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2019-12-26 10:20石佩玉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沧州大运河运河

石佩玉

一、文化产业与沧州大运河文化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特色

2019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而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依托人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和创新文化发展领域,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新业态,能创造就业机会和物质财富。人们通过文化产业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产业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第一,产品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产品成功开发在于产品或服务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提升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价值。

第二,文化产品的可附加价值高。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之一是实现经济利益,在被消费者认可的情况下,文化产品可再扩大传播范围,拓展出衍生品市场,产品的市场价值会发生裂变式增长,从而形成品牌效应。

第三,人力资源聚集。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创作需要人团结协作,即各领域各层次人才资源的聚集。因此,人才密集和知识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双重特性。

第四,可形成高度融合的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开发需要多行业参与,因此,高度融合的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是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沧州大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在隋代开凿时具有明显的军事功能,到了明清时代,运河的交通运输和文化传播功能日益显著,推动了河北沧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得沧州形成了融合京津北方文化、吴越江南文化、内陆与海洋文化的地域文化。

沧州大运河文化始于隋唐时期,明清达到鼎盛,带有运河地缘性的文化资源。在明代,有民谣“南京到北京,走到交河吃煎饼”。沧州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回民,他们带来了回族饮食风俗,也有了沧州的特色小吃羊肠汤。回族移民修建了清真寺,该寺规模可观,构造处理有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遗产。在清代,沧州大运河的发展为西方宗教文化的传入提供了条件,运河的繁荣促使延安经济发展,也吸引了文人吟诗作[1]。

虽有运河,但明代的沧州却是荒凉的发配之地,十年九淹。面对洪水,沧州人民练就一身武艺,既可当保镖谋生又可防身自卫,这也促使了镖行的发展。明清时期,沧州出过1 937名武进士、武举人,源起或流传沧州的武术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使沧州成为武术发源地之一。

自十九大以来,沧州重视文化产业建设,期待荷开遍地香,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7年4月,沧州市启动了沧州文脉梳理工程,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集中概括了沧州“六大特色文化脉系”,即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和杂技文化[2],“运河文化”是沧州约定俗成的文化表述,有一定的共识和群众基础。

二、发展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的态势分析

(一)优势

1.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沧州位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交汇点,1988年就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明显的区位优势为沧州的经济和文化注入活力。沧州是北方重要的陆海交通枢纽,京沪高铁、石衡沧黄城际铁路、邯黄铁路复线构建了沧州与京津冀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系统,政府积极推进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及干线公路支撑通道的建设。这些都又利于改善沧州地区的交通条件,拉动沧州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为发展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奠定基础。

2.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运河孕育的独特人文环境

沧州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在社会人文资源以古建筑、古遗址为主。大运河沧州段全域共有物质文化遗产167处,遗迹涉及军事、码头、水利、沿岸墓群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沧州文庙、乾隆御碑苑、捷地分洪设施、马厂炮台、连镇谢家坝及东光码头等。与此同时,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吴桥杂技大世界为核心的吴桥杂技产业聚集区被评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外,武术、船工号子、木板大鼓、沧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运河文化影响下逐渐累积形成的。沧州具有独特的运河人文环境,诞生了扁鹊、刘德、毛苌、纪晓岚、张之洞等名人志士,留下了很多物质遗迹和精神文化。2007年,沧州启动了“沧州好人”典型评选活动,“好人之城”成为沧州的靓丽名片,使沧州区域文化更有凝聚力和亲和力,这些都是发展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的载体。

3.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之城”建设,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文化产业带和环京津文化产业带,打造1 500亿元文化产业高地。沧州坚持“优化环境、做大平台、强化服务”,确保文化项目能招得来、留得住,并有针对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如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园区吸引大量文化产业项目落地沧州并集聚发展。《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14项优惠政策,涉及用地、审批、税费等关键方面。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大事善做,要求聘请高水平专家进行专业研讨,集思广益,发展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称为沧州的城市标志、城市之魂。2018年,河北沧州东光县成立了大运河文化产业研究院,开展促进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研究。政府的重视、支持与投入,为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条件和智力支持。

4.科学的规划体系

沧州高点定位,科学规划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带建设,提出全域规划和中心城区“1+2+N”规划体系。其中,“1”和“2”均是指城市区相关规划,“N”指各个专项规划,综合考虑运河沿线村镇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建设特色文化名镇。这一规划体系为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劣势

