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婧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62)
对城市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建筑学、规划学研究为主,后来出现了运用企业形象理论、管理学、营销学理论方法对城市形象的研究。不同于对国家形象的宏观研究,对城市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形象的定位、设计、传播等方面。具体来讲,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从广告、城市品牌、传播策略、城市景观、地域文化、旅游资源、新媒体等角度给出建构、提升城市形象的方法。
陕西省西安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其形象在丝路沿线国家的塑造、宣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新闻传媒、教育、文化、经济、旅游等领域,从语言学角度或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的很少,相关研究中将西安形象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相结合展开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丝路沿线中亚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新丝路建设中的基本且核心区域,与中亚国家的深入合作对西安市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与作用,而良好的西安形象是陕西省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前提。但中亚民众对西安形象的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没有明确深入的概念,更缺乏人文领域的具体了解,这不利于各领域合作的开展。因此,对西安形象在“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的建构进行语言学领域或跨学科视域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本研究以陕西几个主流媒体:西部网、西安网、陕西一带一路网、丝路网的相关报道为样本,报道的时间段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2013年1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共5年时间,从报道的时间与数量分布、报道来源、报道的主题内容、报道中的高频词分析等层面展开研究。
报道数量是进行城市形象建构研究的基础参数之一,数量越多,读者的可选择性就越大,对所建构的城市形象解读角度就越多。笔者分别在西部网、西安网、陕西一带一路网、丝路网的官网中输入关键词“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对获取的报道进行了数量和时间统计,筛选、统计出与西安相关的报道,得到如下结果:
(1)西部网相关报道共276条,集中分布在2017年和2018年。其中,与西安相关的报道共109 条,2017 年41 条,2018 年 68 条。[1]
(2)西安网相关报道共2 501条,集中分布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中,与西安相关的报道共265条,2016年64条,2017年56条,2018年 145 条。[2]
(3)陕西一带一路网相关报道共209条,主要分布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其中,2016年50条,2017年 115条,2018年31条,而2013年、2014 年各 1 条,2015 年 11 条。[3]
(4)丝路网相关报道共569条,集中分布在2017年和2018年。其中,与西安相关的报道共10条,2017 年 10 条,2018 年 0 条。[4]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上几个媒体的相关报道时间均集中在2016—2018年,报道数量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3—2015年的报道数量可以忽略不计。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各项政策的出台、调整、落实以及与中亚国家在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均在逐步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领域合作越来越多,相关报道数量也随之增多。
将报道的来源分为媒体本身、陕西省内其他媒体、省外媒体,对上一部分的检索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西部网相关的109条报道中,51条来源于西部网本身,占46.8%;45条来源于陕西省内其他媒体,占41.3%;13条来源于省外媒体,占11.9%。
(2)西安网相关的265条报道中,134条来源于西安网本身,占50.6%;88条来源于陕西省内其他媒体,占33.2%;43 条来源于省外媒体,占16.2%。
(3)陕西一带一路网相关的209条报道中,2条来源于陕西一带一路网本身,占1.0%;114条来源于陕西省内其他媒体,占54.5%;93条来源于省外媒体,占 44.5%。
(4)丝路网相关的10条报道中,1条来源于丝路网本身,占10%;3条来源于陕西省内其他媒体,占30%;6条来源于省外媒体,占6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几大媒体的报道来源大部分以媒体自身和陕西省内其他媒体为主,来源于省外媒体的报道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省外媒体来源基本为国内权威、主流媒体,例如:人民日报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新华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一带一路网、经济日报、国际在线、参考消息网、中国政府网等。
将相关报道的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分别为:经贸与金融类、文化艺术与旅游类、交通物流类、民间交流与合作类、人文科技类、传媒类、教育类、农业类、能源类、体育类、政治类、综合类。具体结果如下:
