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摘要〕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山西是全国首个出台市域社会治理意见的省份,在市域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经验和做法。新时代加快推进山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基础和智治支撑“五治”作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西。
〔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6-006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重大时代命题,并强调“要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會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域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持续改进我省市域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安排。具体来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治理理念现代化为行动先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树立市域社会治理“五大导向”(目标导向、政治导向、民本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治理理念的全面创新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二是以治理方式现代化为有效手段。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基础作用和智治支撑作用,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治理方式的全面改进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是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动力。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加强“七种能力”建设(统筹谋划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政法改革能力、科技运用能力、破解难题能力、依法打击能力、舆论导控能力),以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 〕。四是以治理体制现代化为重要保障。市域社会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仅靠党委政法委抓,抓不动也抓不好。必须坚持在党委全面领导下,统筹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种力量,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治理体制的全面改革保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山西实践与经验
近年来,山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探索具有山西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山西实践
山西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贴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将市域社会治理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在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山西省委省政府从2018年至2019年,连续两年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关工作列入省委常委会要点,先后印发了《关于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 提升全省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概括地讲,山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是筑牢“一个根基”。建立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支部)—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党建网络,在社区实行大工委(党委)制,构建了各级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共同参与的格局。二是坚持“双向牵引”。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矛盾、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市域层面持续多年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不断消化存量,控制增量,有效防范风险蔓延、叠加、升级。另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突出文化教育、健康卫生、公共安全、就业指导等普惠型服务,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政策倾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入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对低收入家庭、优抚对象、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展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三是实行“三治融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在村(社区)普遍成立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建立居民集体议事、听证、评议等制度;健全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工作室),目前覆盖率已达100%、100%和66%;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大力开展道德讲堂、农民“讲习所”和模范人物评选等活动。四是深化“四项重点”。重点围绕防范化解不稳定因素、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将全省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 〔3 〕。近年来,“一二三四”工作机制在山西省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不但加深了我们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认识,提高了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而且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山西经验
山西各地市聚焦本地市域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治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了很多成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如朔州市的“朔城街坊”模式、晋中市的“三社联动”模式等,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1.朔州市:实施“朔城街坊”共建共治模式。朔州市的“朔城街坊”共建共治模式入选了2018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优秀案例。其主要经验与做法如下: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每个乡镇(街道)10-20人、村(社区)10-15人、商贸区和商业街5-10人的标准,全区共组建“朔城街坊”队伍360支,达4 413人。二是搭建街坊平台。2017年3月,朔城区委政法委开通了关注民生、了解民情、解决民事、保障民安的“朔城街坊”微信公众号。同时,朔城区综治办在15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设立了街坊工作站,在各村(社区)综治中心设立了街坊活动室,调动了广大村(居)民参与村(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在各街坊活动室设定“街坊”职责,即协助所在乡镇、社区开展治安巡防、隐患排查、矛盾化解、综治信息采集和上报等工作,并健全完善了综治信息“五清五报”制度,制定了街坊议事、街坊公约等制度,推动村(居)文明建设,在全区营造了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生活氛围。
2.阳泉市:創新“5+X”基层权力运行规范模式。其主要经验和做法如下:一是坚持“党建+治理”,突出党的政治优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社)权力运行建立治理新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全市基层党建的一号工程来抓。二是实行“自治+规范”,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制定完善村(社)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制度规范,动员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将纪检委员、监察联络员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纳入清单。三是弘扬“德治+教化”,营造崇尚美德的良好氛围。坚持以评树德、以规促德、以教育德,不断提升村(社)文明素养。四是创新“法治+服务”,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推动法治服务阵地、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五是开展“多元+共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各级综治中心建设,加强网格化综合管理,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形成。
3.晋中市:创新“三社联动”模式。晋中市建立的以社区、社工及社会组织为主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是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亮点工程。其主要经验与做法如下:一是整合资源,增强“三社联动”工作合力。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将社区组织与辖区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不断增强社区治理能力。二是党建引领,定稳“三社联动”方向罗盘。建立了“1+365+X”工作法,即围绕党建这一核心,坚持365天全方位为民服务,开展以“三联六服务五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把以往主体单一的社区管理转化为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三是创新联动,鼓足“三社联动”发展后劲。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通过“一格三员一支部”建设,强化党组织对网格的领导,实现了社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公共服务高标准、无缝隙、全覆盖。
