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国内“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2019-12-27 07:23:37高红兵
文化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观学界中国化

高红兵

由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史和现当代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与突出贡献,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兴起以来,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至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学者已从传统文化对毛泽东个人的影响、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毛泽东思想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等角度进行了专题化、系统化的深入研究[1]。近十余年来,学界在具体课题的深化、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又作出了新探索,本文将对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择要述之。

一、具体课题的深化与拓展

得益于1949年后《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等资料的出版和毛泽东身边人员回忆性材料的披露,近年来研究资料日益丰富,学界不仅对旧有课题进一步深化,还从农业文化、法律文化等多个角度开拓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论题。

关于传统文化对毛泽东个人的影响以及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出现一批专著,侧重对毛泽东早年的人生历程、哲学思想、读书生活等方面进行细致探讨,初步厘清了毛泽东与儒家、墨家、佛教乃至湖湘地域文化的关系,但缺乏对毛泽东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长时段考察。21世纪以来,许全兴[2]的专著《毛泽东与孔夫子》在毛泽东与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书中对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革”时期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做了梳理,既彰显出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深刻影响,又揭示了毛泽东一生对儒家传统文化态度之衍化。

当然,对长时段考察的重视并不意味着阶段性研究的缺失,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之研究和态度在中国共产党发展成熟的延安时期的表现即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其中,不乏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精辟概括,如燕云捷[3]将其总结为“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也有学者关注此期间毛泽东对儒家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的辩证思考[4],还有学者关注其在文化建设思想上的民族化特征[5]。

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渊源是长期以来学者普遍关注的又一重要论题。在以往的认知中,存在着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将其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理论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的错误倾向,黄伟、于峰[6]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明确指出:“仅凭毛泽东个人的讲话和著作就判定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来源之一,是混淆毛泽东个人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做法。”谭智俊[7]则更为具体地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等思想内涵追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上述文章探讨毛泽东思想究竟来自何处的路径不同,胡钢、朱宏斌[8]的《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文化渊源关系诠释》十分重视分析毛泽东思想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内在缘由,研究的结论是,这不仅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自身的固有强大影响力相关,也得益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人本理想、辩证思维等方面的相通性和相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学界还开拓了一系列值得深耕的具体课题。在经济思想方面,中国自古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唐明勇[9]认为毛泽东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等思想就是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养料的基础上继承超越而来。刘红英[10]、马纯红[11]还分别指出毛泽东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共同富裕”思想也与传统思想相关。值得反思的是,毛泽东对农业、农民问题的相关思考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显然也离不开农业人口众多、阶级斗争等现实因素,传统与现实,究竟何者对毛泽东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显然还需进一步思考,从而对传统因素予以正确定位,避免将其影响扩大化。

学界还尝试从法律思想、孝的思想等角度探讨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刘潇潇[12]认为传统的“民为国本”“道德教化”“刑过不避大臣”等文化对毛泽东“人民本位”的法律观、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思想和从严治“官”的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尹君、潘坤[13]通过对传统孝文化基本内容的梳理,指出毛泽东在“注重独立人格,提倡个性解放”以及“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尽孝,为国家尽忠”两个方面超越了传统孝文化。诸多探讨,均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毛泽东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

近十余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逐渐健全,学界不满足于仅将毛泽东某一方面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简单类比的固化路数,而是更多地以宽广宏大的视野将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进行整体性研究,既彰显了毛泽东与传统文化复杂关系的时代因缘,又深度揭示了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道路中的独特影响。

如今,学界已明确将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视为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重要原因。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封汉章[14]就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的作用。21世纪以来,张小平[15]、梁柱[16]、王秀美[17]等更多学者注意到这一有益视角,重视和沿袭相关重要学术观点,不断强调毛泽东对传统文化所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并对当下识别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出发,学界还进行了一些反思性探讨。长期以来,典籍文化资料获取方便、理论形态鲜明,因此,探讨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往往以“典籍文化”取代“传统文化”,从而较易造成其他传统文化因素的缺席。近些年,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反思。丁云[18]在21世纪初就系统探讨了毛泽东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广大农民质朴本色使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广大工农、毛泽东对农民群众反抗精神的重视和吸取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问题,还认为广大农民中广泛存在的均平思想既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又对毛泽东晚年的政治错误有一定影响。稍晚于丁文,周连顺[19]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一文同样将毛泽东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视为重要议题。熊辉[20]补充了毛泽东对农民封建宗法家族关系和迷信心理的透彻分析,他认为毛泽东对农民封建宗法家族关系和迷信心理的研究,大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现代气息的崭新思想走进农民的社会生活与心理世界。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与社会下层密切相关的“民间文化”的重视,这对凝聚底层革命力量、传播马克思主义均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表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与“典籍文化”相对的“民间文化”实为探讨毛泽东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时不可回避之内容。

