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十五日,铁勒诸部的几千使臣云集灵州(今宁夏银川灵武市),参加“灵州会盟”,接受唐太宗的集体召见。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团结盛会。
会上,唐太宗宣布:“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得到了与会各部的认同和拥护。会后,铁勒诸部便集体提出,希望唐朝修建一条通衢大道,从漠北直达长安,方便他们来长安,向“天可汗”唐太宗朝贡,顺便做点生意,分享贞观之治的经济红利。唐太宗同意了。
几年后,一条号称“参天可汗道”的高等级道路,从长安伸向漠北,沿途设置了68座驿站,方便接待草原来的各路使者。灵州成了最大受益者,不但提升了知名度和战略地位,还成为“参天可汗道”上的必经之地。
灵州,迎来了千年历史上的辉煌时代。
渔阳鼙鼓,两京沦陷。唐帝国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不得不从西北调兵。吐蕃趁虚而入,斩断河西走廊,逐步吞并了西域。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
然而,中原和西域、印度仍有陆路的贸易需求。一条绕过河西走廊的陆上丝绸之路新路应运而生:从西域和印度,一路向東到灵州,再向南抵达环州(今甘肃环县),再向东抵达长安。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长安日渐凋零,但这条新路依旧运行有序。
取经 乾德四年(966 年),高僧行勤率团前往印度取经。途经灵州渡过黄河,用了近两年时间,穿越50 多个古老国度,最终抵达印度的佛教圣地宝陀罗山。
西域各国商人和使臣进入中原前,先在灵州售卖他们携带的特产,比如波斯锦、象牙、乳香、和田玉石等等。尤其是和田玉石,很受中原官宦人家的喜爱。后周时期,官府放宽了贸易政策,允许他们在边贸市场以外随意售卖。于是,和田玉石供应量大增,导致全国玉价暴跌。
踏上返程,西域商人和使臣们又在灵州集中采购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往往满载而归。于是,瞅准商机的中国商人就把这类商品大量运到灵州出售,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交易市场。
早在唐代,灵州的制毡技术就非常成熟,品质冠绝全国,甚至成为皇家首选贡品。灵州的“毡匠”用白驼毛、羊毛擀制的毛毡,隔湿保暖,精美耐用,不光本地百姓爱用,还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广受欢迎,民间至今仍有使用。
唐末五代,中原政权走马灯式换来换去,但灵州岿然屹立,俨然国际交通枢纽和商业大都市,堪称唐宋之交陆上丝绸之路的CBD。这里的人群熙熙攘攘,商务活动繁忙,旅店常常爆满,除非过客们都睡懒觉,否则哪会“客馆未开扉”呢?
唐代有个诗人兼和尚,俗名贾区,法号无可。他是贾岛的从弟,少年出家,云游四方,擅长五言诗和柳体书法,称得上是“寺院里的学霸”。他在《送灵州李侍御》一诗中写道:“灵州天一涯,幕客似还家。”意思是说,负责监察事务的李侍御,来到偏远的灵州,好似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其实不光是李侍御,许多行色匆匆的过客,也把灵州作为构建他们精神家园的重要一环,顺带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灵州承载了许多中国僧侣的“取经梦”。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首都开封府的天寿寺和尚王继业等人,奉旨率三百僧侣,前往印度取经。他们从甘肃武都出发,从灵州度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十二年后取回了《涅槃经》42卷。
古灵州所在地宁夏灵武市,虽早已不见丝绸的绚丽华彩,却因有“软黄金”之称的羊绒而再次闻名。
乾德四年(966年),高僧行勤率团前往印度取经。也是途经灵州渡过黄河,用了近两年时间,穿越50多个古老国度,最终抵达印度的佛教圣地宝陀罗山。
这些事迹都给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增添了灵感。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奉命出使于阗(今新疆和田)。他不仅完成了出使任务,而且把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名叫《使于阗记》的小册子。其中记述,灵州西南有茫茫戈壁滩,马匹和骆驼长时间行走其间,蹄子会被砾石划破、硌伤。当地土著经过长期钻研和总结,研制了一款“马蹄木涩”:
先把木板锯成马蹄形状,四角各钻4个孔,在马蹄相应位置也钻了4个孔。然后用细绳连接拴紧,用这种木质马掌保护马蹄。不过,木涩马掌也有缺点,那就是还没走出戈壁滩,就会严重磨损,需要更换。而经常出入沙漠的骆驼队,则是干脆用牦牛皮裹住蹄子,再用细麻绳扎紧。这样的创意,也成了灵州城外沙漠骆驼的一抹亮色。
唐代诗人吕温在《奉送范司空赴朔方》一诗中写道:“山横旧秦塞,河绕古灵州。”意思是说,灵州城附近的牛首山上,横亘着秦代修筑的军事要塞,黄河环绕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灵州附近黄河沿岸有很多渡口,其中的顺化渡,从魏晋南北朝时代起就是重要军港,承接了运粮调兵的重任。
唐代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说:“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灵州由此得名。唐代后期,这里是朔方节度使的治所。
诗中的“范司空”,是时任尚书左仆射、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司空的范希朝。唐元和二年(807年)将赴任灵州,担任朔方灵盐节度使。同朝为官,交情莫逆,老朋友远行,吕温自然要送君十里。
让这样身居高位的京官出镇,唐朝决策层对灵州的重视可见一斑。唐玄宗时期,朔方就是唐代边境十个军镇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北上灵州,把这里变成了平叛指挥部。
唐肃宗之所以选择灵州,既考虑到镇守这里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忠于朝廷,坚决平叛,也考虑到朔方“兵精闻于天下”,更考虑到灵州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正是由于灵州逐渐成为陆上丝路的商贸枢纽,为唐军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军事物资,从而支撑了平叛战争走向胜利。
历史上大凡军事重镇,往往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灵州就是一例。北宋初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举兵起事。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他攻陷灵州,将其作为西夏政权的核心据点。
灵州陷落后,西夏政权对过往客商征收重税,随意剽掠,当地营商环境一落千丈,商人纷纷流失,朝贡使臣也不得不再度绕道。灵州作为丝路CBD的辉煌不复存在,转而变成了宋夏鏖兵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