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新闻架构原则与传播方式初探

2019-12-27 11:36:46王晓清
武汉广播影视 2019年7期
关键词:优先

王晓清

作为新时代融媒体,如何在资源通融、内容兼融、信息汇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基点上形成做实做大做强,的确需要有纵横捭阖的气势、开拓榛莽的胆略、尖新妙巧的起手式。在“人人皆为采访员、人人皆为播报员、人人皆为主持人”的新媒体发展态势下,打破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时空界域与人手限制的互联网新传播,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彻底转型。那么,如何实现当下媒体转型的彻底性?怎样在严峻挑战面前化危为机?融媒体的尖新起手式究竟路在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有明确与清晰的答案。

一、求新通变与集聚量能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是当代新技术体系广泛运用于传播领域的必然,是传统传播传输模式向新型传播体系转移的必然,更是新闻采编结构体系发生逆转的必然。那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思维,实际上是将融媒体新思维等同于“1+1+1=3”这道简单的算术题,这是将融媒体创新模式化、刻板化、形式化而导入僵化的最大误区。真实的融媒体,并非是简单相加,亦非硬性的捏合,而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势在必行。所以,在融媒体动态波幅兢长争雄的驱使下,在泛媒介、泛传播的激烈竞争情势下,传统媒体业态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的彻底转型,就不得不然,所在必争了。与时俱进的传媒思维之新,关键是要求在更高境界上求新通变,以祛除思想误区,以此为基点打造融媒体新闻架构体系,实现与时代谐适的新传播传输链环体系,以最大化的集聚量能。

构建融媒体新闻架构体系的求新通变,要保持理性思维,不能盲目贪多;要突出主次,不能一视同仁;要抓住内核,不能并驾齐驱。这个“三要”“三不能”的原则意涵,就是要我们在融媒体构架体系中要有当代思维与时代精神。如果在构架融媒体过程中战略清晰,思路明晰,方法适中,运作程式谐适,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战略决策误失。

所谓理性思维,就是在融媒体战略发展决策中,没有必要存有“能力不足蛇吞象”的孤陋寡见,那种贪多求全追大的心理,实际上只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如果在融媒体战略决策层面出现了失误,就极有可能让正常的改革整合陷入被动,而失去发展开拓的空间,也失掉了媒体结构创新的机遇期。新闻传媒思想观念的更新往往比盲目的行动更为重要,体制机制的构架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古人所谓“事事皆关造化、句句必涵气象”,以之运用到融媒体发展战略中,所昭示的意涵即是无论大事小事,每一个环节皆为关键,每一粒分子皆决定成败,而身在融媒体其中的业内人士的警辟之言与意外灵感,皆可触发新的动能,构筑新的发展气韵。

所谓突出主次,就是将传播力度最大、具有发展潜力、形成显著结果效率的新闻结构单元的能量效应持续放大,而非是追求一视同仁,承诺“一碗水端平”。这里就有一个选择、冷处理与淘汰的过程。那些影响力减弱、耗损面大、资源萎缩、人手需求过多的新闻采编单元有必要果决终结,以之转型另辟新途、改弦易辙。所以,从本质上说,融媒体体系的构建,其实存在一个新闻结构体系“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按照以面对新闻竞争场域为检验标准的原则,对那些量能、产能、动能、效能“四不足”的频道、栏目构造、节目序列单元主动分划、果断处置、集整归并,否则就必然要妨碍融媒体改革的步伐与进程。

所谓抓住内核,就是在新闻传播结构中,突出重中之重,优中之优,实施要害突破,关键突围,以新闻传播的中枢神经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频共振,在影响力、传播力、舆论引导力的基点上形成独有、独创、独优的“象鼻子”。新闻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不能仅仅指望与仰赖传统的栏目结构序列,必须开创新的传播视窗、传输单元、视频组核。这里其实也存在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将外在的竞争压力化转为内生动力,这一点很重要。新媒体的总体竞争趋势很激烈,必须顺应这一趋势而非死守一端,而要在新媒体这一领域发力,将记者、编辑、主持人朝自媒体多功能一体化这一方向延展、深化,扩大播报声量,扩展播报空域,扩张播报能量,形成新闻传输新流量。如果在这一领域形成了采编播送主打,新闻传播竞争的优势权、优先权就指日可待了。

融媒体竞争,实际上还涉及到一个所谓的新媒体矩阵问题。新媒体矩阵是从媒体矩阵衍生而成的。究其实质,就是构建媒体传播输送平台。矩阵最大的优势就是平衡,竞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合力。所以,从这一视角分析,形成不了合力的新媒体矩阵就只是某种形式。在融媒体构建中,不能为了新媒体矩阵之名而新媒体矩阵,搞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媒体单位之间的互为攀比,即人有新媒体矩阵我亦有之,实际上的传播效果如何、衡量标准以及发展趋向则一概不论、一律不问。这应该是融媒体构架体系过程中观念需要彻底转型之所在。

