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叙事特色分析

2019-12-26 08:29费然
武汉广播影视 2019年3期
关键词:南方周末仪式

费然

一、传播的仪式观综述

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在其著作《Ritual communication》中表示,仪式传播包括“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前者指具有传播特性的仪式活动,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正式仪式如宗教仪式、婚礼等和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仪式,后者指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化,譬如有显著性的“媒介事件 ”。[1]

在传播学者凯瑞看来,传播的本质不是表面上的信息传递,而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得以维系的一切仪式性活动。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扩散,更是社会结为一体的纽带。可见,凯瑞和罗森布尔两位学者都是从社会学发展角度探析仪式观的。

主流媒体的记者拿出了尊敬甚至敬畏的态度写作新年献词,而读者聚集在同一篇文本前阅读新年献词的精髓与灵魂,进行集体的缅怀与展望。这一传播过程也是在崇敬和礼仪的氛围中完成的。

这便是《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传播中的仪式观,其间流动的文化蕴含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报人的新闻理想、媒体的人文关怀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心理满足。《南方周末》自1997年发表第一篇新年献词以来,至今已有22年,他的新年献词更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发展历程、新闻业态、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无论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亦或是“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些关注弱势群体到关注社会个体、民族、国家等语言符号体系都给读者以慰藉和力量。

本文将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分析《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文化意义流动特点。

二、文化与意义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的表达

1、仪式感与仪式行为

报纸的新年献词一般刊登在新年的第一期上,作为一年中第一个重要的新闻策划,也是受众极其关注的一个媒介事件。在网媒快速发展的时代,纸媒都会把发布新年献词的时间提前,《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就是在每年年末的12月27日或者12月28日发布在《南方周末》的官方微信号、社论微信号以及报纸上面。并非在时间节点发布,提前发布有个预热效应,大量网民转发在自己朋友圈,成为流量文。如新京报都会在新年凌晨发布,南周新年献词抢占先机,讨论热度更甚于其他媒体。

新年献词如同年终总结一样会总结今年一年发生的显著性新闻事件,以期通过勾起人们的记忆,唤起人们对该事件能指符号的价值认同。即集合了当年社会民间百态,也聚焦了国际风云争端与局势。国内的健康、文化、政经悉数有总结。2018年11月27日《南方周末》发表新年献词,在该文中,作者回顾国际局势风云突变,“英国在试水‘硬脱欧’,美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挥起了大棒;行走在灰黑地带的P2P大面积爆雷,伪劣疫苗引爆众怒自取其咎”。

作者还写道:“西安卖菜的雷先生,起诉交警部门未履行法定告知程序而胜诉,昭示了权力不可任性;‘昆山反杀案’的于海明,夺刀自卫,也为你我匡正了正当防卫的空间”。这些新闻事件的符号再次提及让读者沉浸在对社会公正、国际局势的纷繁复杂的想象中,加强了读者对同一事物的想象与缅怀。

2、媒体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拉扎斯菲尔德曾言:媒体的四功能说里面有很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媒体的传承功能也就是社会化功能。媒体在百余年的创建中形成了自己一套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媒体人则怀抱新闻理想,媒体行业对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在实际的新闻业务操作中,媒体工作者怀着希望社会更好,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望,在新年献词的字里行间记录下媒体、政府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对许多人而言,拇指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游走的距离,也许超过双脚走过的路程。没人去计算它不经意间吞噬的时间与记忆——看着一年前下载的客户端,你是不是时常会记不得它是什么;面对储存卡突然爆满的照片,也会偶尔疑惑究竟它们拍在何时;公众号关注的越来越多,可能够静下心来打开的却越来越少”在这一段中,写作者观察到互联网迅速发展,使人们被信息爆炸捆绑,将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短平快的信息。而传统报人的精致花深度报道却被人们遗忘。这不仅关注传统媒体本身被新媒体的爆炸信息抢占,同时也会将新媒体与读者的越来越高的依存度一一暗示,呈现媒体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与重担。

三、仪式观视角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叙事特点及意义

文本的内容是文字承载的,并且其内容更多的是文字的符号代表意义。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字里行间叙事中流露出写作者的态度。纪念过去,展望未来;既肯定一年中新闻事件推动社会发展,也会对某些事件进行批驳。同时,写作者还会聚焦国际局势,也能很好描绘市井生态。新年献词的文本内容能全面也能局部的讲述新闻事件。

1、过去与未来

新年献词在进行新年展望的时候,会选择重大事件进行论述。实现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目标。写作者只有将文章写作的有厚重感,才能体现媒体个性与力量。

在2019年新年献词《每一个这样的你都是英雄》写道,我们正在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基业再出发,心是笃定的。但回望跌宕起伏的2018年,也有许多的不容易。英国在试水“硬脱欧”,美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挥起了大棒;行走在灰黑地带的P2P大面积爆雷,伪劣疫苗引爆众怒自取其咎;一些著名人物像燃尽的恒星一样独自带走了他们的时代,而公交车上发生的事件则告诉我们,大家同在一辆疾驰的车上,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2、肯定与否定

新年献词即使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明年的展望,也不能只罗列出政府做了哪些实事,而忽略掉那些还未进入议程的民生之事。新年总结不能一味地赞美,歌颂式点赞报道,因为中肯,能看到新闻事件给民众带来的温暖与期望,也要揭露社会的黑暗。

