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新”统计改革的思路探讨

2019-12-26 01:51李艳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新统计大数据

李艳萍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统计体系已经难以适应蓬勃发展的“三新”经济运行需要,需要进行深入的统计改革。目前,在“三新”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统计人员对“三新”认知不足、现有统计制度不完善、基层统计人员能力不强等,迫切需要进行统计改革,在完善“三新”统计相关制度、推动“三新”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三新”统计质量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以推动“三新”经济健康发展。

〔關键词〕 “三新”经济;“三新”统计;信息技术;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6-0121-0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建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之上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简称“三新”经济),在“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政策推动下发展势头迅猛,影响力不断扩大。按照现有统计方法,2015至2017这三年,“三新”经济占我国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4.8%、15.3%、15.8%,已成为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开拓者和生力军,也是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新引擎和新亮点。为了全面掌握“三新”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三新”经济活动内容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演变,“三新”统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短板,需要进一步深入改革,使统计指标和口径更加科学地记录和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状况,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统计力量。

一、影响“三新”统计科学性的因素分析

目前,“三新”统计的现状不能完全反映和适应“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国家经济部门对“三新”经济的总体规模、细分状况、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缺乏完整、科学、定量的认识,导致行业标准无法及时建立,新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无法及时修订,税收政策也无法及时调整。可以说,“三新”统计已成为制约我国“三新”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

(一)“三新”经济自身特点对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是中小微“三新”企业增势迅猛、稳定性差,加大了统计难度。自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平均每天新增上万户中小微企业,如此庞大的信息增长量加大了统计部门认定“三新”企业的难度。同时,“三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伴随市场变化随时调整、活动频繁,且管理上随意性大,有相当一部分“三新”企业的财务指标等基本数据不健全,增加了统计部门获取“三新”企业数据的难度。

二是“三新”经济新旧业态交融、跨界发展,使得统计数据欠准确。“三新”经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而且跨产业、跨行业、多产业交叉混营,知识、信息、商誉等无形资产也融入其中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基于习惯性思维,较少有“三新”企业将这些无形资产单列记账,用以测算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目前统计部门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将“三新”经济成分从传统经济中剥离出来进行独立统计,影响了“三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二)统计制度不完善增加了“三新”统计的难度

首先,“三新”经济概念不明确影响了“三新”统计的科学性。“三新”经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边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加之国际上对“三新”经济尚未形成共识,在国内尚没有统一标准可供参考。目前,“三新”经济的定义主要是从经济活动性质、服务形态、经营模式的角度作出的,在理论和实践中,由于三者之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交叉,使得“三新”经济的统计对象及统计范围难以得到明确界定,容易造成统计偏差。

其次,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无法反映“三新”经济的全貌。一方面,采用抽样调查的样本框代表性不强。“三新”模式在中小微企业中占比较高,而中小微企业大多是多元化经营,形式灵活多样,很难找到代表性强的企业来进行整体推断。若仍采用传统的中小微企业抽样方式会影响到“三新”企业调查的精度,无法全面客观反映“三新”企业的发展全貌。另一方面,传统的统计调查手段较为单一。传统的统计调查大都针对企业,而现如今有不少的自然人参与到分享经济、易物经济、C2C以及部分互联网交易等“三新”活动中,继续沿用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很难采集到完整的“三新”企业生产数据。

再次,现行的核算方法缺乏对“三新”经济的针对性。“三新”经济各方面相互交叉重叠,将各方面的指标数据简单相加汇总得出“三新”总规模,势必存在重复统计,使得统计结果不科学。同时,互联网上大量出现的免费服务,都应该被视作GDP的一部分,而“三新”统计尚未涉及,指标缺失也会造成GDP漏统和经济增速被低估。

(三)统计工作现状与“三新”统计高标准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基层统计人员能力不强。当前,“三新”统计工作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新情况新问题较多,工作量大,要求高,而基层统计部门人员偏少且缺乏“三新”统计科室和专职人员,加之统计人员知识架构较为传统,创新意识不强,对信息化和新经济的认知不足,很容易出现差错,其能力无法满足“三新”统计工作的需要。

二是“三新”经济调查对象配合度低。由于对“三新”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企业在受惠于“三新”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并未对新经济及其统计有足够的认识,不愿下功夫将“三新”经济数据从复杂的财务数据中细分出来。尤其是“三新”企业里的中小微企业,工作与统计部门关联很少,对统计工作不了解、不重视、不愿配合,而统计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使得调查难度加大,统计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部门协同参与度低。目前,“三新”经济数据的报送及信息共享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大量的元数据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中,无法有效地挖掘、分析和开发利用。加之“三新”经济具有复杂多变性,主动为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三新”企业较少,而业务主管部门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监测,漏统现象明显。

四是统计结果利用能力差。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每一个统计数据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对“三新”经济数据的认知度较低,加之统计人员的经济运行分析能力还不够强,难以做到对“三新”经济数据结果进行精确的研判分析,使得“三新”经济数据得不到有效转化和利用,造成了统计资源的浪费。

二、推动“三新”统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三新”统计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在实践中,“三新”统计应与经济发展同步跟进,要敢于突破体制束缚,对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现代统计体系,着力组建高素质“三新”统计队伍等,使“三新”统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宏观决策,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一)完善“三新”统计相关制度