二、信息碎片化与主动设置议题

用信息爆炸形容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资讯传播并不为过,海量信息充斥在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形形色色的圈群以及传统媒介载体。这些新闻资讯的碎片化呈现与碎片化传播,确实让受众目迷五色,不辨真假,甚至无所适从。这就需要主流媒体有适应竞争态势下的新作为、新担当,从而形成融媒体传播的新气象。

如何因应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而形成主流媒体的新作为?这是一个涵蕴理论与现实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直陈面对而不能回避。首先应该客观直视信息碎片化这一新闻传播发散的新态势,而非是漠视而轻忽之。当一众媒体在贩卖这些碎片化信息时,具有一己之见的主流媒体不能“轻薄桃花逐水流”,不能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评判、甄别甚至要有独立独到的理性判断。在这一并非贩卖与包装新闻的过程中,彰显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任何一种新闻信息资讯,如果不加鉴别,不主动介入式评述而照抄照播照搬,毫无主见,那无疑是自动放弃话语权,沦为他媒体的传声筒。久而久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就要大打折扣。面对海量新闻信息,要善于并敢于挖掘新闻的真实,寻绎新闻背后的真实,评价新闻的真实价值,这就能将“贩卖信息”转轨为传播真实新闻的层面,挖掘新闻价值的过程,就是新闻工作者付出创造性劳动的自觉主动作为,主流媒体的担当自在其中就不言而喻了。

信息碎片化的关键是匮乏或缺少思想,简单化的呈递碎片化信息,其实泯灭了原本有的思考。所以,主流媒体的新担当有必要在如下两个层面下功夫。一是主动设置议题,引领舆论,二是主动引发公共对话,引导舆情。所谓主动设置议题,就是要以深刻的思想为解剖刀,自觉主动挤去碎片化信息所表现的泡沫,让信息碎片化背后的价值呈现出来,从而形成新闻传播的价值链条。在这一挤压、祛除信息碎片化浮沫的价值发现过程中,要具有倾向性的主动选择、认真筛选、缜密甄别,而不是将信息碎片化简单的排列组合分类呈递。用积极主动的议题设置,引领舆论,而不是不置可否的随碎片而流走。

议题设置要遵循当下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新动态展开,不能盲目决断,也不能久议不决。一切议题要以融媒体传播新特征、以新闻叙事原则进行。议题设置原则,以当时当地当情当事为旨趣,诸如对民生议题的设置,要以大众切身关注为主,而非闭门造车而随心所欲;对社会热点议题的设置,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途径、不同群体、不同感悟加以挖掘、开濬、阐释,在评议、归结与衍生的基点上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成一家之言。对经济领域的议题设置,要依据经济发展总体势态以小切口介入,浅进深入,分析说理深刻独到而非是沿袭搬用。

所谓主动引发公共对话,这实际上是主流媒体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但在融媒体时代,主动引发公共对话、敢于发声,勇于发声,大胆发声,提出一己见解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舆情引领本来存在一个主动与被动的问题。当焦点话题、难点话题或突发事件出现时,如果主流媒体保存沉默,不积极主动作为,就在海量信息传播面前,自乱阵脚以致迷失自我。主动引发公共对话,在疏解情绪、寻求理解、达成和谐、形成凝聚力、向心力诸多方面具有指标向上的意义。能够主动引发公共对话,也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流媒体驾驭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主动引发公共对话从本质上张扬着媒体的趋势体认水准。主动引发公共对话对融媒体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媒体要有自己的智库或仰赖的智库体系。依靠智库设置公共对话,能够确保对话具有理论深度与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而非是零碎的评述。二是公共对话要引起共鸣热议,就必须具有自己独创的对话平台,这一平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视性、艺术性、可操作性。三是对话平台具有把控性,无论是评论员、嘉宾或主持人,要具有很强烈的聚焦能力、话语把控能力、点津评判能力。评论切中肯綮而非似是而非,聚焦精彩沸点而非无关痛痒,细节活化真实而非生硬造作。

如何主动引发公共对话?这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公共对话的关键是话题选择。如何选择话题?这要在社会大众关注的领域加以敏感发觉开掘。按照新闻就近、切近、亲近的叙事原则加以选择,而非是无所作为地随机选择话题。那种认为随机选择话题具有客观性的说法是缺乏说服力的。牵涉面广而与政治、道德伦理、法律相乖戾、相冲突的话题,必须果断切割杜绝,不能刻意迎合少数人的趣味而设置话题。话题选择与甄别要具有正面价值、真善美的向上能量,那种渲染负面能量的话题应该要在第一选择中删汰。从融媒体互动中寻找话题,从碎片化信息中绎话题,从社情民意中集并话题,从活生生的现实中发现话题,这都是择取公共对话的应有之义。

公共对话的话题切口要小,开口要大、要深、要透。评论不能平直浅显,蜻蜓点水;如果评价缺乏深度、高度,自然就不能切中要害。公共对话的评论也不能故作高深,故意渲染,无限延伸而不着边际。许多公共对话之所以能吸引受众,话题本身的新颖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对话具有深度、高度、宽度、广度。那些简单消费大众情绪的所谓对话,症结就在于仅仅只停留在情绪的宣泄上。所谓的话题直播、小微视频直播,人为造势的特点很明显,实质上即是缺乏深度的情绪发泄,而作无意义的无病呻吟。这是与消费大众情绪而非引领大众舆情的宗旨相违背的。应该注意到,有些话题是人为制造的,将不存在的议题刻意提出来,这就与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相对立了。

