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2019-12-26 23:52潘雪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理论

潘雪义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200)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特别指出的,这一理念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在全国推展开来。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大数据应用等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更加弱化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限,各种新思想不断产生,新理念不断涌进,中国的社会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文明的同时,也隐藏着思想危机。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坚强后盾,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变化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对于未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真正的成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信任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想,导致出现极端的错误行为,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当中,对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1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现状

1.1 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一般的教学体系当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阵地,然而,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已经不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高校急需扩大思政教学范围,更加深入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这就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政课程老师教学活动和内容完全按照教材体系的规定实施,受到规则和制度的严格限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也让教师不敢轻易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造成思政课程的内容“大而全”,没有从学生的年龄、学历以及专业等实际出发,使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这种只看重理论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实际教学效果。

1.2 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

思政课程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用来指导实践,应该是思政课程的基本要求。然而,高校的思政课程基本上只是单纯的理论讲授,并没有将参观访问以及实践调查,学生的日常表现等等实践环节纳入到思政课程当中,学生成了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成为了课程的主导和主体,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理解领会能力以及参与互动能力,使得学生渐渐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更不会主动钻研所学到的理论。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导致了理论课程教学的滞后。

1.3 教学成果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教育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内外的实施成果等等,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践行着“平时表现+期末成绩”的双重评价,这是思政课程改革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以上二者中,期末考试考查成绩一般会占着70%甚至以上的比重,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知识的暂时记忆,而不注重对知识的研究和实践,而在学生平时表现上,更加注重课前点名和平时作业上。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漏洞,不利于思政政治理论在高校大学生身上的传播和践行。

2 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行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要将最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传授给大学生,还包括道德模范的故事和榜样的力量等等,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发展变迁的规律,接触到更优秀的人和更广阔的世界,逐渐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他人和社会,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找准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逐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行,真正完成和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任务和目标,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真正有用的人。

2.2 有利于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人才

“课程思政”理论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德育”作为这项理论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引发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使得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必须要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包括育人的观念、方式、内容和原则等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给高校的育人方式增添了无数种可能性,这种创新也使得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能够更加深入的开展,使高校真正成为新时代的高校。

2.3 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科学、优良的课程教学体系是高校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保障,而优秀的毕业生更是验证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课程思政”使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意识到未来发展将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社会形象,同时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3 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途径

3.1 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也是教育教学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日常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回答这一问题。高校实行“课程思政”目的是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途径,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使高校能够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良好青年,使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术方面与时俱进,还应该有更加强烈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只有明确“课程思政”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才能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3.2 加强“课程思政”的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是“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能够在大学教学中常态化执行的重要保障,加强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步。首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组织管理体制,加强对这一措施的组织和领导。其次,建立高校内部贯通的科学的育人体制。实施多学科教学合作激励制度,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创新出更适合本校不同学生年龄和专业的思想政治课程。制订教师培训制度,对新入职教师和其他非思政课程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利用完善的培训制度保障教师成长的权利。制订教师教学评价考核制度,完善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实行岗位动态管理,联合教师激励制度,有针对性的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教师评聘制度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内核,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选择优质精品课程时,将“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监督各项制度的实施,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义务和权利,保障“课程思政”的有力实施,发挥高校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通过教师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一步。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通过教研室、科研组等职能部门的引导,使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养成学习政治理论的习惯,不断增强教师的“四个自信”,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其次,重视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榜样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课,提高各科任老师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兴趣,并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成为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最后,发挥专任思政课程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与其他高水平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思政课程培训,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利用各种思政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学校服务,真正实现“课程思政”。

3.4 拓宽育人途径,将“课程思政”与网络紧密结合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层面,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手机等移动终端占据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各种手机APP软件的诞生和自媒体的涌现,改变着现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创新教学方式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将“课程思政”与网络紧密结合,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向大学生输送正确的社会观念。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通过网络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智享资源库,为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建立共享、互惠的资源平台,平台为教师提供最新课程教学资料,从而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内容支持。

4 总结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将思想政治观念融入到日常的课程中是培养具有新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对大学生群体做出的重要要求。“课程思政”绝不能仅仅是口号,而必须要依靠各种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施,各种制度必须要切合实际且能够有效实施。高校教师更要承担起这份艰巨的时代责任,发挥“工匠精神”,团结一心,以高标准要求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在当下多元文化的交流激荡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