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悲凄审美风格的形成

2019-12-27 03:37尹悦琦
文化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李煜

尹悦琦

有人曾说过,盛唐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夹杂着许多动人的传奇;唐末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是一首悲欢离合的长诗。李煜可以说是这段历史长河之中最悲情的帝王,也是极具悲剧色彩的文人之一。

一、时代与文化语境下的悲凄之风

千古词帝李煜,一个被命运枷锁紧紧束缚的悲情帝王。无论是前期奢侈淫靡之时,还是亡国后沦为阶下囚,他的词中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凉与哀伤。一个人悲伤的情绪从何而来?定是与他身边的一切都密切相关。李煜周围与其亲身经历过的一切伤痛,都是造就他悲伤词风的一砖一瓦。李煜用他一生的血和泪,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一)时代与环境的牵绊

时代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成长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唐立国之后,烈祖的“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南唐成为了诗词歌赋的温床。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文学发展水平的最终因素,所以南唐的安逸使李煜从小就生活在歌舞升平、莺歌燕舞、以词相和的环境之中,如《玉楼春》[1]中云:“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诗句详细地描绘了宫廷舞会的真实情况,从“鱼贯列”三字可以看出参加舞会的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体现了李煜前期宫廷生活条件的优渥。而在这样奢靡的生活中,他能用短短几十字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说明了当时词作的水平以及发展程度。正是因为这样,后期沦为阶下囚的李煜回想故国时才无比怀念,因此写出了大量悲痛悔恨的词作,流传到大江南北。

李煜出生于帝王之家,可是家中父亲、祖父都是文学底蕴深厚的文人学者,因此,李煜从小就受到他们的影响,深深地爱上了诗词中难以言说的美。身为皇子的他却更向往普通人的生活,只想远离皇宫里的尔虞我诈,成为一个温柔清秀的文人,可是家人之间的冷漠、亲人之间的相残,在幼时的李煜心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而后,爱子仲宣、爱妻大周后和母亲相继去世,接连的打击对他来说更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撕心裂肺之痛。正是因为这样悲惨的遭遇,所以才造就了李煜许多至悲至痛绝语的出现。

(二)佛教道教的影响

李煜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他需要找到他人生中的慰藉,去抚慰他那不安的灵魂。佛教与道教便是这片绿洲,让他能超越时空,忘我前行。在南唐后期,那个战乱的年代,无论是下层的平民百姓还是高高在上的南唐后主李煜都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灵上的抚慰。佛教让众生皆得以解脱的宗旨在这个时候毫无疑问并且适时地成为李煜安慰自己情绪和抚慰南唐百姓受伤心灵的一剂良药。佛教中的“三苦”和“八苦”李煜都曾经历过,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一个国家权利最大的人,没有人来同情可怜他的遭遇,他心中的苦楚只能自行消化。所以,他潜心修佛,认为只有在佛法之中才能找到他人生的解脱。南唐后期,李煜十分沉迷佛法,以致耽误国政。李煜奉行佛教的举措在许多佛教典籍中都曾有过记载。李煜多次组织大型的奉佛活动,大建寺庙以及佛像,多次重金邀请高僧布道并开设法会,与众多高僧建立密切的关系,对整个南唐的意识形态风向向佛教转变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李煜对道家的逍遥无为态度的感触也颇深。李煜对逍遥无为怀抱着一种向往的态度,他既想回到那个每天只与诗词歌赋打交道的曾经,又无法逃离现实中对所有南唐子民的责任,所以他只能空想,却无法实现。如这首《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词中的逍遥境界正是李煜所向往的,一叶轻舟,一支钓竿,一壶美酒,都能让他感受到生命中那般自由的气息,无拘无束,潇洒肆意,但这些美好的愿望,却再也无法在李煜身上实现。悲剧仿佛是一种天命,让他难以逃离,词中的佛法和道家的思想,正是他痛苦心灵的寄托。

二、李煜独特的个性生命印迹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道:“《草堂诗序》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2]每个伟大的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抒情方式,李煜也不例外。他的生命印迹是独一无二的,他将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写入词中,用一首首的词来表现自己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一)文人才士之悲:绝代人才空悲伤