三、融媒体新闻传播:从≧到∞

融媒体新闻动态传播的无限可能,是人所共知的,也是所有致力于媒介竞争的新闻机构的主攻方向。但如何形成这一无限传播的终极结果,却并非依靠想象或想当然而能够实现的。从传统传播指标意义上的订阅数、收听率、收视率到融媒体时代的点击率、刷新流量、评论点赞,这一衡量指标的共存与变异,就很真切说明了媒体结构与传播体系的质化突变。这一关键性的质化突变,需要新闻工作者、媒体决策层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与时俱创。而更亟切的是,需要我们在融媒体传播规则中加以深度思考、缜密观察、科学模拟、开掘创新、笃实力行,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独创的方法途径。

融媒体从“相加”到“相融”,意味着媒体结构体系出现了重大变局,这一重要变局的指标表现形态即是传播效能的从有限放大到无限放大,从静态静止传播到动态互动传播,从空域限制性传播到无疆域无国界无时间点位的无限制传播。运用一个很简单的数学符号表示即是从≧到∞。如果说≧是融媒体“相加”时期的期望值,那么∞,就是媒体“相融”的新传播时代的最大期待值了。如何生长、生成和造就从≧到∞?也就是说新闻传播无限大的支点究竟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思考与切入的关键所在。

没有任何一家媒体不期望自己的新闻传播传输被置放在∞的境地,事实上∞也只是综合影响力、整体实力的符号化标志,是一个理想期望值。这当然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开拓过程。求致这一最高境界,也是一个系统整合工程。目前融媒体业界所主张的“三个优先”即移动优先、直播优先、视频优先这是可行的。什么是优先?说白了就是在新闻传播手段与途径上先声发人,争抢新闻首发话语权。“优先”意识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融媒体从业者要有先发制人的竞争意识,二是传媒载体要具备“优先”的工具形态。这两点融贯一处,“优先”意识就能转化为跻身竞争位的作品表现形态。移动优先即求致新闻传播的随时随地随人,追求第一时间点位传播;直播优先即新闻事件的实时实景整体呈现,体现对该事件把控的话语权,具有事件立体推广的意涵;视频优先即是新闻事件的镜头呈现,而非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文字表达,虽然事件稍显滞后,但不影响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立场与见解的表达。

在移动优先、直播优先、视频优先“三优先”的基点上,也存在一个新闻故事化优先、新闻评论优先的问题。新闻故事化优先,就是充分运用文字语言、镜头语言、人物行为语言、动作肢体语言、环境声效等,将一个新闻事实抢先丰满呈递,形成可感可亲可敬可信的氛围,在情景氛围中实行自觉不自觉的主导传播,以达到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新闻评论优先,即是对一个具有局部区域影响的新闻事件发表独立见解,形成独有声音,从而累积主流媒体的声量,从而形成传播的深度与权威性。如果这“五个优先”能够“五管齐下”、“五管合奏”,新闻传播的能效就不可限量。

融媒体的“优先”意识及其“优先”表现形态,究其实质,就是一个思维观念转换以及由此而形成传播内容的定位与传播途径的界定,工具层面的意义很典型。在融媒体的实际操作规程方式运作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实效的新传播运作构架链环。新传播方式决定了新闻传输的不同形态。最为显著的传输形态即是,聚合式新闻资讯以多点散射透视的方式出现在网络平台中,以网络传播为基点快速集聚热度,传统媒体随之而起,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营造、发散、延伸、扩张,将话题渐次引向深入。在持续热量沸点的顶托下,展开线下实体造势活动,将网络热度、网络量能转化为实体,亦即将网络粉丝集群转化为实体受众,再将这一现实的受众群体深度转化为稳固的传播实效,从而形成社会能量与实质效益。当然也存在一个传统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展开公共对话,而新媒体趁势而上进行散点透视的有序无限传播。无论新闻传播操作程式的正向或者逆向,所追求的效果与目的则是一致的。

新时代号角呼啸而至,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社会发展异彩纷呈。新闻发现没有止境,新闻竞争没有穷期,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日新又新。只要我们秉承发掘新闻真实、传播真实新闻的初始信念,高张媒体竞争的旗帜,在融媒体白热化竞争面前,与时俱新,不固步自封,不裹足不前,不自甘沉溺,永远激发向上发力、向内用劲的韧性拼搏魂韵,就能在融媒体传播领域有所开拓、有所创获,有所发明,就完全能够挺立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猜你喜欢
优先
“位置优先”与“元素优先”的选择策略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有轨电车信号优先控制
八月备忘录
文苑·感悟(2019年8期)2019-08-06 02:43:09
八月备忘录
文苑(2019年15期)2019-08-01 03:51:48
40年,教育优先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08
光伏:扶贫项目优先上网和全额收购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1:50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26
从“五个更加”认识“老区优先”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09:52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