一要构建完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能够科学揭示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规律,反映“三新”经济在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效,测度新动能,反映新发展。统计指标的设置可分为强制指标和选择性指标两种。强制指标应包含新经济活动运行的总量、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等基础性指标和主营业务的附加服务、次要产品和间接收费等过程性指标,以体现“三新”产生的经济价值;选择性指标应围绕企业的运行模式、营销战略、企业文化等要素来设定,以满足社会非结构化信息的需求以及企业宣传与寻找下游市场的需求。同时,应探索建立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三新”统计指标体系,以利于监测市场竞争新动态和经济增长新方向。

二要建立纵横并举的联合攻关工作机制。在“纵”的方面,基层一线统计工作者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家及省级统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宏观视野及战略思维,可从国家到省、市、县分别抽调各统计专业的精兵强将参与到“三新”经济的统计研究中去,推动“三新”统计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在“横”的方面,可由统计部门牵头,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经济及商务政策研究等部门的联合攻关、协调、推进机制,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推动“三新”经济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这样通过纵向的上下互补和横向的联合攻关,有利于解决当前“三新”统计中存在的“进不来”、“抓不住”、“分不开”等难题,为更好地提供“三新”统计服务奠定基础。

(二)推动“三新”统计信息化建设

首先,建立统计数据标准化采集模式,着力构建“三新”云平台。“三新”经济既是大数据的生产者,同时又是大数据的应用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实时采集企业“三新”数据,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对“三新”数据进行自动识别、归纳整合,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三新”统计云平台系统。要应用和推广数据仓库技术,提高统计信息获取、存储、管理、查询的功效,对“三新”数据的快速变化及时响应,掌握“三新”经济的规模、发展情况、经营状况等信息,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效率。

其次,实现企业数据采集全程电子化,提高“三新”数据监测能力。可利用电子入库单、出库单、发票等原始电子凭证,自动生成财务数据,自动并入统计数据库,杜绝源头数据出错、造假等现象发生,也便于统计部门掌握企业源头数据,充实统计数据库内容。同时,可通过行业代码等属性自动标注“三新”数据,设置指标异常查询、预警提示,及时发现“三新”经济的苗头性问题,适时纠偏,从而为宏观决策、微观指导提供有力的依据。

再次,加强安全技术的开发应用,为统计信息安全提供保障。要研发统计安全保密软件,提高统计安全管理水平,科学界定信息保密与信息共享的量与度,针对不同受众开放不同的数据,既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又切实保证信息安全。

(三)多措并举提高“三新”统计质量水平

第一,要探索适应“三新”经济的统计调查方法。目前,对于一套表企业应增加相应指标,监测“三新”发展情况;对于非一套表企业可在经普数据库中选择代表性强的样本企业,通过专项调查获取“三新”数据,并逐步纳入一套表;对于自然人参与的经济成分,可通过人口普查、劳动力调查等增加“三新”指标,监测自然人在“三新”经济中的贡献。同时,要积极探索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三新”统计,尤其要重视人工智能、数理统计、可视化和数据库等技术在“三新”统计中的运用,不断创新统计调查方式、扩大数据来源、改革统计流程,努力提升“三新”统计的现代化水平。

第二,要依法开展“三新”数据监督检查。首先,应确立统计部门是唯一“三新”数据发布官方机构的地位,其他渠道发布的“三新”数据均为补充或参考;其次,要强化统计部门的数据监管职能,明确其监督检查职责和发布审批权限,并加强对非官方“三新”数据的质量监管;再次,统计部门应采用灵活的“三新”数据发布形式,选择不同的媒体、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三新”统计产品,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第三,要大力加强“三新”统计队伍建设。“三新”统计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三新”统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又要有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和开拓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对“三新”经济的辨别力和对经济运行分析预测的能力。为此,要结合“三新”统计工作涉及行业多、覆盖领域广、信息化要求高、反应快速等特点,加强教育培训,使“三新”统计人员树立互联网统计思维、大数据统计思维、动态统计观念,准确把握“三新”的相关统计标准、口径范围、统计原则和指标含义,掌握“三新”统计经济核算制度和方法。培训过程中,可聘请试点地区的优秀统计人员介绍成熟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研讨,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的“三新”知识水平。同时,可招募或外聘一些专业高端人才充实到统计队伍中,打造一支充满活力、锐意进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推进“三新”统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彭勇平,陆 锋,许国银,等.“三新”统计试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04):75-78.

〔2〕杨耿业.“三新”统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6(06):7-8.

〔3〕李倩倩,王亚芬.大数据推动“三新”經济企业统计分类变革〔J〕.中国统计,2018(09):16-17.

〔4〕周 琳,吴 珺.关于建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制度的思考〔J〕.浙江经济,2016(12):32-35.

〔5〕鲜祖德.做好“三新”和新经济统计这篇大文章〔J〕.中国统计,2016(12):4-5.

〔6〕辛金国,沙培锋.“三新”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索〔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7(09):19-22.

责任编辑 日 月

猜你喜欢
三新统计大数据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2008—2015我国健美操科研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山东省交通运输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