三、山西市域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在政府、学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山西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一)市域社会治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在山西市域社会治理实践中,由于多元共治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不健全,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不宽、协同参与的理念不强,导致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一些政府部门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权没有放到位,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部门间协调不足、联动不够,时常出现错位、缺位、越位现象;一些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服务方式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需求;一些公共事务从决策到实施,没有充分倾听利益相关者的声音,挫伤了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
(二)市域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还没真正实现
基层社区是人们生产、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多发地。一些基层社区由于覆盖的地域范围广,服务的居民数量多,居民的利益诉求多元,沟通渠道不通畅,较难达成普遍共识,导致社会矛盾纠纷未能及时有效化解,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减负赋权增能的协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部分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还没有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到基层社区,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三)利用大数据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挖掘不够
一方面,由于“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导致利用大数据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等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市域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不高,与服务民生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由“群众跑”向“数据跑”的转变还没真正实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因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域社会治理存在从“数字民主”滑向“技术利维坦”的潜在风险。各市县普遍重视视频监控、人脸和手机信号识别比对、卫星遥感、实时人群特征统计分析等系统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但对人民群众的隐私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
(四)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和运行模式需加快改革
山西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还相对薄弱,部分行业自治组织、群众性组织定位不准、职能不清、专业不强、效率不高,无法充分满足市域社会治理复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其症结就在于现有制度对社会组织在注册登记、运行经费、人员配置等诸多方面设立了过多门槛和不合理要求,必须尽快修订完善。此外,部分社会组织的运作和管理缺乏自主性,自治能力有限,主要承接政府委托的公共事务,行政色彩浓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政府部门的衍生物,无暇真正关注群众实际需求,不仅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还增加了行政成本。
四、加快推进山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基础和智治支撑“五治”作用,加快推进山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西。
(一)强化政治引领,推进体制创新
要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为此,一要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要把政治引领作为贯穿、保障市域社会治理的主线,加强党委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努力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优势。二要构建职能优化、运行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把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内部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三要构建区域联动、多方共治的齐抓共管体制。聚焦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进一步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完善市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公众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格局。
(二)強化法治保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要充分发挥法治对市域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谋划和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引导群众在治理实践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市域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生机活力。为此,一要完善地方法律规章。市级层面要善于运用地方立法,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总结成熟做法并及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二要加强严格执法。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力度,扎实做好涉众群体稳定工作,用法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
(三)强化德治教化,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重视道德教化,注重运用协商、契约、道德、习俗等社会内生机制,让市域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为此,一要深入挖掘山西文化德治教化的时代价值。引导人们重温山西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法治文化等经典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积极投身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伟大实践。二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尽快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和组织的守法信用记录,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三要强化道德的示范引领。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大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和道德楷模表彰活动,完善宣传选拔机制,引导城乡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四)强化自治基础,加快社会组织发展
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夯实自治基础。为此,一要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从准入门槛、资金支持、规范引导、管理监督等方面对社会组织进行配套设置,把社会组织擅长的事情放手交给社会组织去承办,并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二要创新社会组织服务方式。按照“政府购买、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要求,通过委托、承包、采购、公益创投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要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培育社区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基层政府委托事项,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五)强化智治支撑,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要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为此,一要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探索建立以社情、警情、案情、舆情为基础的社会稳定指数信息系统,及时研判市域社会稳定态势,提升预测预警预防风险能力,最大限度地把市域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从依靠经验决策向依靠大数据决策转变。二要更高标准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围绕“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加快推进政法网联通工程,统一部门应用平台,切实解决数据壁垒、重复建设、重建轻用等突出问题,深度挖掘视频资源价值,提升政法机关智能化建设水平。三要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大市域社会治理和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市域内政务、生活、健康、社保、文化、教育、交通、诚信等方面的资源,把窗口服务尽可能地移到网上、连到掌心,实行“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用“小程序”服务“大民生”。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 全面深入做好新时代政法各项工作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9-01-17(01).
〔2〕陈一新.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8-07-17(07).
〔3〕健全“一二三四”工作机制 谱写山西市域社会治理新篇章〔EB/OL〕.(2019-05-16).http://www.sxpeace.gov.cn/zfwh/zfrd/
37814.shtml.
责任编辑 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