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梅
新干县中医医院 (江西吉安 331300)
由于患儿年龄小、血管细、活泼好动,导致其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大,易发生脱管、液体外渗等情况。重复穿刺会增加患儿痛苦,而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穿刺次数[1]。但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护理不当易发生各种不良事件,故需要加强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护理[2]。本研究主要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对外周静脉留置针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留置针使用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新干县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5~7.0岁,平均(4.83±1.68)岁。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0~7.5岁,平均(5.05±1.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新干县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合适的血管穿刺,嘱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看护。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风险管理护理:(1)成立风险管理护理小组,收集风险因素,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每周召开例会总结留置针相关隐患,展开相关教育培训及考核,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2)定期培训护理小组人员,提高其操作熟练度;(3)改进操作方法,操作前取出留置针,排出空气,协助患儿摆放舒适体位或由家属配合安定患儿,静脉滴注后观察滴注是否通畅,患儿是否有不适感;(4)患儿年龄较小且活泼好动,家属看护不周时易发生留置针移位,因此要采取措施妥善固定,可用纱布将患儿手足穿刺处包裹,或者为患儿套上无指手套,防止患儿抓脱留置针;(5)建立交接班及巡视制度,书面记录值班人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包括患儿局部皮肤是否肿胀、发红,留置管是否脱出,接触留置针时患儿表情变化等,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6)对患儿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留置针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指导患儿家属为患儿摆正进餐、洗漱、沐浴时的姿势,禁止患儿剧烈运动,避免患儿碰触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提高患儿家属风险管理能力和意识;(7)分发印有护理人员联系方式的留置针护理知识手册,方便患儿家属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向护理人员求助。
比较两组非计划拔管、静脉留置针脱落、堵管和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留置针使用时间。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留置针使用时间为(4.52±1.02)d,对照组为(3.48±1.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2,P=0.000)。
由于多数患儿家属不了解留置针的结构及原理,常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不配合、不使用、不保护的态度,影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时应先对患儿家属进行科普,讲解留置针的结构及优势;告知家属患儿血管细,穿刺困难,外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频繁输液患儿的穿刺次数[3]。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没有保护留置针的意识,故需外部增强风险防范护理,以减少渗液、局部炎症、静脉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快患儿康复进程[4]。
风险管理护理是一种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地对患儿进行长期全面的护理,可帮助患儿早日康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针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表明风险管理护理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拔管、渗液、堵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减少患儿疼痛。风险管理护理的优势主要包括:(1)可为患儿提供专业的护理措施,每周召开例会进行工作总结,并进行相关教育和考核,增加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护理服务水平;(2)为护理人员提供定期培训,帮助其提高操作水平;(3)通过改进操作方法,固定穿刺针,为患儿提供更舒适的穿刺方式,避免患儿抓脱留置针,减少患儿的疼痛;(4)加强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5)为患儿家属普及留置针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使患儿得到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双重护理,有效保护外周静脉留置针,延长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6)健康知识手册提供护理人员联系方式,方便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联系,可在患儿出现异常时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6-7]。风险管理护理能为患儿提供更系统的护理,护理人员专业全面的护理与患儿家属的护理干预相配合,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8]。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护理可增加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护理水平,减少外周静脉留置针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