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芳寻梦昆曲缘

2019-12-27 06:40:48主创杨俊杰柳莺贺晓春刘萌
武汉广播影视 2019年9期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茶馆

主创:杨俊杰 柳莺 贺晓春 刘萌

你好,听众朋友,下面请听戏曲专题《成芳寻梦昆曲缘》。

(出笛曲《姑苏行》接吕成芳《牡丹亭》讲解和唱段)

吕成芳:各位嘉宾,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世界上三大古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昆曲,但是只有中国的昆曲流传了下来。那么昆曲多少年?昆曲六百年。六百年的昆曲第一批就录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包含着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文学诸多方面,所以昆曲在世界上被称为“神曲”,不是我们现在听到的“忐忑”这样的神曲哦,对吧,(昆曲是)真正的神曲。那么跟着我来感受一下神曲的魅力。《牡丹亭》一个有关春天的古老的爱情故事。如果要看唱本,请打开翻到第四页——它的曲牌,我们打开来看到的是“皂罗袍、好姐姐”。那么这一段呢,描写一位官家千金小姐叫杜丽娘,春天的早晨跟着丫鬟春香去游花园。16岁的少女第一次来到后花园,一进园子感慨万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出吕成芳唱段)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旁白)深秋,入夜,苏州;小桥、流水、人家,平江路伏羲茶馆门外,“品茶听琴赏昆曲”的招牌在风中摇曳,悠扬婉转的笛曲在空中飘荡,清柔淡雅的歌声在耳边回旋,隔窗看去,俏丽佳人,款款移步,莺声燕语,煞是迷人。

这位正在娓娓说唱的佳人,就是我从武汉来苏州采访的主角吕成芳。白天,她是苏州一家家化公司的销售培训督导,奔波在市区的各大超市;夜晚,她则化身为《牡丹亭》中多情的杜丽娘,为大家演绎那场如梦似幻的爱情故事。

台下的她年已半百,台上她恍如二八,造型惊艳、行腔优美,声调时而细腻委婉,时而哀怨悠远。不是科班出身,不是自幼习唱,但却把那咿咿呀呀的韵致演绎的那般精到,那般传神。说到这儿,我们不禁会发问:一个戏迷,一个票友,为何会如此痴迷,竟把原本属于休闲时光的每一个夜晚,都填满戏词?都交付给昆曲?

吕成芳:我觉得我跟昆曲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缘,我经常说一句话:前生未了的情缘,今世继续着痴迷!

缘是什么?是相遇时霎那间似曾相识的心动;是相知后魂牵梦绕的神驰;是相携后牵手一生的不离不弃。而吕成芳从痴迷昆曲、到以茶馆为驻点“说唱”昆曲、再到登上北大讲堂推广昆曲,走着的正是一条被“缘”牵引的“缘定”之路。这个“缘”,是“相遇缘”,是“相知缘”,是“相携缘”;这个“缘”,更是以传播昆曲为使命,用另一种无需号令的纯自觉、纯民间、纯生态的方式,去培土,去育苗,去播撒一片生机葱翠,去栽种一方姹紫嫣红。

吕成芳:我出生的地方就在况公祠的边上,父亲呢特别喜欢评弹,母亲呢特别喜欢越剧,所以呢我一直笑着说自己是(受了)胎教,(那时)在父母的怀抱里我就有听不完的故事与传说:比如说《秋海棠》啦、《牡丹亭》啊、《白蛇传》啊,还有母亲经常给我讲《梁祝》的故事……我的启蒙戏曲呢,就是越剧《红楼梦》,那个时候呢,我小学刚刚毕业,越剧是戏曲片,当时很多人说听不懂,说这个东西怎么听得懂,男女都分不清,那么我就去了,我坐在这个剧院里,第一句唱词出来我的眼泪就流了,“乳燕离却旧时巢,孤女投奔外祖母。”我就感同身受一样的眼泪哗哗流。一气我看了九遍,就把前前后后的台词唱词全部背了出来。那时候大街小巷就广播里啊经常放“葬花、哭灵”啊,我就爱听,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到昆曲,昆曲那个时候还在沉睡呢。

