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靖怡
对外文化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以对外文化传播为重要途径,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已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的高度,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文化和传播存在着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当前世界文化思潮日渐复杂的情况下,若要真正彰显我国的综合实力,就应该用好文化传播手段,展现出我国文化真正的风采,塑造和谐、包容、典雅、独具中华特色的国家形象。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传通或文化传扬,是指一定的主体通过言语或姿势、表情、图像、文字等符号系统,传递或交流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并影响一定的受众得到影响的过程。”[1]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增强文化软实力层次来说,一个主权国家自觉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根本途径便是通过文化传播实现其他国家对本民族文化、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追随[2],有效地进行对外文化传播能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让世界各国更加正面、乐观、积极地了解中国、认同中国。
由于社会发展模式、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外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种种碰撞甚至冲突,不仅给对外文化传播带来了诸多困难,也使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各种问题。
首先,对自身文化的挖掘不够充分。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根基,更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仍能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内在动力,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等原因,我们缺失了文化自信力,对自身的优秀文化继承不够合理,转化不够成熟,对自身文化挖掘和开发也不够充分。其次,对国家形象的认识不够深刻。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在各种国际活动中的名片。近代以来,我国国家形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国家形象仍存在着严重的“他塑”问题[3]。这既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也和部分与我国崛起有严重利益冲突的国家不遗余力制造负面影响因素有很大关系。最后,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一直比较单一,国家形象趋于固化、官方,不够贴近生活。传播方式方面以单向灌输为主,宣传形式比较死板生硬;传播手段仍以传统媒体为主,新媒体的应用不够广泛,没有把握好和利用好在青少年受众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媒体。
物质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是物质文化的表象。物质文化传播主要是利用物象的展示和对物质生活的体验,将中国国家的形象、国家文化风格展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拿饮食文化来说,我国向来尊崇“美味、绿色、健康、高雅”的饮食文化[4]。无论是美食还是餐桌礼仪,都映衬着我国注重“和谐”“包容”,追求“幸福”“安康”的文化内涵。再如,拿服饰文化来说,“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饰是一个国家礼仪、制度的载体,是一个阶层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个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的展现,更是一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能力的外化体现。我国历史当中,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服饰都各有特色、各有美感。通过“华服”的复兴和传统服饰文化的对外宣传,可以生动地将我国注重礼节、优雅大方等诸多特点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可以激起外国友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从生活化、审美化的视角入手,了解我国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特点,进而更客观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精神文化观念的构成包括思想、规范、知识等各个层面的内容。作为文化的灵魂所在,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影响着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取向。为了传播我国优秀的精神文化观念,可以积极通过旅游、文体、教育等多种形式与外国进行友好交流,科学合理地开展文化传播工作[5]。第一,深入挖掘旅游业中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品尝美食、欣赏美景的基础上,感知与解读中国文化,将中华文化中“和谐、包容、发展、以人为本”思想价值观念展现给全世界。第二,体育赛事是世界各个国家文化交流与交互的重要平台,更是传播我国文化的重要契机之一。通过体育健儿的优异表现,将我国“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关爱人性、益智养身、强身健体”等良好思想价值观念展现出来。第三,教育事业是立国之本,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更是传播我国先进文化,全面、立体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开展系统、科学的来华留学教育,在语言学习、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做好留学生的文化教育工作,使留学生自觉地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宣传大使”,通过留学生之口,讲好中国故事。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世界文化格局不断变化的当下,必须要展现出我国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塑造我国和平崛起大国的国际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真切认识到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性,通过物质文化传播和精神文化传播两种途径最大限度发挥对外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展现出我国对外的文化态度,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