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影
说到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就不得不提镬耳墙[1]。镬耳墙分布广泛,如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以及广州黄埔古港和小洲村的建筑中都有镬耳墙。镬耳墙对于探讨分析岭南古代建筑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现代岭南建筑设计而言,其也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镬耳墙一般只在岭南可以看到。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今南方称锅子叫镬。有三个足架空,下面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横杠,音jiong)抬举,所以,镬耳墙亦称“锅耳墙”。
镬耳墙的外观造型十分像官帽两边的两只耳朵,古时候的人们就根据外观特点赋予它“独占鳌头”的蕴意,在当时谁家有镬耳墙谁家就有做官的,因此也就唯有达官贵族或荣华富贵的人家才可以建造。多年过去了,岭南保留镬耳墙的巷子里不知有过多少大户人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镬耳墙,也不知换过多少个屋主。现在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我们所看到的镬耳墙越大越高,选材加工越精致细腻,图案雕刻越巧夺天工、越无与伦比,那么越是大户人家,越有财势。镬耳墙的外形是一个很高大的突起的波浪,很像古代的官帽,也从另一方面印证只有在过去有功名的人家才能建造,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镬耳墙的历史价值非常高,因为它是岭南历史文化的沉淀。
说到镬耳墙的特征,笔者主要从镬耳墙的造型、材质和色彩三个方面来说明。
1.镬耳墙的外观造型
岭南人民对居住的要求极其严苛,他们要求居住的建筑要有很多功能,如通风阴凉、防潮防晒,他们还会要求所居住的建筑融汇西方建筑的造型和东方文化的神韵,呈现东西交融的精髓。此外,广府民居一定会有典型的“镬耳”特点,屋子两边是突出的镬耳形状的山墙。镬耳墙又名封火山墙,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墙头都高出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2]。镬耳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3 -4]。正面看去,两边墙体耸立,呈现镬耳形,侧面望去,就似凹凸有致里的“凸”字,很好地表现出广府民居古建筑的特征。
2.镬耳墙的材质
镬耳墙是岭南特有的建筑元素,大多数镬耳墙都是用青砖、石柱、石板这三种材质砌成。镬耳墙所用材料讲究,而且做工精巧细致。一般的大户人家在镬耳墙选材上极其考究,地位越高的人家材料选择要求也就越高,大富大贵人家往往选择打磨的水墨青砖。因为材料昂贵,一般人家对于镬耳墙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在岭南,还有一种以蠔壳砌的镬耳墙,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在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就有这样的建筑[5]。
3.镬耳墙的色彩
镬耳墙一般高且大,初建时人们感觉单调呆板,想要修饰,于是砖雕、彩花在墙头出现,这些砖雕、彩花的主体一般是花鸟鱼虫和人物传说,这让原本低调的镬耳墙增加了一缕朝气蓬勃的气息。古人往往用黑底白花的卷草来修饰镬耳山墙的下斜处,通俗的称呼为“画草尾”“扫乌烟”“屋尾花”。灵巧生动流水的意象与岭南百姓开门见山、观山望水、白鱼登舟的水网环境息息相关,草尾在黑色墙底的衬托下如鱼得水,随心所欲,在沉寂氛围中添了一股朝气蓬勃的气息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渴望通过书香笔墨改变命运的人生目标,寄托着血脉深处跃动着的对于安裕无虞的生活追求和长久永恒生命的期望。
引人注意的是,黑色是镬耳屋山墙的颜色。黑色往往代表了沉重压抑的氛围和伤感痛心的事件,但是在中国的建筑学说里面,水在五行里就是黑色,水是火的克星,侧面印证了镬耳墙用来防火这一功能。