(出青春版《牡丹亭》唱段)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吕成芳的“昆曲缘”缘发自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6月11号至13号,白先勇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上中下本的大陆首演,在苏州大学存菊堂举行,三天的演出座无虚席,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吕成芳也在观众席中。

吕成芳:跟我去的一个朋友,她是陪我去的,她看了半天看不懂,她说这个东西怎么懂呢,一句都没听懂唱什么,但我全懂啊。第二天,因为连着三天演的,上中下三本,她第二天就不出现了,我一个人就看了三天,一下子就爱上了昆曲,然后就买了这个碟片就回来学,所以慢慢、慢慢耳濡目染,就把这个对越剧啊、对锡剧啊、黄梅戏啊的喜爱就慢慢转移到了昆曲上,觉得昆曲才是最美的。无论词、曲、身段都是到了一个戏曲的典范了。很多人包括一些老曲家也在说,说我怎么学得这么快的,我也讲不清楚,只能用“情缘”两个字来解释。

此时的吕成芳年近四十。在这样的年纪,一见便喜欢,便要学唱;一学唱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变成痴迷。痴迷昆曲的吕成芳一开始只是在家里唱,公园唱,但她并不满足。直到有一天,伏羲茶馆的老板找到她,才开启了她的另一道人生风景——茶馆缘。

伏羲茶馆开在苏州的平江路上,开张后有过昆曲,有过评弹,还有古琴,都没成功,留不住观众。急于希望茶馆生意红火起来的老板也是经人介绍认识了吕成芳,老板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邀请了她。

吕成芳:以前没唱时我经常来平江路,来休闲的,非常喜欢。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哎呀,如果有一天我能把我感受到的这种昆曲的美能够告诉大家,(该多好)。因为从小我就喜欢文学,这种文学的东西一直在我的骨子里。如果有一天跟大家结合着昆曲一起来讲,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呀!没想到在2011年的3月份,平江路上有一家茶馆,叫伏羲会馆,需要就是(那种)唱唱昆曲呀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那么我就来了。

(出笛曲)

2011年3月19日,周末晚8点,伏羲茶馆,灯火阑珊,宾客满盈。光影之中,一位从几百年前穿越而来的多情女子执一把折扇款款而来,给大家讲述了数百年前一个有关春天的爱情故事。

(出讲解)

吕成芳:以前的姑娘在闺房中生闷气的,现在的人也有这种情绪。这叫什么?青春期综合症,对吧,唉,这种青春期综合症现代人怎么表现呢?不管他是男女老少,多大年纪,只要他半夜里过了12点钟还在网上,都属于青春期纠结症。哈哈,你们看看,笑的人都在纠结中了。 苏州人说睡觉不叫睡觉,叫什么?“困觉”,昆曲昆曲,“困觉曲”,听着催眠了、睡着了,所以等一会儿唱这一段真的要睡着了,你打瞌睡、打哈欠,没关系,说明你对昆曲特别有感觉。哈哈,听睡着了嘛。《惊梦》山坡羊——

(出吕成芳唱段)

“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呵春,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从游园到惊梦,从惊梦到寻梦……吕成芳的的表演已经不是单纯的昆曲表演,而是以昆曲为载体,将昆曲表演、历史讲解、观众互动等多方面结合起来的一个新方式。生动活泼又不失大雅之趣,浅显易懂又融入诗情画意。吕成芳用独特的形式,将丰富的内容串连在一起。这一晚伏羲茶馆里,曲声、琴声、笛声、笑声、掌声源源不断;提问、回答、互动持续连连。这一夜,这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赢得了“新颖、震撼、陶醉、激动、唯美”等等充满赞誉词汇的纷至沓来。