否定是为了进步,否定也是为了最终的肯定。如2018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提到:我们以为只要努力工作、播洒汗水,就可以自然获得更多的收入,站上更高的平台,让孩子得到更优的教育,使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总有一些意外,可能先于明天到达;总有一些事情,超出个人能力之外。交了昂贵学费,幼儿园不一定就能安全放心;住了高档小区,空气不一定就比别处清新;攒了一辈子钱,银行卡收得再紧也不一定躲得过诈骗的厄运。

这一段内容的主题是教育,在讲述我们接受好的教育时,也会付出一些代价,能享受更高级的生活,却也收到空气问题的困扰;有了丰厚的口囊时却无法躲避新型的诈骗。生活是朝着更积极方向走的,同时也免不了个体的困顿、厄运。三个不一定的排比句让这一段带给读者理性思考,同时也贴近民众生活。

3、宏大叙事与个体故事

《南方周末》属于一份综合性周报,以时政新闻与调查性新闻见长,新年献词在选择新闻事件时会有意地挑选多围绕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展开,涉及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代表性。基于包容的广泛性和维护大局的政治意识,《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最大的话语特色便是为了政治正确,兼顾了国内往年显著的新闻事件,这种新闻事件会触及某个敏感话题,《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强调整体意义的优先性,侧重于报道那些具有大局意义的社会事件。如2017年发表的《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中写道:在打败李世石的“阿尔法狗”身上,在颇具安慰能力的“微软小冰”那里,基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一往无前。如果克隆人技术门槛消失,“超人”是否真的“will be back”?在这一部分中就提及人工智能与克隆技术的发展,报纸聚焦在科技进步与发展上。

同时,《南方周末》在话语的表达上更倾向于从微观视角来切入,在向读者展现宏观成就的同时,也致力于呈现社会个体成员的种种现实的生命诉求,主张在对主流政治宣传和权力关系关注的同时,不遮蔽对所谓的“非官方”渠道中和“非政治性”问题上的社会权力运作的分析。树斌妈妈的眼泪,述说着人性本然,善良的人们对正义的坚守从未松懈;罗一笑抱憾离去,孩子对生命的渴念,公众对真相的追求,推动社会不断向前。

4、媒体生态

在千禧年开始,纸媒有了一个大的发展脚步,也是文字记者的黄金时代。直到2012年微博开始,大量的社交媒体、新闻网站以惊人的速度解构了纸媒生态。新闻人的新闻理想、人文关怀曾经闪闪发亮,成为一个时代的崛起,《南方周末》呼喊正义、良知、个体。“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你的心里”,这样的温暖人心的话语占据着话语权。但是在新媒体以更快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传统媒体开始观察、记录,甚至也进行媒介融合,打开了互联网的发展渠道。

在新年献词中,却也流露出传统媒体人的无奈和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迷惑。南方周末新闻人在2014年的新年献词中说道:“但我们始终坚信,原创严肃新闻不会死,它只会创新阵地……我们要让新闻理想的大旗在那里依旧高高飘起,让新闻人参与时代进程的荣誉感在那里依旧充盈。”

但他们始终坚定自己报纸的阵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在2014年的新年献词中写道:“我们一直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脉动,但始终铭记‘正义、爱心、良知、理性’——它照亮了我们的文字,照亮了我们的脸庞,照亮了我们的前路,也照亮了无数的故事。”

四、基于传播仪式观新年献词的发展反思

1、不可落入“鸡汤文”的窠臼

新年献词一直是《南方周末》媒体人新闻价值观的体现,如今层出不穷的网媒为了获得流量,同质化的新年献词见诸报端、网端。如2018年,传统媒体出了极少的轰动一时的调查性报道,反而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却出了大量的调查性报道,揭露了权健,强化健康议题。《南方周末》强调时政和调查报道的新闻纸在近几年的献词中却没有对更多真正关注个体命运的人物有更多的关注,却有陷入了千篇一律的歌颂式、点赞式报道的倾向。

2019年的献词和2018年的献词中同样是描述新闻纸在记录个体生命,有做实验的人也有收割粮食的人,有留守儿童还有程序员,这些个体生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成一条历史长流。但献词不等于总结,语言要中肯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引发集体记忆。

2、固守传统纸媒的新闻理想底色

过去二十年中,《南方周末》经历了几次极为重要的转型。从一张文化生活类报纸转化为综合型的主流政经大报,再到鼎盛时期的江艺平时代,之后逐渐进入了衰落的阶段,在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中也得以印证。而伴随着报社的历史沉浮,《南方周末》自身的角色认知也经历从启蒙者、记录者/监督者和解释者的角色变迁,以此来调适自身的职业追求和社会理想,同样在过去二十年中,早年的职业新闻人也陆续离开,《南方周末》自身的理想底色也逐渐退却。

职业新闻人不断转型,新锐新闻人却极少留在这个需要“熬”的行业。很多广告主将视角聚焦到网络端。广告业务的持续下滑也让新闻开始找不到出路,媒体的青黄不接也开始让照亮中国大地的新闻理想黯淡无光。只有媒体人对这个职业的热爱与坚守,甚至是做严肃新闻的决心才会有破冰之势。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仪式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
十岁成长仪式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仪式感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