准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主动引鉴企业特征的管理理念,融合现代企业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工匠精神和生产技术等先进文化要素,内化到学校管理与文化建设之中,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企业化结构内涵,营造企业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企业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阵地,以职业精神为主线,以校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生行为体验为目的,通过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传统的校园文化表现为体育运动会、文艺联欢会、书画展览会等校园活动,而企业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则主要开展职业规划、创业大赛、校外拓展、顶岗实习等具有职业化倾向的实践活动。可见,企业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是校企文化双方面通过不断磨合和深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文化,它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重文化内涵,在文化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上更多地彰显了职业精神。
新时代高职特色的文化建构离不开“文化自信”这个大语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本质上,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精神的高度认同与执着坚守,是一种文化主体的使命担当与文化思维的精神特质的有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增强高职特色文化自信的目标所在,而校企融合则是丰富高职特色文化内涵的有效路径,资源共享便是校企对接过程中文化融合的具体方略。[6]高职院校要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基于“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思维,主动吸纳企业文化的资源和营养,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相互渗透与融合过程中并生共长,在传承中不断拓展而超越于传统校园文化的内涵,而构建一种德技并修的高职教育文化生态链,彰显高职特色的文化自信。
坚持职业发展的育人理念,是高职特色文化建设的出发点。高职教育首先必须树立“管理企业化”的思维,引入企业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安全保障制度、市场化经营理念,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标准,规范师生行为,激发群体创造力和向心力;其次必须营造“教学职场化”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化实践教学,将教学场所延伸到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企业生产车间,创造专业化的岗位操作训练条件,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岗位标兵”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生产一线流程的作业标准。此外,通过组织顶岗实习,让学生体验适应企业文化,熟知企业的价值追求与职业规范,产生对企业文化的精神归属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提升校企融合的育人合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与职业元素,在企业实践操作中体现校园文化与人文元素,加强校企双元育人功能的有效对接与差异互补。[7]
高职教师肩负着校园文化的培育与传播双重任务,学校要创造条件,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岗位上学习研究与体验企业文化,再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带回来,在学校课堂上释放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另一方面,把企业专家“请进来”,让这些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用企业专家的言传身教与思维方式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通过校企人才的双向互动,构建了校企资源共享、理念同构的信息平台,形成了1+1>2的校企育人合力。
文化自强是文化强国的力量源泉,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实现文化自强。因此,实现高职教育的文化自强,是高职校园的文化自觉和高职特色的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8]弘扬“工匠精神”,培育社会人才,是高职教育文化自强的具体表现。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推进协同发展,构建高职特色的文化机制,凸现新时代的精神特质,塑造高职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集聚高职文化建设的团队智慧,走校企文化合协同发展之路,建设中国高水平高职学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的文化自强。
文化发展致力于解放人、塑造人、发展人,因此,新时代高职特色的文化建构必须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立德树人功能。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蕴含在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之中,它影响着校园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发展方向的深层次的本质要素,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所在。高职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经世济用”的教育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服务地方”的本土精神、“校企合作”的开放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乐观上进”的品质精神、“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可见,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高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立德树人之“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也是塑造高职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同时,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集聚教育者的团队智慧,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教育者的文化传导力。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来传承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底蕴深厚的文化中熏陶,培养自己的思想情操。另一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传身教,以自身的人生理想、精神风范、审美思维与人格魅力等传导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学校的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自我提升、具有职业精神与社会担当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要让学生在充满智慧与情操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体验知识与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9]因此,走校企文化协同发展之路,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创新要素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所集聚的资源整合,创建校企文化协同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校企融合、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校企双主体文化协同发展机制。高职教育既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也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帖职业,合理进行专业设置,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还要通过走校企文化协同发展之路,使行业企业技术生产与经营管理的
文化创新元素有机地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切实增强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及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提升高职院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文化建构要坚持市场本位,立足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引入企业文化,加强校企融合,推进协同发展,弘扬德技双馨,彰显行业气息与职业特色,依托“互联网+”开放合作交流平台,打造智慧校园,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健康的网络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与卓越的工匠精神,形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和职业追求的价值理念,让学生的精神风貌、职业素养和认知生态得到可持续发展,使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在育人环境中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10]进而实现高职校园的文化自觉与高职特色的文化自信,最终走向高职教育的文化自强。
[1] 刘晓辉.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8(23):223-224.
[2] 贺占魁,黄涛. 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理念、模式与应用展望——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8(11):54-60.
[3] 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1):23-29.
[4] 徐春梅.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3):32.
[5] 周正宾.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路径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 2014(1):77-79.
[6] 张洪冲,吴再生. 高职院校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4):92-94.
[7] 杨成青. 基于互联网+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15):18-19.
[8] 杨怀勇.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与自强[J]. 机械职业教育, 2014(11):17-18.
[9]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 教职成[2019]5号.
[10] 李修元. 论校企融合的高职特色文化建设[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57-58.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Enterprise Integration
LI Xiu-yuan & YIN Bao-wei & LI Xue-yuan
Xi Jin-ping's culture thought in the new era has pointed out the orientation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moral standing confirma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As the new era of network information is coming,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should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construct a cultural eco-system for intelligent campus by use of intelligent interconnection; reset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ampus by adhering to the market standard; form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school-enterprise docking through resource sharing; promot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build the cultural mechanis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stimulate the new cultural cultivation vitality in the context of college-enterprise integration.
“Internet +”; college-enterprise 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G641
A
1009-1114(2019)04-0010-04
2019-09-17
1. 李修元(1968—),安徽无为人,硕士,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校企融合’的新时代高职特色文化创新研究”(2017jyxm0664);院级人文重点课题“徽商文化创新创业精神应用研究”(tlp2017HK004)。
文稿责编 承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