吕成芳:我一站,我一看到这个人啊离这么近的距离,这么个小茶馆,我就不由自主地开始讲起来,讲一段开始演一段,讲一段演一段。观众越来越喜欢我,再后来这个专场不是一小时,也不是一个半小时,而是两小时、三小时,常常从晚上8点要讲到半夜11点多钟,客人都不愿意走,所以慢慢我觉得自己从一种爱好,变成了一种责任,变成了一种意义,非常有意义的一种事情了。

一传十,十传百,吕成芳就这样“成”了,她一来,茶馆生意就兴了,就火了,游客们甚至给这种形式起了一个新名词“昆曲清口”。从一周三场增加到每天一场,从双休两场又增加为每天两场,有时加座加到楼梯上。每场两个小时,一年365天,每天化妆就要耗费1个多小时。2011年3月至今两年多,1500多场的演出,让吕成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昆曲。

吕成芳:我没想到,这么一演就一直演到今天。两年多来,我该黑的白了,该白的黑了,由于昆曲需要包头,头发被严严实实地捂着不透气,所以头发白了很多,而皮肤由于被油彩过度侵蚀,又黑了许多,甚至有时还过敏。观众喜欢我,许多人从远方奔着我来的,所以,我现在都不敢生病。大家都看到有时我会加场,客人太多了,没办法,我就两场变成一天演四场,最多的时候从下午2点多钟要唱到半夜里11点多钟,中间就半小时吃一顿饭,但是他们每次听完我的节目都会激动的。有的人流泪,有的人深夜不肯离去,有的临走时要求拥抱一下,说要把我的梦带回去,因为跟着我梦了一场,穿越了古今,这种传统的东西在他们心里一下子就抹不去了。他们带着对苏州美好的留恋依依离去,他们给了我一个雅号,叫我是“汤显祖前生的情人”。

悄然走红的同时,对吕成芳各种质疑也随之而来:“高雅的昆曲在一个茶馆里唱是被辱没了,如同旧时代的卖唱。服饰、妆容都不靠谱,这不是昆曲表演……”还在吕成芳的微博上挑起“战火”。虽然有质疑,但吕成芳还是坚持了下来,得到了昆曲爱好者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了昆曲专家前辈的首肯和赞赏。

(出掌声)

吕成芳:谢谢,好,跟着我去寻梦啊!这一段叫“忒忒令”。

(出吕成芳唱段)

一径行来,但觉情思辗转,园内风物依然。趁此悄的无人,正好寻梦也。【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阑芍药芽儿浅,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线儿春,甚金钱吊转!

2011年8月的一天,夏夜的苏州还带着炎热的微风,北京游客倪之维信步走在平江路上,路过伏羲茶馆,被这婉转唱腔吸引,不由自主地进门坐定,品茶听曲。这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他被吕成芳的讲述和表演深深打动,他觉得吕成芳的好处就在于:即便不懂昆曲哪怕不知道昆曲的人,一旦见到听到,不消几分钟,就会被粘住,想走也挪不了——昆曲的传播,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他萌发了一个将吕成芳“昆曲清口”搬到北京大学讲堂的想法。他和吕成芳彻夜长谈,两人一拍即合:为昆曲,去!

就是这简单的一个“去”字,便又把吕成芳带进了缘定之路的又一个驿站——北大。

北京大学,那是一个用任何美誉来标注都担得起的地方。在它的讲堂上,曾经站立过政治大家的身影;曾经留有过商界大家的气息;曾经萦绕过艺术大家的旋律……可是,就凭着昆曲二字的分量,吕成芳也“来”了!带着一份昆曲给予的理直气壮,她不仅牵手了“大学缘”,还成就了一段名噪一时的“草根昆曲”的佳话。

12月3号,2011年北京第一场雪,北京大学讲堂大门外的宣传画,上写“汤显祖的前世情人”——将古老的《牡丹亭》浅显地说给你听,表演讲解:吕成芳,昆曲民间艺术家,司笛:姜伟钧,昆笛民间艺术家。

