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十
鲁迅美术学院作为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唯一一家美术艺术类高等院校,更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把握时代趋向、顺应国家战略、服务辽宁需要,自觉在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中谋划,找准鲁美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切实把“双一流”建设与辽宁振兴目标统一起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短板”“六项重点工作”精准发力,按照省委“七破七立”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第一软实力,以强化党的领导为统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为着力点,立足专长、发挥优势,竭尽所能助力振兴。
鲁迅美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艺术院校延安鲁艺的传承者,长期以来,鲁美始终把鲁艺精神、延安精神作为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在发展中永葆革命本色。新时代,鲁美更要传承红色基因,任何时候都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时刻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强化党对教育、高校、文化艺术工作的领导。在全面加强党的五项建设的同时,结合学院实际着力抓好“四个强化”。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持续深入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和关于教育、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促进全校广大师生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强化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推动各院系党总支、年级党支部、班级党小组规范化建设,实现组织功能和组织力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促进管党治党责任层层落实、党的领导层层加强。三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狠抓课堂、网络、论坛讲坛、学术交流等管理,加强意识形态风险分析研判,着力做好校园防渗透工作,坚决守住高校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四是强化校风学风建设,狠抓教师政治教育、操守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良好师德师风引领良好学风和校园文化,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榜样力量影响青年学生,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鲁艺这所大学校为我国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鲁美将努力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把握高等艺术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弘扬鲁艺精神,培养艺术人才,创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美术院校”的办学目标,坚持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育教学与科研创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坚持市场导向,根据辽宁振兴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向,促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协调发展,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深厚人文素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二是探索高等教育与行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实现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服务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一体化链接,提高人才与辽宁产业结构匹配度。三是大力促进创新创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大对鲁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大学生创业带头人,大力开展创业成果展、创新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四是把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统筹衔接起来,突出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人岗供需对接力度,巩固校友企业联盟,举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促进鲁美以及省内外其他艺术院校应届毕业生实习、就业,引导艺术院校毕业生留辽来辽回辽就业,集聚更多艺术人才投身辽宁振兴大业。
省委陈求发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补齐辽宁经济结构短板,必须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要围绕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来谋划推动,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一要求与学院社会价值体现高度契合,我们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跨越学科界限,促进产教融合,推动工业设计、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动画等学科与相关产业紧密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加强创新驱动、促进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辽宁品牌上下功夫。一是深挖工业设计学科潜力,发挥学院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工业设计产业校企联盟平台作用,与华晨金杯、沈飞集团、三一重工、东大阿尔派、北方重工、大连冷链、黄海汽车等企业集团深度合作,积极开展项目对接、专业培训、成果展示、技术发布、新品体验、研究论坛等活动,打造东北乃至全国的工业设计产业与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辐射基地,通过“艺术+科技+工业制造”有机融合,实现辽宁工业企业由低端向高端新型创新企业转化,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二是促进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科与纺织服装行业共同发展,建设校企服装创新与研发实践基地,帮助辽宁服装企业融入潮流、引领时尚、拓展市场、扩大生产、增加产值。三是加强动画学科建设助推辽宁动漫产业发展,集成新科技,贯通产业链,打造新型产业集群,提升辽宁影视动漫产品艺术内涵,扩大辽宁影视动漫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知名度。
“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站在时代思想的前沿,坚持做先进的文化先导,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鲁艺精神的重要方面。鲁美将牢牢把握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促进辽宁美术美育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是推进文化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围绕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划、文化与艺术遗产,打造东北艺术学理论高地,通过组建艺术高校艺创联盟、校企联盟,促进省内艺术类院校、高校艺术专业、文化艺术企业之间学术交流、资源互通、创新创造,推动文化艺术理论向文化艺术作品转化、文化艺术作品向文化艺术产品转化,进一步丰富和繁荣辽宁文化市场。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坚持与国际先进高等艺术教育接轨的教学工作室和教学实验室(中心)双轨制模式,聚拢东北乃至全国的艺术创意要素,以莫子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家工作室等平台为基础,创建东北文化创意中心,面向全国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本,吸引企业入住,同时,承接北京文化中心创业产业转移,开启京沈文化创意产业通道,推动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东北地区文化CBD,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三是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举办论坛交流、国际画展、互派青年教师等方式,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教育、学术、科研、文化合作,增进国际互信,带动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加速辽宁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四是主动参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高质量完成好城市文化建设项目以及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设任务,高标准做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等重大活动筹备工作,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多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以大美之作弘扬辽宁精神、树立辽宁形象,不断增强辽宁振兴发展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