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动的生命之光分析《敕勒歌》
——以文本细读法

2019-12-27 07:23:37陈若碧
文化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牛羊诗歌文学

陈若碧

一、文本细读法

(一)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认为社会生活是影响、制约乃至控制文学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和体现,随社会时代发展[1]。社会历史批评注重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社会历史批评多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考察作家和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作用。

正因为如此,社会历史批评之下的文学文本存在被过度挖掘乃至扭曲社会历史内容的情况,而作品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就有了被忽略的可能性。同时,过于重视社会作用使得批评趋于功利化,作者的本意被误读,读者的自主性和创作性也未被尊重,因而,即使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不容置喙,仍有相当部分研究者愿意从文本出发,撇除社会历史等外部因素对文学批评的影响,走出一条新路来,英美新批评如是。

(二)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

1.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文论发端于英国,兴盛于美国。该流派主张将文学作品看作文学的“本体”,文学“文本”作为“独立的认识客体”而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2]。瑞恰兹要求排除“非文学因素”的“纯批评”,维姆萨特、比尔兹利提出为防止“意图谬误”及“感受谬误”而关注文本内部意义,韦勒克和沃伦主张文学研究回到“作品本身”……众多学者的观点确定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将文学文本作为批评对象,而排除作者与读者影响的文学观。《意图谬见》[3]“关注文本本身对的语言与修辞技巧”的观念在新批评派中被普遍表露。从此思想出发,文本细读法被提出。

2.文本细读法

值得一提的是,“文本细读”一词借用于语义学,该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文本解读总是具体、实证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以文本为中心。只有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该流派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注意把握文本语言体现的意思、感情、语气、意向,以解读作品意义。其次,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依靠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联系确定具体语义。最后,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不关注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关注作为隐含和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体系的文本本身进行解读。

新批评在对文本细读的理解方面与语义学有观念重合之处。如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的《朦胧的七种类型》正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4]。

就这样,为形式主义辩护的、对象上以文本为中心、关注语言与修辞、结构上持有机整体观、重视语境的文本细读法成为新批评进行文学研究的有力武器。

二、写作目的

自孔子“教化说”、孟子“知人论世”说及古希腊罗马的“模仿说”以来,社会历史批评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以时代环境与作者生平经历作为研究作品的依据合情合理,也有利于更透彻解读文本,让文本发挥重大的社会价值,然而,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性让现下极度活跃的个体独立思想有所抵触,大家更加呼吁文学的纯粹性。此时,远离“社会”“功利”的分析,单纯看文本本身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5]在现实意义上,人是马克思口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表现人及人的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文学必然是关乎人类的,因而,如今说及“文学是人学”,虽不至于被奉为真理,但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以文本为中心并非摒弃社会的影响,抛却人的社会属性,而是从文本去辐射社会而非由社会及文本,同时不忘却人作为动物的自然属性。这样,我们会明白“文学是人学”在更深层次上昭示文学是“人的生命学”的道理——人是“社会的人”和“动物的人”统一的生命体。文学抒写人的情感与欲望,若尝试将情感进行分级,我们会明白生命情感当之无愧地排在爱情、友情、亲情、民族之情等一系列情感之前。对文学的研究多如繁星,然而,无论是弗洛伊德的“性欲”,还是孟子的“知人论世”,或心理或社会、或动物性或社会性的分析,到最后所追求的深度也不过是达到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性叩问。文学所彰显的情感是多层次,它具有多样性,然而只有活着,或者说生命的情感与欲望才是最本源的。

在学习《文学方法论》课程的过程中,肖祥彪老师撇除社会历史影响的教学深深触动笔者的心灵,使笔者开始转换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单单用文本细读法去品味文本本身透露的信息,解读文本内含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人的生命力量,既遵从“文学是人学”的教诲,又避免将人割裂来看的倾向,去解码文本最深处蕴含的生命情感,这样是否可以走出另一条鲜花盛开的道路?怀着这样的想法,《敕勒歌》[6]作为最理想的范例之一成为文章的分析对象。倘若通过分析《敕勒歌》短短二十七字能收获生命情感的纯粹感动,取得一些哲学性思考的成果,对宇宙天地有新的感悟,而更加致力于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较好方式,那么尝试就算成功了。

