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玥 严霄云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化社会综合型人才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旨。社会工作是一门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23日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总书记的讲话为社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个案社会工作通过社会调查了解需要帮助的个人和家庭,采取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增进其适应社会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3年获得“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基于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育人示范载体”和2018年浙江省高校实践育人基地等称号。为响应浙江省“八八战略”,深入浙江社会发展,本文将师生服务社会与社会调查、个案工作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在课程思政改革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伍的思想道德先锋性相对于其他专业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强调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笔者在学校积极推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相衔接融合的课程教学工作。近年来,课程已被列为校精品通识课,笔者也获校“我最喜爱的通识课教师”荣誉称号,并受聘为浙江工商大学共青团社会实践导师,社会调查、个案工作课程被列为校团校“青春向学”理论篇章、校暑期社会实践、校志愿服务学堂、校悦纯公益课程,听课学生并不局限于选择全校通识课、学院专业课的学生,而是面向全校有志于社会服务的同学。
随着浙江社会治理建设的进行,劳动环境、社区矫正、校园欺凌、医疗保障、残疾人群、老人照顾、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引起各方的关注。浙江工商大学学生群体接受课程教育和培训后,通过日常志愿活动、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科技竞赛等调查环节关注需要帮助的社会人群,利用个案工作建立服务者与案主之间面对面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个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案主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2017年起,浙江工商大学部分公益服务项目引入了调查、分析、服务、转介、评估、跟进的社会工作模式。
两门衔接课程本身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专业特色,其价值观、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践高度相关,并与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志愿服务等多处实习基地有着紧密的资源连接关系。目前,公管学院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与省公益育人实践基地已和嘉兴南湖区、宁波海曙区、台州玉环市等地方政府建立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实习基地,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支持网络。2017年、2018年完成浙江省民政厅委托的嘉兴南湖区失独老人服务项目、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青年蓝领工人社区融入服务项目,2019年完成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委托的武义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习基地台州玉环楚门天宜社会工作社得到央视新闻调查40分钟的报道,学生培育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社会调查与个案工作课程在教学、实践上进行了有效衔接。社会调查课程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知识,还须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技能,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需要社会服务的人群,个案工作继而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计,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为目的,结合思政教育内容,整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心理剧”情景模拟教学和小组讨论、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八战略”、“平安浙江”等重要政策的最新解读内化于学生教育中,充分实现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做中学”理念。以社会调查、社会工作个案方法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为国家和集体奉献的集体主义思想。
1.互动参与
增强学生互动与交流,形成良好学习氛围。课程通过学生分组为基础的团队合作,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心理剧”情景模拟教学和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并形成大学生主动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精神,产生良性循环。以学习任务为平台,学生不仅促进了相互了解,而且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中更好地学习如何进行自我表达、尊重他人意见、对他人积极关注、学习有效倾听。“生生互动”逐渐形成小组学习动力,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小组组内和组间凝聚力明显提升。
加强参与性教学环境的打造与完善。以一线工作实践需要为导向,培育服务型人才。坚持以一线直接服务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与相关合作单位通力合作,致力于打造符合实际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不仅在课堂内充分模拟近似于一线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一线直接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岗位的要求,不断激发其参与兴趣。而且,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场实践相结合,通过合作单位的帮助,直接把学生带至一线社会服务岗位中实践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趁热打铁、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在实践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又成为新的教学研究的起点。
2.反思实践
融入反思性教学,增强学生抗挫、抗压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为社会服务专业人员,大学生不仅肩负着专业责任,更加肩负着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深刻理解何谓“助人”,将生活中的助人与专业助人行为进行有效区分,培养大学生助人“自助”精神。通过社会调查方法、个案工作方法价值观的内化、专业工作方法的渗透,将个案工作方法特色之一即反思性融入教学,使学生增强对社会—心理模式的理解,通过自身的反思加强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增强对自己的接纳,并采用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增强自信、肯定自我的目的,从而增强自身抗挫折能力、抗压力能力,逐渐培养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人生态度。
通过案例教学,参与基础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等社会实践,实现不同领域、人群及其社会问题的案例教学与模拟,促进学生对不同人群需求的调查了解和探索,对其社会问题形成必要反思和深入理解。通过对社会调查、个案工作方法的实践学习,了解现阶段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现状,思考如何加快改善浙江省公共服务状况,促进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恢复,改进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等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服务社会、体现共融
(1)价值观共融。
实现价值观的注入与共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深度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并与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专业价值观相结合,这对树立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价值观和伦理要求的建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加强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价值感,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和献身精神;专业价值观以尊重、接纳、个别化为根本,强调对人的价值、独特性、自决权的尊重,有助于大学生对客观问题、社会责任的深度理解。
(2)个人成长共融。
专业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主要包括自我成长和专业成长。自我成长主要引导大学生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客观接纳、包容,培养学生自信心;注重个别化原则,启发、培养学生的个人优势。专业成长指的是,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深入了解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的开展。通过个案工作方法的学习,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过程的基本思路,掌握一线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为社区工作、心理健康基本疏导等一线岗位提供基本的专业服务。
(3)教育方式共融。
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同时,注重法律、道德约束。在社会调查、个案工作技巧与方法的教学中,注重渗透正面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提升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与政策意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大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社会调查和个案工作除挖掘个人潜能,还强调调动个人之外的组织和社区资源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在专业课程,还是在志愿服务培训课程上,社会调查方法在前,个案工作方法在后。在教授课程前应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把握,尤其要做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因此,不仅需对理论教学进行合理安排,还需将实践、实验等课内外环节进行有效衔接,将其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做好时间的把控与内容安排。此外,两门社会服务衔接课程均要求实务操作技巧及专业理念的内化,因此在教学安排中,结合学生兴趣点,在理论知识讲解中合理安排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网络平台学习等多种方式教学,引入模拟调查、情景剧模拟,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其进一步主动探索求知。
两门社会服务衔接课程具有实践性特点,课堂教学环节布置相应模拟实践任务,如社会调查安排模拟调查、个案工作安排模拟剧情,将课题设计、技能测试、小组讨论等作为学生平时考核的内容之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及认真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与所在地区的政府、社区、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给予活动一定保障。建立督导制度,指导大学生进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从已进行的社会服务项目来看,学生认为“做中学”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较高。在后续的授课中,主要任务是把实习、教学、研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建设两门衔接课程的实践基地时,本文认为注重实践机制建设将提升整合资源和服务的功能。要充分了解国家、浙江省社会治理的政策和举措,理解“八八战略”并进行再深化。明晰学校实践制度,即专业实践规定、暑期实践规定、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学分规定、校级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等,了解学校共青团公益服务资源,形成多元合力机制。在机制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有社会服务对象的地方就是有资源的,服务对象的潜能就是最好的资源;其次要明确高品质的服务本身就是核心的资源,提升学生能力始终是实践性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再次要坚持社会支持系统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最具增长性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