(1)西部网109条报道中,经贸与金融类25条(22.9%),人文科技类 16 条(14.7%),交通物流类 12 条(11.0%),农业类 11 条(10.1%),民间交流与合作类 9条(8.3%),综合类 9条(8.3%),文化艺术与旅游类 8条(7.3%),政治类 6条(5.5%),体育类 5 条 (4.6%),传媒类 4 条(3.65%),教育类 4 条(3.65%)。
(2)西安网265条报道中,经贸与金融类101条(38.1%),交通物流类 45 条(17.0%),文化艺术与旅游类 30 条(11.3%),综合类 23 条(8.7%),民间交流与合作类 21条(7.9%),传媒类 15条(5.7%),人文科技类 14 条(5.3%),教育类 7 条(2.6%),体 育 类 6 条 (2.3%),政 治 类 2 条(0.75%),农业类 1 条(0.35%)。
(3)陕西一带一路网209条报道中,经贸与金融类 84 条(40.2%),综合类 32 条(15.3%),交通物流类21条(10%),人文科技类15条(7.2%),文化艺术与旅游类13条(6.2%),民间交流与合作类11 条(5.3%),能源类 11 条(5.3%),政治类 10 条(4.8%),传媒类 6 条(2.9%),教育类 5 条(2.4%),农业类 1 条(0.4%)。
(4)丝路网10条报道中,经贸与金融类5条(50%),人文科技类 2条(20%),教育类 1条(10%),交通物流类 1条(10%),综合类 1条(1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几大媒体相关报道的主题分布并不均衡,出现频率最高的均为经贸与金融类,且远远超出了其他主题的报道。对该类主题的报道时间、数量进行分析发现,经贸与金融类报道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与国家倡议的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金融、投资领域的合作理念相符合。由此可以看出,西安市积极实施国家倡议,与中亚五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逐步加大,这也是西安市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需要。
在报道主题分析基础上,对不同主题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1)经贸与金融类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经贸合作、对外贸易新格局、开放型经济、自贸区、国际港务区、贸易新通道、跨境电商、电子商务、融资租赁、贸易便利化、经济外向度、贸易往来、双向流动互通、商贸物流中心、投资合作、经贸平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招商优惠政策、贸易走廊、境外投资、外贸竞争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融资平台。
(2)政治类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友谊、友好往来、互尊互信、交流密切、务实合作、伙伴关系、和平发展、积极发展、友好关系、互利共赢、好伙伴、好邻居、深化合作、合作关系、新台阶、改革开放新高地、密切交往、全面开放、深化合作、坚实基础、共同愿望。
(3)文化艺术与旅游类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互学互鉴、文化交流、文化产品、广泛合作、国际旅游枢纽、文化旅游中心、旅游资源、开放姿态、旅游产品、旅游合作、文物交流、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合作、考古联盟、保护和传承、文化标签、文化产业、城市旅游合作、旅游文化推介、丝路旅游、历史文化资源。
(4)交通物流类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中亚班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开放通道、全网物流体系、物流大通道、双线物流通道、综合物流枢纽、物流集散中心、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开放窗口、货运物流、货物运输、运力提升、重载率、货运量、实际开行量、通航点、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立体化疏运体系、丝路航线、空中通道、集散分拨中心、海外仓、通关一体化、立体开放空间、海陆空联运、综合交通枢纽。
(5)人文科技类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丝路科学院、合作平台、智库支持、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智库联盟、人文交流、科学技术交流、人文合作、信息高地、技术和人才优势、人才高地、科技重镇、数字信息丝绸之路核心区、产学研结合、硬科技之都、科技合作、科技对外影响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海外研发中心。
(6)传媒类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媒体合作与发展、媒体融合传播新平台、媒体共识、合作网络、多元合作平台、广播电视协作体、新闻传播平台、传媒新丝路、国际制作、栏目合作、丝路频道、国际视野、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金丝带”国际短视频、国际合拍项目、时段频道合作、节目联播、融合发展、影视文化合作、丝路国际卫视联盟、产媒融合、媒体合作。
(7)教育类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教育合作通道、教育交流项目、国际化教育发展、教育国际化、教育对外开放、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教育对外交流、高等教育基地、科教资源优势、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校企联合、校际交流。
(8)农业类报道中的高频词及词组:粮食物流枢纽、国际粮食交易分散中心、国际粮食物流商贸中心、国际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电商、粮食贸易、进境粮食口岸、粮油贸易新方式、粮油分拨基地、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优势。
