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建设的伦理向度

2019-12-27 07:23:37陈肖东
文化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经济带辽宁港口

陈肖东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它作为一种人造的环境,在为公众提供生活空间的同时,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是一种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城市由人造物和人两部分组成,与之对应的,城市逐渐积聚的伦理象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器物层面,即楼宇造型、工业设计、交通状况、绿化风貌等;二是精神层面,即城市历史、制度设计、公民风貌、博物史志等。从古至今,城市保护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在人的道德物化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的伦理。城市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包括在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城市管理、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社会道德问题[1]。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城市,都蕴含着建设者独到的伦理思考。

人是城市的创建者和居住者。斯宾格勒说:“只有作为整体,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处,城市才有意义。”在西方,城市伦理的形成与民众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在多数市民信仰宗教的城市,城市建设者力求探寻城市建设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纯粹性、外部世界的完整性、思维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实践目的的建设性。在这种视角下,城市伦理以理性的态度谨慎地开展,城市建设者并非一味追求对自然祛魅,而是祛魅与复魅并行,既建设了现代城市文明又保护了传统生态文明。可见,城市伦理是由人与人工物长期良性互动形成的。人将道德物化来建设人工物,人工物总体上符合城市人的道德共识,并以真善美作为最高诉求。

根据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将辽宁省的大连、营口等多个沿海城市,调控划分为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并拟定了这一经济带面向2020年的整体布局。目前,该区域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进入新的建设阶段,预计未来辽宁的沿海经济带建设在拉动地区经济中将起到龙头的作用。虽然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包括多个城市,但是他们具有典型的共性,即地理位置位于环渤海圈,均建成较为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等类似条件,可形成优势互补。若想让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盘考虑,建设蕴含系统性、前瞻性、规划性的城市伦理。

一、忽视城市伦理的教训与隐忧

城市伦理为城市文明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性理论。城市建设过于盲目,缺乏长远的考虑,忽略伦理维度,将给城市和城市里的人带来巨大的影响。

现代性追求创新和效率,伦理讲究和谐与平衡,若不将二者综合考量,将引发矛盾。放眼中外,走在高速发展道路上的城市建设,由于资金投入巨大、规划经验缺乏等因素,引发了项目上马过快、新城建设过热、城市人口膨胀、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瓶颈问题。若不加以调控,现代性会加剧城市社会的道德失衡,破坏城市的良好面貌,甚至让一些安全事件频发。30年前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1952年英国伦敦遭受的大雾霾和2015年中国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都是现代性和城市伦理发展失衡的惨剧。

作为城市主体之一的人工物建设,频现弊端。当今的城市建设,因为高新技术的整合和运用,远远放大了技术的不确定性。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快速上马,例如:化工、水泥、生物制药、核电等行业投产缺乏论证,有些甚至距离居民区较近,这些企业虽然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隐患巨大。城市建设中的很多技术存在不可逆性,一座大型港口的建设和投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达百年以上;同时,一座跨海大桥的建设,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将付出巨大的环境破坏成本,在桥梁达到使用年限后,拆除也是巨大的难题。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渐趋严重,根据媒体报道,目前部分城市房地产供过于求,一定数量的新建房屋闲置,有些城市被报道称为“鬼城”,预计过剩住宅未来需要10~20年进行消化。

作为城市主体之一的人,也有道德感存在不足的倾向。城市化进程引发很多问题,如拥挤的城市交通、失业与贫困、人文精神缺失、人情冷漠、高犯罪率、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2]。很多市民公民意识淡薄,随意释放不负责任的言论,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有人曲解政策,破坏城市的整体和谐,如城市中的违章建筑、私搭乱建、汽车乱停等,让周围的环境失去了应有的秩序,破坏城市的整体感与和谐美。有些人对自身在城市中表现出的伦理观念淡薄不以为然,如汽车尾气排放,微观来看是个人行为,一旦形成群体效应,将导致雾霾天气的持续,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民众因为环境污染和压力增加,心理疾病患病率增加。据统计,自杀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这些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从一定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公德等核心价值的传播。

