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梦秋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自2014年中央民族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频率的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名词,之后又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马克思尽管没有一般的谈论共同体,或者有意的建构一种共同体,但是他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针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而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个人与社会是融为一体的,人们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和社会关系是他们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他们也只有借助于这些条件才能进一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虽然马克思没有给共同体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其对于自由人联合体的阐述对于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各族人民利益和诉求一致性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壮大离不开共同体内各个民族成员的努力,同时也只有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各成员才会更有底气和安全感,更加容易获得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完善自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使各成员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与每个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于每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励他们更自觉的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促进了系统的变化与发展。一个系统的存在与稳定恰恰在于这些存在差异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系统的优化依赖于各个子系统的优化,只有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维持系统的良性运行。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所构成的整体,中华民族与各个民族的关系就如同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稳定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协同,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依赖于各个民族基于自身频率的发展。各民族之间只有承认差异并且尊重彼此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才能求得更多的共识,使得各民族认同的范围和深度上有更多的重叠之处,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与优化。
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认真的思考,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经典的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或者同等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方式分阶段、分地区逐步实现地有差别性的普遍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秉持共同富裕的理念,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各个家庭成员一律平等,都依法平等的享有社会资源并且利用社会资源来发展自身,同时各个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又应相互协作、互相帮助。那些发展较快、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边疆贫穷地区加快发展,激发其发展的活力,以不断缩小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只有深入实践的理论才能得到检验并发挥效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回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是面向现实并服务于现实的。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会见干部群众代表时提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其核心在于“全面”。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而贫困人口的存在已成为制约全面小康建成进度和程度的主要因素,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鼓励竞争,但在竞争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强者愈强、赢者通吃的现象。由于历史造成的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决定了它们在竞争时起点是不同的,对于起点较低的民族来讲,他们在竞争中的力量比较弱小,这决定了他们能够争取到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起点时所存在的差距会因竞争过程中所占有的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的多寡而进一步拉大,也就出现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对于健康民族心理的培养和民族团结的加强极为不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要让人们能够审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原因,从心理和情感的角度去认同各民族存在的合理性,尊重各民族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不歧视、不压迫那些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对它们多些理解和关切去弥补这种不平等。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出发,在深刻把握全面小康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部分地区的快速发展、少数人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只有共同富裕起来的全面小康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小康社会。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对于我国来讲,无论是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实发展的需要而言,稳定都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总体而言,和谐统一是总的发展态势,但是“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也是目前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东突恐怖势力长期以来的大肆进行的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稳定和统一的罪恶活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境外敌对势力,为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极力地在境内培植代理人,并支持他们的分裂活动,甚至故意挑起民族冲突来破坏我国的团结和稳定,为我国的发展制造羁绊。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抵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三股势力”的威胁所构筑的一道意识防线,能够帮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别不良势力的图谋并自觉抵制其任何分裂行为,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成员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感知和认识而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这种认同具体包括中华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四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中华民族认同对外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一致对外;对内强调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从现实态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认同,它体现在各民族对于民族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认可和遵从。从历时态的角度来看,它体现在对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的共同记忆和认同。正如朱碧波所言:“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有着共同记忆和现实体验的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只有首先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且视自己为其中一员,才能获得更多的交集。
民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教问题所引发的,所以宗教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宗教认同不是仅承认某一种宗教的存在,而是各个教派之间、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同一民族的成员之间能彼此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和谐相处。当代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五大宗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五大宗教多次联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宗教慈善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宗教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与尊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极为关键的。
价值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认同决定相应的行为方式,没有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也就无从谈起。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与表达,凝结着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情感认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积极主动的认同方式,它常常和价值认同合二为一。价值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本内容,情感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关键,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真正的价值认同。人们的情感需要是多样且多变的。人们希望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参与感和价值感,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刚好回应了这种情感需要,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基于情感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具有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合理论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它必将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