报道中反复出现的词及词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和目的,而不同媒体对同一类主题的新闻报道中均出现的高频词及词组能够反映出相关媒体的共同关注点。以上不同媒体同类主题报道中共同出现的词汇体现了陕西几大媒体对西安和中亚国家交流合作过程中核心活动的关注,反映出媒体的倾向以及想要积极塑造的西安形象,从以上高频词及词组中可以管窥到媒体塑造的西安在不同领域的形象。
陕西几大主流媒体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对西安与中亚五国各方面交流、互动、合作的报道,构建出了一个多面的西安形象综合体。
相关报道构建了西安围绕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商贸中心的经济形象,具体呈现的是西安市在政府外贸政策支持下大力支持企业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海外仓”和重点经贸园区,积极组织企业开拓中亚市场,展开重大投资项目,发展跨境电商,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条,打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新通道,实现全球化、高效能的国际贸易服务新通道,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积极形象。此外,加强经贸平台的扩展,着力打造杨凌农高会、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展会,举办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丝绸之路商务合作圆桌会议等,吸引丝路沿线国家、地区与西安的经贸合作。西安制定了多项国际招商优惠政策,大量面向中亚地区项目。报道最多的是陕西自贸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爱菊集团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合作。例如,报道所塑造的西安经过不懈努力,建造国际港务区,不断制定并出台电子商务产业规划政策,提供资金、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通过创新,发展并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条,打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新通道,实现全球化、高效能的国际贸易服务新通道,助力优势产能对外转移的实现,扩大西安企业在国外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融资租赁业聚集区,率先进行融资租赁业政策、功能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几大媒体政治类相关报道所塑造的西安政治形象均与陕西省的政治形象息息相关。媒体塑造下的陕西省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中亚五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按照习近平主席“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要求,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积极、友好地发展与中亚五国的政治关系,致力于将陕西建设成为内陆改革开放的战略新高地。相关报道正面评价西安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广泛展开与中亚国家在各方面的合作,以期促进双方的互惠互利与共赢发展,使西安与中亚五国的友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几大网络媒体通过对西安在音乐、博物馆、考古、电影、戏曲、绘画、旅游、美食、节日等方面的报道,塑造了西安综合的文化艺术旅游形象。
相关报道所呈现的西安有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许多中华文化的标签、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承,西安不断在文化领域进行创新探索,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与中亚各国的文化合作。例如,报道西安加快建设“音乐之城”的步伐,通过打造城市音乐街区、举办音乐会等户外公演活动,塑造“始祖之城、起源之地、创意之都”的城市艺术形象。又如,多次报道并正面评价西安联合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物交流、考古发掘等工作,在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成效显著。再如,通过报道西安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影视节,塑造出西安打造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工作的抓手和推动对外文化工作重要平台,促进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文化形象。
在旅游方面,相关报道大量反映关于西安依托陕西省的文化、旅游优势,着力建设国际旅游枢纽,打造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不断创造更优质的旅游产品、更便利的出行条件、更舒适的旅途服务,举办更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及品牌性的旅游文化盛会,加大与中亚各国的文化旅游合作,建立务实高效的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加速成为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报道呈现了西安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交通物流大通道体系逐步形成,联通四方、买卖全球的形象,西安打造航空枢纽,助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西安港”实现了陆海空联运新常态,西安国际港务区着力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内陆中转枢纽港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交通物流方面的报道数量最多的是关于西安的“中亚”“中欧”班列,呈现出西安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形成中亚、中欧“双线物流通道”,不断增加中亚(欧)班列数量,优化运输方案,减少列车运行等待时间,提高服务质量,运输的货物种类日益丰富,“长安号”班列的运力提升带动着西安对中亚地区贸易的快速增长,使西安成为连接中亚、辐射欧洲腹地的黄金物流大通道,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注入生机与活力。除此之外,一部分报道关注西安建造并投入使用西安铁路枢纽新筑物流基地,积极评价西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集散中心,助力西安成为内陆开放的高地、联通丝路沿线各国的开放窗口的物流形象。