二、中国城市伦理的传统与优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等思想在城市伦理中有充分的体现,无论是苏州的园林设计,还是北京的故宫布局、四合院落,都在保护人安全和隐私的基础上,体现着平稳、和谐、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伦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道德共识在不断进化,一些不合时宜的道德认知将被更新,同时,新时代的精神也将融入其中。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多民族文化交融。早在远古时代,这些地区就分布着原始的部落。夏商时代,辽宁被称为幽州、营州之地[3]。秦朝,国家在辽宁设置辽东、辽西、左北平郡,目前,在辽宁西部的葫芦岛市,还有秦始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碣石”的遗址。在辽宁沿海地区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既有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子,又有北方游牧民族规划建设的印记。目前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的城市生活简约、奔放,相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快节奏而言,这里的生活节奏更加适中;在城市建设方面,建筑物布局以城市中心向外围拓展,虽缺乏类似于北京、西安等古代都城建设中的对称布局、缺乏层次感,但是,城市扩展缺少规则限制,反而会加快速度;城市居民既有东北人豪放、开朗的性格,兼有沿海城市人相对开放的眼界,接受新事物较快,展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建设在以往良好的根基上、在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以大连为例,不仅建成了世界知名的港口,还建成了凝聚城市精神的星海广场、百年城雕,打造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软件园;城市卫生情况优良,绿地覆盖率高,被评为中国宜居城市;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城市荣誉感强,凝聚力强;每年举办的国际服装节、国际啤酒节等大型特色展会,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城市的公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城市伦理理论的指导与反思

建设具备特色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伦理,首先要发挥专家的优势,打造涵盖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学科专家的智库;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田野调查、市民访谈、同类对比、问题分析、实证研究等手段掌握现状数据,了解市民对城市伦理的理解和预期,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创新性并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建设契合度高的“城市伦理”理论。

第一,以善为目的,建设城市人工物,保护生态环境。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以善为目的建设城邦。以港口建设为例,港口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是沿海经济带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人工物。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港口资源的集结就会形成临港经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临港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市场前景。”[4]过去二十年,沿海经济带城市纷纷打出“以港兴市”的口号,将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但其中利弊却很少有人思考。港口与人的关系如何?港口的发展符合伦理维度吗?港口能否无限制地扩张?这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首先,港口工程建设存在威胁海洋生态的重大隐患。水是生命之源,新建成一座港口需要破坏大面积海水水域及陆地地貌,大量的海洋和陆地生物因为环境破坏而死亡。辽宁沿海经济带中部城市,湿地面积辽阔,填海造地和填海建港,导致湿地面积大量缩减,“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面积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同时,港口属于占用社会资源较大、能耗较高的行业,“一城一港”的局面迅速形成,使宝贵的港口深水岸线资源被过度开发,土地、能源资源日益短缺,部分码头产能过剩,另一部分码头产能不足,各城市码头重复建设。可见,统筹开发、协调利用、增加效能必将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建设重要的演进方向,最终实现“环境优美,高效节能,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综合利用”的总体目标。

第二,以节制为原则,会聚高技术优势,开发绿色产业。辽宁沿海经济城市未来的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老工业企业的转型、房地产的转型、钢铁产业的转型、造船产业的转型等。这些企业基本都面临着环境污染、产能过剩、技术老旧等问题,企业发展不仅付出了高昂的人力投入、耗费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还存在巨大的环境污染风险。根据目前的情况,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发展健康管理产业,提升市民境界,转变工业理念,由机械制造到机械智造等,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城市在协调高技术产业的时候,要有所侧重。比如:以旅游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要谨慎上马高污染的产业,避免因小失大,让城市失去特色。沿海经济带城市要在省政府的整体布局下,协调发展、有统筹有侧重,切勿重复建设,既有整体风貌,又不失去城市原有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企业要积极思考如何进行转型,科学家也要积极地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发动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倡导公平原则,重视制度制约,争取大众支持。城市开发有规律和道德可言,任何环节都要谨慎。然而,经济过快发展导致城市扩张,让部分城市略缺乏规划性和前瞻性。在城市管理的科学体系成熟之前,需要建设科学的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下政府把改善民生、提高城市中居民的幸福指数放在首位。城市管理机构担负起责任,自觉遵守城市伦理理念下的相关制度,让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各个步骤,都能够科学规划、前瞻设计、认真实施。城市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互动,对城市管理过程中违反制度、失职渎职、引发后果的事件责任人追究责任。政府要充分了解民意,允许多个信息源的存在,广开言路,听取建议。信息源越多,决策越明智。如果消灭了信息源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将会影响科学决策的形成。

四、结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呈现出独特的以开放、多元、包容、整合为主要特征的伦理理论,成为东北地区城市建设和对外交流的窗口。相信在今后,充分发挥城市伦理的高势位、强动力优势,以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为根本目标,在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中,突出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必将让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获得个性化的发展,逐步建成伦理型城市。

猜你喜欢
经济带辽宁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22
辽宁之光
新少年(2022年3期)2022-03-17 07:06:38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法人(2021年2期)2021-03-02 07:12:46
读辽宁 爱辽宁
港口上的笑脸
当代工人(2019年20期)2019-12-13 08:26:11
辽宁舰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8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11-18 07:26:13
惠东港口
海洋世界(2016年12期)2017-01-03 11:33:00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