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造力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2019-12-26 12:15:24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创造力学校教育

曾 琴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在这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集中在创造力上。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一词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创造力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

1 创造力与创造力教育

1.1 创造力

创造就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也就是人们不断进行的一种除旧布新的活动。这种除旧布新的活动既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从人类历史来看,物质方面的除旧布新是以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为前提的,所以,创造从本质上来说是从属于精神范畴的活动,人类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精神进化的历史。创造力是人们产生新的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能力的表现,也被称为创造性,它是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的综合优化构成。

1.2 创造力教育

创造力教育是指与提倡创造力有关的制度、政策、环境和学校中与创造力相关的一系列教育措施。在学校教育中,创造力被当作一个隐形的课程目标,通过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早期的创造力教育主要针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人,集中在艺术、科技等领域,属于精英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创造力是人人都应该都有的一种良好品质,更是整个社会急需的人文精神。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时发表演讲—《论创造力》,从此创造力的科学研究来开了序幕,世界各国无不将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国家科技、文化、经济的首要地位。2005年我国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又称为“教育之问”),钱学森说道:现在中国之所以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大学没有培养出科学技术发明的创造性人才,没有自己创新的东西,这将是影响国家社会全方位发展的巨大问题。

2 我国创造力现状

2.1 创造力培养环境不足

人发展的作用力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个体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周围环境中的一切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觉,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是促进人们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方式,对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和选择性,能够有效组织和有效利用环境中各种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因素,调节和控制不利因素。虽然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我国已经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但是目前我国创造力教育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创造力培养的环境还不够成熟。我们的教育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对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尤其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环境。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从小就备受高考的压力,假期全都是语数外等科目的补习班,缺乏课外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更是传授式的讲学,追求标准式答案,不能否认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最高效地教会学生知识,但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创造性地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也就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也就会导致在今后高等教育中缺乏科研创新能力。而在国外就有很大的不同,在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他将自己儿子在国内外接受的教育对比,发现中国的美术课是给孩子一个样板让其照着画,而评价的标准就是看他们画的“像”与“不像”,孩子也画得很好。而当孩子来到美国后逐渐不喜欢画画了,因为美国的美术课只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五花八门,评价的标准是“好”与“不好”,是看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文化差异十分明显。

2.2 原创性成果少

创造力最高的体现就是原创性成果,现在生活中可以说大多数产品都是西方国家发明的,很多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虽然是中国制造,但是核心技术却是发达国家的。中国有数十万的从事科研的科学家,但每年的诺贝尔奖都与中国无缘,直至近几年才获得一个文学奖和医学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在2014年国家创新指数排行榜上排名29名,中国的研发人员占比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创造力相比世界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学术界也存在着缺乏创新的问题。能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是学科前沿,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具有原创性和挑战性,所以在顶尖杂志发表的论文情况是衡量创造力的一个重要依据。我国也有优秀的学者在science上发表了优秀论文,如中国科技大学谢毅博士、南京大学祝世宁博士都相继发表了一到两篇,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但总体而言,我国博士研究生在顶尖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还是少之又少的。除此之外,我国硕博研究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缺乏批判的眼光,学术论文也都倾向于将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简单复制到自己的论文当中,再稍加修饰就大功告成,这样的论文缺乏对课题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3 创新成果质量不高

多年以来,我国在不断引入并学习别国的在不断的引入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努力地尝试在别人的成果基础上进行消化再创造,目前创新的数量大大提高,然而创新的质量却还存在不足。以我国企业的专利为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1年自中国的发明专利超过了日本,2011年以后又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发明专利申请国,在过去〈100〉年只有德、日、美占据这个位置。但是在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我国的企业少有上榜,甚至出现连续几年无缘榜单。评选者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专利数量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但评价创新不能局限于专利申请量,更要基于专利的质量,如全球性和影响力等等。高等院校学术创新的质量也不高,知识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学术发表的数量上,同时也表现在质量上,正在表现一篇论文的价值是论文的被引用量,而与世界顶尖大学对比排名,中国重点大学论文在被引用量的得分偏低,这客观地说明我国学术研究与世界前沿的差距,国内研究创新的不足。

3 我国创造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无论是从学校学术的创造力还是我国整体科学技术的创新力来看,我国的创造力整体相比还存在差距,究其根源还是作为创造力培养根源的教育系统的问题。

3.1 禁锢学生思想行为学校教育

尽管我国已经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但实际上教育观念与管理实施的背离现象仍然存在,我国的教育缺乏一种宽松的教育管理环境。学校主要是通过“教”与“训”来管理学生的,“教”是通过学校课堂的课程内容进行文化灌输,包括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知识技能,“训”是通过学校管理体系实施各种训练,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社会要求的外在教育,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内化,这种内在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伴随一生的。学校管理制度的过度强制会对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和思想的禁锢,培养创造力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是主体拥有较大自由度,缺乏宽松的学校环境是制约个体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制约是不仅从外在的角度以社会控制的形式抑制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从内在的角度以思维习惯的形式抑制个体创新思维的生成。

3.2 基础与创新的断裂

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既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也没有忽视创新的培养,但为何创造力的发展不尽人意,大多数的教育者认为多教一些具体知识就是为学生打基础做了贡献,对于基础和创新的关系,多数教师认为都应该进行权威教学,只有先进行严格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发挥出独有的创造力。经常会有家长或老师对我们说:你只有好好学习考出高分数才能考上好大学,然后学习更多的知识成为有用的人啊。知识是有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知识也是多样的,知识也需要经过整合转换来促进思维,知识的重要性在于运用,而创造力是需要具备创造动机、高创欲望,对新事物的主动挑战,并不是有基础就能有创造力。中国的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相反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基础与创造力紧密地联系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学好基础就能成为社会的精英,精英更多的是需要创造力。

3.3 教育体制的行政化

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体制上,我国高校的科研体制是行政主导的,而国外一些国家是学术主导的。行政主导的科研体制下科研经费大都集中在少数权势人的手中,缺少明确的竞争机制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腐败常常发生,导致一些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应得不到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而扼杀在摇篮里,后果是不利于创新思想文化的形成,科研氛围差。超前的学术创新需要的是自由、革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学校陷于行政体制的管理制度中,拥有高级职位的教授往往更趋于行政的管理,冠名首席专家却鲜有真正的东西是自己动手写的,普通教授没有话语权,发达国家的大学往往是掌握教学的教授最有决定权,无论是招生还是科研交流、项目签字,一切都以学术活动为重心,而行政部门只是学校的后勤部门。我国高校的行政化使学术失去了自由和独立性。

猜你喜欢
创造力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20:24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