同时,相关报道构建出西安打造“一带一路”粮食物流枢纽、国际粮食交易分散中心、丝路国际粮食物流商贸中心,加快运营西安港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提升与中亚国家农业交流往来水平的农业形象。在教育方面,相关报道主要呈现西安全方位推进高校与中亚各国高校合作建立各个研究中心、孔子学院,扩大并实施教育对外交流项目,打开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通道的教育形象。除此之外,报道在不同层面构建出西安的人文科技形象、体育形象、传媒形象等。
总之,陕西几大网络媒体所构建的是西安全面建设金融商贸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人文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等的综合多面形象体。
有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及各个城市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新的媒介渠道深刻影响到丝路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知。通过对陕西几大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新闻报道的数量、来源、主题、内容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笔者发现,塑造和传播西安在中亚国家的形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国家“一带一路”官方网站——中国一带一路网在2017年年底已经正式开通了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4个语言版本,并支持中、英、俄、法、西、阿6种语言用户访问,实现了网站信息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受众,这一举措对于西安主流媒体在中亚国家塑造西安形象具有借鉴意义。中亚国家官方语言为俄语,笔者对陕西几大主流媒体官方网站的观察发现,这些网站均无俄语版,这一点限制了中亚国家受众对相关网站信息的浏览和理解。除此之外,各种新媒体形式因其便捷、传播速度快、易操作、易获取、覆盖人群广的特点正在迅速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研究发现,陕西省和西安市几大主流媒体并未充分应用新媒体。因此,在宏观层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媒体对西安形象的传播:首先,提高西安主流媒体的国际化程度,积极推进与中亚各国当地媒体的跨国对话、交流与合作,分析传播对象国的利益诉求,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打破目前单向传输的壁垒,积极融入中亚地区的传播体系,推进媒体在中亚国家的本土化发展。其次,尝试传媒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传播效力。西安主流媒体针对自身特点展开报道,开通俄语版,发行俄语版报纸并尝试在中亚国家公开发行;网络层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结合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等,推出俄语版手机客户端,滚动式推送与西安相关的新闻,向中亚国家民众进行宣传;主流媒体网站推出俄语版网页;广播电台开发新形式,开通俄语频道,试点在中亚国家播出俄语版节目,展现西安各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各种传播策略综合联动实施,为中亚国家民众全方位了解西安提供多元化便捷平台、渠道和选择。
陕西几大主流网络媒体对西安与中亚各国之间在多方面合作交流活动的报道数量仅仅占了各自媒体所有报道很小的一部分;时间分布特征说明相关媒体对西安与中亚国家相关新闻的关注度仅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两三年之后才开始加强;报道来源中,来自媒体自身之外的其他媒体的报道所占比例并不少,个别媒体中来自其他媒体的报道甚至占了大部分;报道主题方面,经贸金融主题均占了各个媒体相关报道的很大比例,与其他主题的报道呈现分布不均衡的特征。除上述不足之外,相关媒体报道在新闻更新速度、内容选择、倾向性、体裁分布、话语风格等方面均有可以改进之处。例如,在新闻更新方面,应随时关注西安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的相关新闻,第一时间发出报道;在报道数量的增加上加大精力和时间投入;在报道主题分布方面,平衡不同主题的报道比例,为中亚地区人民对西安的全面了解提供更为均衡的选择。
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考虑中亚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通过报道主题、内容、体裁、修辞的选择构建更易于中亚国家人民接受的报道话语框架,体现媒体立场与倾向;更多使用开放、生动、口语化的话语风格,运用贴近中亚人民大众的、更为亲民的话语表达,减少程式化、机械化的表达;选择共享式的词汇,借助互文性在报道话语中建立共同体的理念,拉近与中亚国家人民的距离;同时注重多模态话语传播方式,以增加报道的号召力与创造力。
本文通过分析陕西主流媒体中与西安和中亚国家相关的报道,得出结论:报道在时间与数量分布上呈逐年增加特征;在报道来源方面,以媒体自身和省内媒体为主;报道主题以经贸金融类为主,其他类主题报道比例不均衡;报道中的高频词汇基本呈现了媒体在中亚国家塑造的西安形象。陕西媒体构建西安在中亚国家形象时应当提高其国际化程度,利用好新媒体,与中亚国家媒体合作,融入当地话语体系,提高报道的话语质量,以期提高在中亚国家塑造西安形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