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贾 如,于美菊
(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1]。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为本科阶段学生开设了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大学教育学术分科太过专业,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从而达到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于“育”,营造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2],注重“文理渗透”,为学生奠定厚实的创新基础,加强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更全面的成长[3]。文科学生通过培养理工科的思维模式,训练学生理性和逻辑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实验精神;理工科学生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4]。
为了更好地适应本科全面素质教育的需求,内蒙古大学从2015年开始在本科所有年级实施新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分为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A)、社会发展与文化理解(B)、哲学思维与人生领悟(C)、数学方法与自然认识(D)、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E)五个模块。学校教学计划要求,各个专业学生在毕业前需修够1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覆盖全部5个模块,同时要求理工科专业学生在A、B、C三个模块修够8学分,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在D、E两个模块修够6学分[5]。
基于此背景,计算机学院2016年向学校申请设立了《移动互联网与APP应用实践》课程,隶属于“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模块。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化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商业运营模式。移动互联网及其支持的移动APP应用已经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人们思考如何创新的一种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的开设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旨在让学生了解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理论常识,掌握移动应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与移动应用进行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将以该课程为例,通过详细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开设2年来建设情况,探讨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心得与体会。
《移动互联网与APP应用实践》课程建设遵循“普及理论、注重应用、培养兴趣、激发创新”的原则,通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手段以及实践环节的多方位立体型建设,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内容实用”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及其支持的相关应用技术成为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实用平台和有效手段。具体目标包括:①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定位设计教学内容,将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知识认知层和知识应用层;②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具有多维实验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的教学平台;③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公平高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移动终端开源软件平台-Android系统、Android应用开发实践。第一部分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特点、现状与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通信技术、终端设备与应用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管理及运营等;第二部分分类介绍移动互联网丰富多彩的业务,包括商业应用类业务,娱乐类业务,移动电子商务,访问与下载业务以及社区和群组管理业务等;第三部分详细讲解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构成元素和各种实例以及各种元素和界面的设计方法,包括:Android UI设计基础,Andriod系统中的界面元素以及Android APP基本元素等;第四部分具体学习Andriod APP实例开发,介绍Andriod APP的应用结构和典型APP实例的完整开发过程。
课程将整合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依据制定的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的电子档案。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结构性,目的是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关于移动互联及其支持的移动APP应用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移动APP应用的能力和习惯;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特色,使得教学内容与该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相结合,丰富和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利用移动互联网及应用高效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方法依据各部分教学内容各有不同。第一部分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配合部分多媒体演示和实际设备;第二部分移动互联网业务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实例展示和课堂讨论完成教学内容;第三部分Android系统的教学过程以实例演示为主;第四部分APP应用开发主要以案例讲解为主,辅助以学生编程实践完成。
(1)突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科普性和趣味性,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互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解析移动互联网应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移动APP开发的过程。
(3)课程将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最新趋势,在讲授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APP进行创新创业的思想。
为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同时使课程能够紧跟移动互联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设置等开展建设工作。
依据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内容的建设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实现知识认知,使学生了解移动互联网涉及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理解移动互联网的工作原理,掌握Andriod平台的体系结构以及移动APP开发的关键技术;第二个层次实现知识应用,使学生学会移动APP应用开发的主要方法和过程,鼓励学生设计和开发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移动APP应用程序。
具体的建设举措包括:①调查研究移动互联网相关课程的设置,跟踪最新的理论和应用技术,制定科学、规范、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能够准确反映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②围绕教学目标,有效选取和设计支持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③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涉及的典型技术、案例等生动形象地用软件进行展示,实现全部课程内容的多媒体教学;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修改、完善课程多媒体课件,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的相关资料。
课程作为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为了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同时有效节约教学资源,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学方法建设主要针对大班级教学中由于受到规模与环境的制约,导致讲授性学习授课效果差,教师没有足够精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逐一检验等实际问题,积极探索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环节的应用与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吸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具体的建设举措包括:①将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向“接受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转型;②将课程按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分成不同的教学单元,针对每个教学单元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如讲授法、模拟演示、案例分析、实验法、练习法、问题解决法等,使得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③教学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作用,重视实践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等现状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概念和理论与实际环境和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行讲授,让学生真正理解移动互联网的具体应用范围与方法,体验移动应用的具体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全面体验移动互联网应用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及其应用创新创业的意识。课程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关注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配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有效的实验题目。
具体的建设举措包括:①充分调研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现状,注重实验的实用性和启发性,设置移动互联网中应用广泛、易懂、易操作的内容作为教学环节辅助的实验;②配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实验分成多种类型,包括学习型实验、体验型实验、练习型实验、开发型实验及综合实验等多种层次;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和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手册,提升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促进学生自主和创新实验能力。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过程,该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得到了各个专业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课程选修人数次次达到最大容纳人数,课程教评成绩在全校五大类100多科通识选修课程中名列前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学生收集了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贴切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使得他们能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实际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APP应用实践。但同时,他们也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下一步,将系统分析学生的意见反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