晚7点,杜丽娘妆扮的吕成芳推开讲堂的大门。走向讲坛的一瞬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青春的容颜,一双双期待的眼神。那一刻的吕成芳,顿时血脉偾张,激情四溢,等不及开白,台下便掌声四起。

(出吕成芳唱段)

【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啊呀人儿呵,守的个梅根相见。

吕成芳: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有北京的第一场雪,有年轻人,那种活泼、充满生命力的笑颜。所以我跟姜老师,来自昆曲的故乡苏州人带给了他们这种大雅之音昆曲。我在去北大的时候,安排的是在夜晚演出,当时我担忧的倒不是我能否吸引学生,而是担心第一场雪天寒地冻,学生们会不会来呢,如果学生因为天冷而放弃了这次观看,岂不是辜负了我与姜老师千里迢迢的北京之行?没有想到,200个座位的教室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所以负责这次活动的人拉开大门的时候就对我笑,为什么?热气腾腾的一群年轻的生命在等待着我。

原定两个小时的演出竟一再延长。加演、交流又增加了1个小时。热情如火的北大学子,细腻温情的北大学子让吕成芳感受到的一股股热爱昆曲的年轻血液。微博、短信字字句句说着他们的感想:北大的“方六木”在微博上说:“今晚有幸听了吕成芳老师的昆曲,十分之雅致。真心喜欢吕老师这种还艺术于生活的风格,让我对昆曲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更多年轻人关注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么好的艺术带向全世界。

(掌声,笛曲)

北大之行后,两年来吕成芳又先后去过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讲演。

载誉归来,吕成芳依然回到了平江路,回到了那个夜夜笙歌的茶馆,回到了那个她积蓄能量的地方。昆曲缘、茶馆缘、大学缘……既然冥冥中命运为她安排了这样一场美丽的际遇,她觉着自己就应该把这条“缘”的丝线拉得更长,把这条“缘定”之路走得更远。因为她知道,这场不经意间与昆曲结下的不解之缘,已经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缕散发着传统文化馨香的温润,已经为她的前行亮起了一片通向人生大美之境的光芒。她要把这温润、这光芒播撒给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日子。与昆曲对话,与时代对话,这是她最喜欢的方式。

吕成芳: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传播者,从来没有把自己作为单纯的一个演员或者表演者。我在这里传播昆曲,这才是重要的,我是谁并不重要。我一直觉得欣赏者是水,表演者是船,有了水,船才能航行;没有水,船只能停泊在岸边。我觉得我自己只是一块砖,通过我引出昆曲这块美玉,让大家欣赏。

(出吕成芳唱《好一朵茉莉花》)

人生寻梦梦不远,寻梦人生意深远。告别苏州,踏上回武汉的高铁,我思绪万千:“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是在昆曲最为衰微的时候昆曲艺人由衷地慨叹。正如吕成芳所说:表演者是船,欣赏者是水,培养欣赏者是文化传承的基础与关键。

有人说吕成芳的这种形式是把昆曲从神坛搬到了民间?其实,昆曲从来就是在民间的,只是人们曾经暂时遗忘了它,如今人们渴望了解昆曲的现象正说明了人们精神的回归,也说明了昆曲的生命力与魅力,说明了传统文化的不朽。

来伏羲茶馆的游客,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大多是“第一次”听昆曲,却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吸引。吕成芳在他们心里播撒下一颗昆曲的种子,这种子会生根发芽,会长出一片葱茏,会长成满眼茁壮。

(卖花来,掌声)

听众朋友,刚才播送的是戏曲专题《成芳寻梦昆曲缘》,策划撰稿:柳莺、杨俊杰,编辑:贺晓春,制作:刘萌,播音:邓飞,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猜你喜欢
牡丹亭昆曲茶馆
昆曲
幼儿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0
牡丹亭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2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2
补园和昆曲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8
读《牡丹亭》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