1.沧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文化产业一方面是文化,另一个方面是产业,包含着所有的产业元素。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密不可分,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沧州属于环京津城市圈、沿海城镇带的中等城市,近年来GDP总量和GDP增速均表现出良好势头,但区域经济仍有提升发展的空间。

2.文旅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足

目前,沧州文旅体制改革力度不大,理念、智能、产业、市场、服务、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等方面文旅融合度不够,旅游和文化层面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仍需改进,有待于在构建文化市场体系、高效互通文化产品、制定文化产品进出口政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3.“1+5”融合度不高

文化产业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的发展中,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的“1+5”融合度不高,未形成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链。

(三)机遇

1.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

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的成功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持,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今,虽已进入后申遗时代,但却是新的起点。履行好国际公约,更新大运河保护的思路和方法,是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后申遗时代使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保护及发展理念、维护好大运河的尊严、保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也要将大运河还给人民。

2.沧州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工程的实施

沧州对大运河进行生态修复,“千年文脉”有了崭新面貌。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整理大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串联起来,实施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工程。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由带向面扩展,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以运河聚集商气和人气,打造富有特色的“沧州运河”品牌。

3.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至今已五年有余,沧州紧紧抓住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沧州与京津合作项目多、投资大,被中央协同办评估专家组誉为“沧州现象”,这些都为沧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每年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暨项目推介会上均有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备受重视。

(四)威胁

1.运河文化的产业市场竞争激烈

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与各地区运河文化产业争夺市场份额。江苏省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发轫于运河旅游,形成了“无锡模式”“扬州模式”“淮安模式”。山东省注重当地特色文化挖掘,台儿庄古城最大限度保留运河古城城市和文化繁盛的原貌,是“遗产保护示范之城”,上榜“2017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产业特色项目”。产业市场竞争使得沧州这个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倍感压力,面临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发展的挑战。

2.历史遗迹损毁,公众保护意识淡薄

历经千百年的岁月,许多历史遗迹遭到损毁,虽然进行了保护性维护,但仍无法完全弥补。运河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虽然当今大力宣传保护大运河,但仍有部分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不能积极参与其中,这些都威胁着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保护、挖掘、展示运河文化三者相结合,遵循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共同开发的原则,制订详细规划,采取积极措施,促使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飞跃。

(一)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第一,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新兴业态及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第二,支持企业入库升规,加大对经济指标逐年上涨的大运河文化企业的奖励力度。第三,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河北省组织的“十大文化产业项目”“知名文化企业30强”评选活动,在评选中找不足,促进自身发展。第四,鼓励和支持大运河文化企业从事对外文化贸易业务,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为加快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保障和支持。

(二)深入挖掘沧州大运河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第一,深入挖掘沧州大运河这个流淌着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并与沧州特有的诗经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和杂技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沧州地方风俗的特色文化。第二,加大对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增加博物馆内大运河相关的文物展品。第三,在加快运河景观改造的同时,围绕沧州“三水六乡”资源,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从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方面拓展旅游业态,形成精品旅游项目,打造沧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既要开发市区运河景点,又要在运河沿线发展更多和当地风俗文化相符的文化旅游项目,保障景区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第四,以每年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借助沧州特色的节事赛事,加大对沧州旅游的宣传,借助外力,与京杭大运河沿线旅游联盟城市交流合作,使基于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的旅游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给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完善机构管理机制,做好服务保障

2018年12月20日,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成立,为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饮食住宿、购物旅游、文艺表演等众多行业,必然涉及多个机构,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构管理机制,做到内部分工明确,并与沧州环保、文物保护部门协作,对沧州运河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积极修复运河文化遗迹,确保大运河申遗后的监测监管,改善沧州大运河沿岸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四)提高融合度,实现协作联动互补

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在策动市场力量。首先,通过撬动市场力量,构建文化与科技信息等高度融合的文化产业链。既要保护传统文化产业,又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积极促进二者互相融入。其次,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资源跨区域整合,在保护上要体现联动,在传承上要体现联手,在利用上要体现联合,突破运河沿线的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区域间的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互补[3]。最后,推动文化企业的文化贸易,扩大沧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推动沧州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

(五)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文化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服务人,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首先,在发展沧州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政府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同时积极培养人才。其次,大运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沧州百姓,沧州百姓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情感,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积极组织广大民众参与重温大运河文化,带动社会正能量[4]。最后,政府应通过政策性引导,加强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对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促进,让人民惠享“发展红利”,还运河于人民。

猜你喜欢
沧州大运河运河
2022 第六届沧州国际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展览会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千年渡口,沧海之州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沧州专场二)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Feminism in A Story of an 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