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孝勤
摘要 通过在水稻田间饲养不同数量绍兴麻鸭,研究稻鸭共育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水稻田间饲养绍兴麻鸭对水稻病虫草害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达到了常规防治效果,且减少了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关键词 稻鸭共育;病虫草害;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1-011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稻田病虫草害是制约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1-4]。稻鸭共育可以利用鸭在稻田间的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效果,可以减轻水稻病虫草的危害;同时,鸭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因此,稻鸭共育可以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节省成本,并有利于净化农田生态环境[5-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在上海市崇明区黎穗粮食专业合作社城桥镇长兴村基地,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土壤含有机质27.3 g/kg、全氮1.23 g/kg、有效磷16.2 mg/kg、速效钾55 mg/kg,pH值7.7。
1.2 試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46,供试鸭品种为绍兴麻鸭。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 个处理,分别为稻田放养鸭0只/hm2(CK2)、150只/hm2(A1)、225只/hm2(A2)、300只/hm2(A3)及常规防治作对照(CK1),每个处理面积为0.33 hm2,不设重复。常规防治(CK1)稻田中不放鸭,使用除草剂防治,病虫按病虫情报防治;4个稻鸭共育田处理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
1.4 试验实施
水稻栽培采取机插方式,移栽期为2018年6月1日。株距18 cm,行距30 cm,栽植18万穴/hm2,基本苗为94.5万/hm2。在水稻移栽12 d后,放养鸭龄12 d的绍兴麻鸭到稻田。水稻种植前施基肥有机肥7500 kg/hm2、黑老虎复合微生物肥料(15-6-9)600 kg/hm2,活棵返青期施尿素150 kg/hm2,穗期施复合肥(25-8-12)150 kg/hm2。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虫害调查。放鸭后每11 d调查1次,5点取样,每点10蔸,每小区调查50蔸,计算百蔸虫量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防效(%)=(对照区虫量-防治区虫量)/对照区虫量×100
1.5.2 纹枯病调查。放鸭后每11 d调查1次,5点取样,每点20蔸,每小区调查100蔸,计算纹枯病发病株率。
1.5.3 杂草调查。在禾苗封行时调查杂草种类和密度,后期调查各处理间杂草的生长量。5点取样,每点调查1 m2水稻面积内的杂草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防控效果(%)=(对照区杂草密度-防控区杂草密度)/对 照区杂草密度×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鸭共育对稻飞虱发生的影响
从图1、图2可以看出,稻鸭共育田块与常规防治(CK1),田间稻飞虱、稻飞虱卵量都处于较低水平。所有处理的田间稻飞虱卵发生量大致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8月26日各处理对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分别为:处理A1防效为82.7%,处理A2防效为91.3%,处理A3防效为91.3%,常规处理(CK1)防效为89.3%。从稻飞虱防治效果上可以看出,稻鸭共育对田间稻飞虱、稻飞虱卵发生量有明显抑制,放养鸭数量越多,对水稻稻飞虱、稻飞虱卵量控制效果越好,但这些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稻飞虱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危害。稻鸭共育田块中,鸭在稻株间活动,干扰稻飞虱取食水稻植株,震落水面的稻飞虱,被鸭子取食,从而减少稻飞虱数量。
2.2 稻鸭共育对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田间稻纵卷叶螟数量逐渐增多。CK2数量最多,稻鸭共育处理中表现为处理A1>处理A2>处理A3。8月26日调查,处理A1防效为49.0%,处理A2防效为88.2%,处理A3防效为96.1%,常规处理(CK1)防效为90.7%。说明鸭子放养数量越多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越好。稻鸭共育处理A2、A3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与常规处理(CK1)接近,说明稻鸭共育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有抑制作用,但处理A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只有49.0%,说明鸭子数量太少,不能达到防治效果。
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飞翔能力虽然较强,但它们在田间是呈波浪式的间歇性飞行,一般停留在中上部稻叶上,水稻分蘖期易被鸭子捕食。另外,鸭子在禾苗间来回穿行,并能经常触动或碰撞到一些螟蛾,可迫使一部分螟蛾向田外迁移,减少在放鸭田的产卵量。
2.3 稻鸭共育对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CK2水稻纹枯病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但稻鸭共育处理A1、A2、A3及常规处理(CK1),水稻纹枯病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特别是处理A3,水稻纹枯病发生最轻。鸭子的活动抑制了水稻后期无效分蘖,加速了基部枯黄叶的脱落,改善了水稻群体基部的通风透光性能,从而减轻纹枯病的蔓延和危害。
2.4 稻鸭共育对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CK2田间杂草发生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最后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常规处理(CK1),在6月23日后田间杂草明显下降,是因为该段时期使用了除草剂。稻鸭共育区域,前期田间杂草也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但总量很低,未形成危害。随着幼鸭的长大,对田间杂草的取食量增加以及踩踏力度增加,6月23日以后,稻鸭共育区域田间杂草数量大幅度减少,处理A3减少幅度最大,处理A1减少幅度最小。7月15日后,稻鸭共育区域田间杂草数量只是稍微减少,逐渐趋于稳定状态,随着杂草长大,鸭子对最杂草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少。稻鸭共育处理中,处理A3田间杂草存量最少,說明田间放养鸭子越多,对杂草抑制作用越大。7月26日各处理对田间杂草防治效果表现为处理A1防效为96.5%,处理A2防效为98.2%,处理A3防效为99.9%,常规处理(CK1)防效为82.9%,通过对杂草的防治效果比较可以发现稻鸭共育对田间杂草防控都超过了常规防治效果。
鸭稻共育对水稻田间杂草抑制的原因有5点:一是鸭子吃掉杂草;二是鸭子直接把埋在地里的杂草的草种吃掉;三是鸭子用嘴或爪浑水把未发芽的杂草籽浮出水面,将草踩进泥里埋掉;四是鸭子不间断地耙地降低了泥水透光度,阻碍了杂草的光合作用;五是鸭子践踏杂草,阻碍了杂草生长。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水稻病虫草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田间病虫草残留量低,达到了常规防治的效果。虽然稻田放养鸭子数量与病虫害防效差异关系不明显,但数量越多,防效越好。稻鸭共育技术的推广减少了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在稻鸭共育过程中,应注意稻苗机插15 d左右,放养鸭龄为15 d的幼鸭。这时秧苗已经活棵,放养幼鸭对稻苗的伤害比较小,田间杂草也比较少,幼鸭可以取食杂草并抑制杂草生长。鸭龄太小,放养到田间死亡率大;鸭龄太大,鸭子的体重大、活动能力强,被鸭子踩踏的秧苗很难恢复,鸭子取食稻苗根部杂草、微生物过程中也会对水稻根系造成伤害。
4 参考文献
[1] 禹盛苗,金千瑜,欧阳由男,等.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J].中国生物防治,2004(2):99-102.
[2] 蒋竹英,李丽立.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及其病虫害的影响[J].水禽世界,2011(5):33-36.
[3] 王献志.“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7-39.
[4] 罗嗣金,欧阳承.宁国市稻鸭共育技术及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J].中国农技推广,2015,31(5):45-47.
[5] 古野隆雄.水稻共时作[M].东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97:16-23.
[6] 林章荣,晋焯忠.稻田放鸭防治害虫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2002,18(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