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晓军
在湖北荆州农村长大的孩子,多半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徐腾也一样。听得久了,他还会讲给别人听。“关羽丢了荆州,是从我家门口过的。”“当年,刘备还在那片田上开过会。”虽然很多都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在徐腾的眼里,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悠长的过往。
后来,父母把他接回了身边,徐腾依然没有失去对历史的热爱,他翻起了父亲的藏书,意外发现历史课本中出现过的诗人屈原,是纪南镇松柏村一带的人,这让他激动了很久。上小学以后,他常常和老师聊这些故事,他对自己家乡有着最本能的淳朴感情。“村里的土地庙,荆州的城墙……无论是否高大上,这些最直观的历史建筑,能将我和过去的人联系在一起。”徐腾说。
因为对历史和建筑的喜爱,徐腾在经历了两次复读后,终于考入重庆大学建筑系。在他眼里,盖房子满足了他的两方面需要,能够保留历史,予人回忆,也能够创造历史。到了大学以后,徐腾格外活跃,老师每次要外出调查,他都会跟着,调研中看着那些大气的房舍建筑,徐腾心生敬畏。
徐腾读大学二年级时,亲戚修新房,请徐腾帮助设计,他格外兴奋,仿效着传统风格,给亲戚设计了红砖大院。在其中,徐腾还匠心独运地设计了一处花园,希望让亲戚感受到自然气息。“怎么样,设计的不错吧?”没想到对方却说:“怎么像猪窝一样。”徐腾这才了解到,在亲戚村里,杂糅了各种风格,在专家眼中有点“不伦不类”的洋楼反倒更受欢迎。“等他的房子建好,我上门叩开金碧辉煌的大门,脑子里就在想,这其实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记录。”
徐腾开始关注起街边巷角的一些民间建筑。“和端庄的‘正统’建筑相比,很多人觉得不好看的民间建筑,其实也闪耀着独特的光彩。”徐腾从中看到了民间的审美心理,这让他感到有趣。他开始随身带上一本小本子,记录起所见所闻。
在河北易县城北15公里的洪崖山上,有座反复扩建维修的奶奶庙建筑群。“清代石碑上,记载奶奶庙建于东汉年间。但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是如今的香客们兴修的建筑了。”徐腾说:“传说,后山奶奶曾经救过汉光武帝刘秀,所以成了人们心中的神。”
徐腾第一次来这里,是为了完成一项课堂分享任务。他在网上搜集建筑资料,发现离北京不远的易县有奶奶庙这样的古建筑群。他想,这个建筑群就存在于民间,但没有人进行研究,于是产生了兴趣。
到了当地以后,徐腾发现,这里的建筑充满着想象力。最让徐腾惊诧的,是一座车神的雕塑,传统的神明形象,手持着方向盘,预示路路畅通、行车平安。他又走了走,看到了保佑成绩门门优秀的学神,这些都很特别,让徐腾情不自禁拍摄了下来。
回到学校后,徐腾思考了很久,他查阅资料后,发现其中大有学问。易县是中原腹地,离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很近,在古代文献里,记录这一带原本供奉黄帝。欧阳修称:“世俗传讹,为祠庙为甚,故赏谓易县后皇帝庙,当祀黄帝。”但史料中并无记载,后山奶奶如何成为了当地民众的膜拜对象。而今,这里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内容。
从中,徐腾看到了民间文化在民间建筑上生长蔓延的过程,他说,这种生命力,让自己非常感动,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为此,他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写下了第一篇推文。一夜间,他和奶奶庙一起成了网红。
不过,很多人嘲笑奶奶庙,让徐腾很难过,“每个群体有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环境,不能随便说人家没文化。”徐腾希望每个人都能公正地看待民间建筑。
后来,和高考复读一样,徐腾考了3年,才考入了清华大学建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说:“既然学了建筑,就一定要到建筑专业最好的学校系统学习。”系统学习之后,他的目的却是为民间建筑正名。
在别人眼中,徐腾是个执著的记录者,他在不同的城市行走,不只记录建筑,还记录建筑中发生的故事,譬如一个理发师、一个摊煎饼的老人的经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建筑产生一种关联。“所有的建筑,都有自己的语言,如果我能够和它共鸣,就能够读懂它。”
1680平方米的金鳖馆,位于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内,造型同甲鱼非常相似;坐在太极眼摩天轮上,能俯瞰新疆特克斯县城八卦布局;北京东五环外,打工者们在废弃厂房上建起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都被徐腾一一记录。徐腾会把这些建筑的细节之处,展示给大家看。“这些零碎的内容,将构成巨大的、崭新的研究材料。”
过了而立之年,有人为徐腾担心就业,有人为徐腾担心对象,他却一点也不担忧。他还在专注地观察建筑,寻找建筑,依据社会逻辑和经济逻辑,分析建筑的成因。他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写出一本民间建筑史,从最基层的视角重新阅读人和建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