镬耳墙在岭南古老建筑两侧高挺耸立。在民间,镬耳墙有各种形状,常见的是镬铲的形状,甚至还有乡村烧火用的灶头造型。最初,修筑镬耳墙是为了控制火势,因为在古老的村庄里,成堆的建筑到处可见,一户挨一户,一旦发生大火,往往殃及邻居的房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大多数镬耳墙是双层砖结构,空气层内藏,既可在火灾时有效控制火势,不殃及房屋相邻隔壁住户,又可在炎热的日子里驱散热气。
另外,镬耳墙还有其他的功能:可暂时性地遮风挡雨,也可阻挡光照,以及稍微冲散天气炎热带来的烦躁。镬耳墙高耸伫立,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宛如成双的蒲扇轻抚清风,顺其自然地牵引过悠长又狭窄的巷尾街角,清风自然而然穿透门窗的缝隙而后充盈整个房屋,居住者在这种精明的设计形式下能够享受到自然清新的凉意。不明真相的人看到岭南镬耳墙上那高耸狭窄的小窗户,总会感觉十分不解,为古人深深担忧,如果我们可以充分明白清风在古建筑群里的动态路线,以及身处其中感受到清凉程度就能够冰释疑惑。此外,窗户那么窄又高开,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古人认为宽敞低开的窗户会导致“漏财”;二是因为窗户的位置低矮容易引来盗贼光顾;三是因为高开的窗户可以在冬日里阻止凛冽的风的灌入,有御寒的作用,夏日里自然的风从门窗上流过,人身处室内,清凉舒爽。
清代咸丰年间,百姓安居乐业,多数人年少时在外拼搏,晚年都想落叶归根,回到故里安享余生,他们大兴土木,我们如今能够看到的镬耳墙正是这时建造的。岭南最早的镬耳墙是在广州的小洲村里,它已在当地与日月互望了五六百年,坐东北,向西南。镬耳墙是砖、瓦、石、木相互结合的结构,整体结构复杂,但布局合理,造型雄伟、壮观、高雅、堂皇,集多种艺术于一体。
山墙为什么是镬耳状?有这样一个目前无法求证的传闻。相传,明朝时期,太师梁储告老还乡,皇帝十分不舍,问他有何心愿,梁储说希望以物思人,整天看到一样东西就可以回想圣上。皇帝疑惑:我要实现你的要求,应该怎么做?梁储答:我希望圣上允许我依照皇宫建筑的式样在家乡盖一房子,这样我一看到建筑就会想到皇宫、想到圣上。这个要求一听就很冒犯皇室的皇权,但是因为老太师在皇宫付出了他的一生,忠心耿耿,于是皇上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梁储回乡建造了镬耳墙,把岭南传统建筑风格和皇宫建筑特征相结合。当然,这是目前无法考究的故事,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作为研究镬耳墙的参考。在当时社会,能够享受得到这种高品质住房待遇的只能够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大户人家,所谓“千两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这种外形伟岸的建筑慢慢在平民家流行开来,越来越多平凡人家开始修建这种建筑,用来提醒晚辈发愤图强、光宗耀祖。镬耳墙在此之后也就有了平民百姓想通过读书鲤鱼跃龙门、关耀门楣的内涵。
一定要格外强调的是,排除传说和推测,从来没有人对于镬耳墙形状构成作更进一步的文化探讨和深入研究,因此上述对于它的认识也多是来源于道听途说。
“镬耳墙”这个称呼折射出本地人最质朴实在的愿景,那就是外在的荣华富贵的表象转化为内在的一种日益向上的生活追求,“镬耳墙”像是一道文化门槛,代表了岭南人对于文化的敬重和推崇。
在古代充满等级制度的观念里,因为镬耳墙那从顶部圆润滑下的弧度,就像是官帽两边翘起的造型,于是被古时候向往仕途的人们解读出了“独占鳌头”的寓意。除了上述这种说法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镬耳墙可以保佑子孙走上仕途之路,保证丰衣足食之外还可以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古时候的人们对于镬耳墙给予了无限美好的期望,它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镬耳墙,形似镬耳。在古代,这种豪宅有且只能是有权势的大户人家才可以居住,因而有“手抓镬头耳,有得蒸来有得炒,衣食丰足无牵挂”一说。镬耳墙不仅象征着足衣足食,而且蕴含着人们的远大抱负,但终究,它所寄托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镬耳墙是岭南建筑里面特有的元素,它的出现代表了岭南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代表了古时候的人们对于功名利禄的向往和追求,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如何在现在理解、把握镬耳墙的精髓,保留、保护这一文化形式,依然是一个严肃深刻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