面对命运时,每个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苏轼胸怀远大理想,渴望驰骋沙场、以身许国。“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对前途充满着信心,诗中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但是,也并非每个人都向往这种壮怀激烈、刀光剑影的日子和横刀立马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更适合走进一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静之处,感受大自然的静谧无声,一处草屋,一杯淡酒,一本书,感受人生的悠闲与沉静。

显然,李煜是属于后者的,他的心里也是钟爱后一种生活的。李煜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处境,他知道那宏图伟业早已有万人惦念。为了躲避长兄弘冀的猜忌和怀疑,他整日饮酒作乐,丝毫不理会政事,本以为自己就会这样歌舞升平地终了一生,可谁曾想这般阴差阳错,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太子,这令他手足无措。李煜太了解自己,他优柔寡断又十分敏感。他喜欢那些风雅的诗词歌赋,这些可以让他在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却无法让身为一国君主的他保住被觊觎已久的南唐王朝,然而,词人这种特殊的身份,又加上他那本就敏感的神经,随之而来的是忧愁与无奈之情涌上心头,因此,文人才士对自由的渴望与帝王处于高位身不由己的处境在李煜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二)帝王之悲: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一生以南唐的灭亡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半生是舞文弄墨与沉迷声色,后半生则是无尽的痛苦与凄惨寂寞。公元970年,北宋出兵南汉。宋军正值兵强马壮之际,一路势如破竹。次年,南汉即宣告灭亡。这让李煜惶恐不安。与南汉毗邻的南唐,也注定难逃北宋的铁蹄。经过一次又一次对南唐的试探性侵略,赵匡胤得出了李煜不过是个胆小怕事、软弱可欺的君王的结论。李煜也并非不知赵匡胤用意,他只能一次次地委曲求全,祈求赵匡胤念及他安分守己能高抬贵手放过这个苟延残喘的小国家。可惜他的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

公元975年,宋太宗赵匡胤率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李煜大吃一惊:“为何打起仗来?”这可能是他从来没有想到的,后主曾在《破阵子》里写过“几曾识干戈”。突然从皇帝沦为俘虏,李煜一时间难以接受命运的巨变,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陷入了焦虑和恐惧,这种悲剧意识便由此产生。

(三)亡国之悲:飘摇江山终落空

叶嘉莹在品评李煜的《虞美人》时曾说:“后主此词乃能以一己回首故国之悲,写出了千古人世的无常之痛。”[4]《虞美人》隐约之中表达了李煜亡国后的无限愁情。仅一次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自己就从一国君主变成阶下囚,这是任何人心里都难以承受的伤悲,可是这一切却又无可奈何。在两军交战之初,李煜曾立下誓言要与南唐及众将士们共存亡。当真正的国破家亡紧要关头来临时,这位软弱胆小的君王却心生退意。《破阵子》一词的上片是他对繁华南唐的回忆:广袤的国土,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整日奢侈快乐而不知战争是何物的日子,正是他所怀念的。下片词风一转,转而写他的悔恨与伤痛:做了俘虏以后,每日以泪洗面,在拜别祖先之时又闻教坊演奏别离的曲子,只能对着宫女痛哭流涕,带着悔恨的泪水遗恨终生。

三、结语

终于,公元978年的七夕夜里,南唐后主李煜结束了他遗憾又悔恨的一生。李煜的一生是传奇的,更是悲哀的,他的命运更像是上天与他开的一个玩笑,四十二年的光阴里,他体会过天之骄子的荣耀,也体会过阶下之囚的耻辱;他体会过万千宫娥翩翩起舞只为搏他一笑,也体会过小楼中孤苦无依的万千伤悲。到最后饮下一杯毒酒结束生命的那一刻起,春花秋月此时已了,人世间再无这位千古词帝的身影。他的心是那样的挚诚,只想要安逸地过完一生,却偏偏被推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体会这人间至喜与至悲的强烈反差。“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对于李煜,这位特定历史时期的悲情人物,我们不应再去对他的政绩有所苛责,而是怀着敬意去细细品读他的词,感受千古词帝的余味。

猜你喜欢
李煜
泣血之声谁人懂?
从李煜的经历和性格入手研究李煜的夜词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词帝李煜
李煜
李煜作品
我们家的小“坑货”
误做皇帝的李煜
佛教文化对李煜诗词的影响
人生长恨水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