三、对《敕勒歌》的分析

(一)诗歌的具体分析

《敕勒歌》首句“敕勒川,阴山下”即点出具体的地理位置:这是在阴山脚下的一片广阔平原,这是生活着敕勒族人民的平原。该句开门见山,格调雄阔宏放、高远辽阔,敕勒族雄强有力的性格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是俯视角度,由上而下,将绿色盎然的草原尽收眼底。第二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天空如同巨大的帐篷,将整片原野笼罩其中。“天似穹庐”充斥北方民族独特奇异的想象,更透视了“天圆地方”的古朴认知。正是古人这种对世界的好奇与猜想的求知欲,让原始生命的活力更加涌动起来。天空是帐篷,帐篷是家,而家是生命可以交托安全感与信任感的存在。从这一点不仅看出敕勒族的乐观爽健,更注意到这种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和谐美好的状态,并心生向往。这一句采用仰视视角,与首句相对应,一俯一仰之间将敕勒乃至整个宇宙纳入眼中,气势辽阔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我们嗅到人与自然,乃至人与宇宙本应拥有却在现代社会有所不足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第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前半句承接上文,总写敕勒族天空无际、草原辽阔的生活环境。“天苍苍”“野茫茫”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叠词形式之下,天空之苍阔、辽远足以让原野之碧绿、无垠以及游牧民族博大胸襟和豪放性格在人们印象中生根。“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是神来之笔。一阵风掠过,绿草现出或进食或闲适的牛羊,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见”字宛若撩开遮挡的帘幕,更加辽阔的视野之下牛羊的姿态可以想象,至此,诗歌更具动态的美感,一切都鲜活起来。牛羊是食物的来源,是物质生活的基础,从牛羊见富足不难;但牛羊也是自然界的动物,是有感觉、有灵性的生物,人与作为自然代表的牛羊在苍茫天地之间是这样贴近,颇有几分“天人合一”的味道。

(二)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

首先,诗歌存在着视野的变迁。第一、二句以俯仰两角度分写地理位置和天野辽阔的大环境,让天地、宇宙进入视野之中,雄浑甚显而略显单薄。第三句前段“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文,将之前的影像进行“重放”,在视野之中揽入天地,强调总写环境之壮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笔锋一转,开始白描草原的生活细节,放大天地间的绿草、清风和牛羊,画龙点睛。视角的运用在诗歌中发挥到了极致,至此,天、地、人、牛羊各安其位,一副和谐的构图就完成了。

其次,诗歌更深层次上存在着逻辑结构的变化。第一、二句的天地是自然宇宙的象征,写天地的广阔无垠正显现出自然的广袤永恒,对比反衬出人类的渺小短暂。即使是作为“穹庐”般安身立命的存在,也偶尔会引起人的敬畏,由此,被“笼罩”的原野及原野上的人在安全感内掺杂了些许不安和压抑。第三句先写天地辽阔,紧接着写风草牛羊,将注意力由不安引向安适平乐之景。在这里,人和自然互相亲近,于是我们看出人类放弃与自然矛盾对立、解除不安后的释然:既然宇宙永恒、人类寿命有限是客观既定的,何不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生命光辉的跃动?可以说,诗歌并不止表现北方风情和民族气度,也揭示更深邃的东西。诗歌由现实逐渐化入艺术思想层面,最后在哲学层面顿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敕勒歌》展现出或需要物质基础而存在的动物性的人和需思考而证实自我存在的人,并让两者在篇尾完美统一在一起。

(三)对《敕勒歌》的思考

《敕勒歌》以凝练语言撼动人心,比喻、反复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细节描写锦上添花,单单是跃然纸上的北国风光就令人神往。这篇诗歌无疑是佳作,但并不止优秀在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也不只是优秀在展示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成果;更不止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形成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的见证。更深层次而言,《敕勒歌》跳出了家国、民族,走向人类最深沉也最鲜活的生命情感,它透露的是全人类共有的、自古以来便存在的“天人”关系的哲学性思考和对生命能量的动情讴歌。

高尔基说出“文学是人学”的本意可能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因而社会历史的分析批评无疑是可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愿意让评论也拥有人文的关怀。为让评论闪耀人性与哲思的光辉,应该适时让批评回到人类最初的情感——生命。

近几年,我们越来越认同人是将社会性和动物性(自然性)统一于一体的生物,是健全完善的存在。我们赞同单单只谈社会性的人却忽略动物性的人是不正确的,但在现下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人囿于社会历史等文学外部的分析,却忽视文本本身散发的光彩,可谓本末倒置了。假使能在外部因素的分析之外,进行以文本为中心的细读分析,直抵人性深处,挖掘关乎生命的终极追问与回答,或许更深刻、也更符合文学本质。

猜你喜欢
牛羊诗歌文学
诗歌不除外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今日农业(2021年3期)2021-12-05 01:46:23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牛羊各几头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牛羊腐蹄病的防治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