传统文化并非唯一的文化源泉,加之近代以来中西互动的增加、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毛泽东如何认知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也应超越中西二元关系的探讨而放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杂过程中重新定位。贺昭平[21]在梳理全盘西化论盛行的“五四”前后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张中西结合、批判吸收的文化观的基础上,指出“毛泽东对‘古今中西’之争所作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贡献”。施维树[22]更为明确地指出外来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思潮或文化运动中不容忽视的两个紧密相连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毛泽东吸收进步外来文化的正确主张显然不仅可镜鉴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现代转型,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生根。当然,外来文化、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关系似乎也还需进一步细化研究和专题探讨。

三、传统文化观的比较视野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较以往单纯将毛泽东与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细致比较研讨而言,21世纪以来,学界日益自觉地将毛泽东与其后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传统文化观作比较研究,既能更加准确反映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内容、地位、局限等不同面相,又能以更长时段视域观察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以致一批硕士、博士也纷纷以此为选题。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批判吸收等科学态度显然长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人物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成为学界研讨的重点之一。1999年,刘西芳[23]就明确指出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为现实服务的主张。杨梅[24]则分别阐述了“一天人”“同真善”“合知行”“道中庸”等传统文化因子对毛泽东、邓小平把握机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践与理论的统一、防“左”反“右”的重要影响。对于当下强调传统文化重要性的习近平与毛泽东之间的观念继承关系,学界予以更多关怀。例如,王文兵[25]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根本目的、方法论原则三个层面探讨了习近平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关系。2018年,郑东艳[26]则将此种关系概括为“在文化基因、理论根基、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同根、同源、同向的内在同构性”。种种不同向度的钻研,体现了毛泽东传统文化观仍有巨大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毛泽东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但并非尽善尽美,因此,学界在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关系时,并未将其定位为简单地、不加分辨地移植和挪用,而是充分注意到后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失误的纠正。庄梅兰[27]的研究表明,正是邓小平复出后通过反对“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大讨论等手段,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在文化探索中的失误。郭晓光[28]以及杜斌、黄维元[29]尤其注意到邓小平在纠正以往对知识分子的错误定位基础上,重新继承了毛泽东曾经坚持的传统尚贤思想与“双百”方针。可以说,此类探讨在彰显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贡献时,更能充分揭示其思想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正确的传统文化观,还随时代演变不断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化观,用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外各种现实问题,鲜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早在1994年,金羽[30]就指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特别强调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主张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吸收西方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一概视为腐朽、没落和反动的东西的传统观念”相比,这明显是一种突破和飞跃,加快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21世纪以来,学界进行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探讨,多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时代特色。例如:杜斌[31]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传统文化观的对比研究表明,只有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现代市场观念、民主法治观念、开放观念、主体意识和科学观念才分别取代了传统的小农观念、宗法观念、恋家情结、奴性意识和蒙昧观念。同时,该文特别强调,在与西方交流增多的开放的时代环境中,1997年,江泽民首次在美国阐发中华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对摆脱“西方中心论”、肃清殖民地文化心理、确立中华民族的精神本源具有重大作用。

近几年,学界更是出现系统总结毛泽东至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专文。2016年,刘思妗[32]就用“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谱写时代旋律”“彰显民族自信”“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个关键词分别概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内涵。与此类似,付东东[33]将毛泽东至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分别概括为“革命化”运用、“改革化”丰富、“民族化”弘扬、“和谐化”发展、“民生化”创新,既体现传统文化观一脉相承的连贯发展过程,又体现出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鲜明时代印记。

四、结语

尽管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丰富、角度多元,但发表于权威性核心期刊的文章并不多见。实际上,“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仍有拓展空间。例如:抗战期间,国民党宣扬抵御外辱、民族复兴的传统精神文化,毛泽东和共产党对此究竟如何因应。再如:以往研究多关注毛泽东个人的文化观及他对东西文化关系的阐述,那么,同时期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传统文化观上如何与之互动,毛泽东的文化观究竟对西方国家和人士有无影响、程度如何、表现何在等都值得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文化观学界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08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4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4:23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