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音
(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近年来,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逐步被现代化、开放式、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所代替,直接导致高校的管理方式和学生生活空间更加社会化,从而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逐年上升,校园内外意外事故发生频率也逐渐升高,对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储备人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也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辅导员必须倾心倾力,尽其所能,才能最大限度的为促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技能普遍低下,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根据调查,高校新生中有不低于一半的学生不清楚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有更多的学生不知道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而且在交通事故中,近一半的事故是由于学生缺乏交通安全常识而导致的[1]。所以,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辅导员应从日常生活抓起,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学生安全技能方面的训练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从开学初期抓住新生入学教育机会对刚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包括日常生活的安全知识教育(比如烧伤烫伤、跌打损伤等)、自然灾害的自救或急救知识(比如地震、火灾等)、交通安全(比如交通行为规范及交通事故紧急处理等)、人际交往及社会生活方面安全知识(比如异性交往、兼职打工、求职择业等)。辅导员要结合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典型案件或事例,进一步提醒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2)避免传统形式的课程灌输模式,要通过其他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安全教育知识,使得安全教育逐步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比如请相关专家做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校学生工作处组织各个学院进行安全方面的文艺汇演;校保卫处组织各个部门进行“安全生产月”专项活动、以及鼓励全校师生进行安全知识竞赛等;学生会成立安全通讯部门,定期做好安全方面的广告宣传活动,例如可以把各种安全常识制作成展板或横幅,在校园内人流大的区域进行宣传展示等。
(3)借助校外相关部门的专项特色来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比如请消防部门给学生示范灭火技能,教会学生逃生的技巧;请公安部门结合实际案例对网络诈骗及传销等进行宣传教育,警示学生擦亮双眼,有效躲避安全风险;请医务部门入校开展大学生在突发险情下的应急救护技能训练等。
(4)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高校应切实加强对重点时期、重点人物、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2]。
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掌握详细真实的学生个人信息。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未雨绸缪或者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辅导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比如开学之初让学生填写《学生基本信息登记表》和《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经历、获奖情况、特长爱好等;通过入学体检,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以及有无重大病史;通过心理普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无抑郁或者暴力倾向等;或者通过班会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以及平时和同学、老师的交流,从侧面了解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等。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定期找学生谈心谈话,这样不仅可以从正面了解该生的思想动态,而且可以从侧面了解宿舍其他成员或班级其他学生的情况,或者通过深入学生宿舍、课堂、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平时的言行等,也可以关注学生在网上的信息动态比如通过微信、QQ、微博等进一步了解学生。
除了将以上工作落到实处以外,辅导员应及时对所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整理归档,形成比较系统的学生个人档案。归档整理的同时,还需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相关信息及时进行更新、整理、保存。
考量辅导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得如何,不仅要看遇到突发情况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及紧急危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平时能否有效预防、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完善应急预案的措施,将恶性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3]。提高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以及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立以院系负责学生工作领导为首的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联络体系。具体框架是:院系学生工作领导--专职辅导员--班级主要班干部--宿舍长--学生。在此体系中,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的作用,要求主要班干部比如班长定期向上级汇报班级情况,以便了解班级存在的安全隐患。
(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人员实行电话值班制度,必须保持24小时不关机。公布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应急联络体系所有成员的联系方式,保持信息畅通。认真落实值班制度,做到领导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在职在岗,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
(3)定期开展安全预警现场演练。只有安全教育理论知识的武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演习”,比如模拟地震、火灾场景,开展紧急疏散演练,使学生从中掌握逃生自救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4)通过接收匿名信件等方式创建学生向老师反映问题的渠道,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积极态度应对解决,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原则,努力控制事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个别问题共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传达给学校,并做好上情下达工作,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今的“零零后”已经步入大学校园,一方面,他们的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比较片面或肤浅,抗压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他们特有的个性和理想的困惑往往容易交织在一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恐惧、情感过于压抑、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等。由此可见,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因素。所以,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4]。
(1)首先,辅导员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心理防卫机制相关知识,教会学生在遇到各种挫折或矛盾时,如何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的相对平衡和良好的心态。比如对于那些遭受重大打击、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教会他们正确评估和认识压力,以积极和谐的人格特征有效处理压力,从而减轻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5]。
(2)其次,辅导员应密切关注那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主动为问题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联系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给学生做心理疏导,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能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增强战胜困难和压力的能力。
(3)最后,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和人际交往方法技巧,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情感支撑系统,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心理防御体系,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事故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稳定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辅导员肩负重任,只有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心落实,防患于未然,才无愧于这一光荣使命,为社会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