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薇薇,李莹莹,石 莉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肩周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又称肩关节周围炎症,主要由肩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筋膜等发生慢性炎症[1]。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随病程迁延,可发展为肌肉萎缩、基本功能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2]。目前西医常采用药物、局部封闭、理疗和手术治疗等,但均未取得十分理想效果[3]。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中医学认为肩周炎属“痹病”“冻结肩”范畴[4],患者由于寒湿入侵、慢性劳损、年老体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肾虚肝亏、气血不足、脉络受阻,发为肩痛,而人体上肢及肩部功能活动主要与手三阳经有关,故治疗本病应以祛风寒湿邪和调通手三阳经脉为重[5]。此外,肩周炎发生和发展与局部炎症反应密切相关[6],故本次以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自拟“手六针”针灸方案,探究此法对肩周炎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肩周炎患者。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男36例,女54例,年龄(51.17±3.48)岁,病程(0.32±0.15)年;对照组男38例,女52例,年龄(50.84±3.75)岁,病程(0.30±0.18)年,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1 纳入标准 ①西医确诊为肩周炎,且处于疼痛期,参考《肩周炎诊断分级标准》[7];②患者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③年龄40~65岁;④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病程在6个月以内。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急性肩关节脱位、外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或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颈椎病等其他会引发肩部疼痛疾病;②患者伴有严重心肝脑血管功能不全、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或肿瘤等恶性疾病;③患者依从性差或资料不全者。
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0.3 g×20,国药准字H10900089)0.3 g,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间隔4天进入下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手六针”进行治疗,取鱼际、三间、后溪、合谷、八邪(2穴)共6个穴位,八邪取第二三和三四指蹼缘后方2个穴位。患者坐位,常规皮肤消毒,选用一次性针灸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0.30 mm×40 mm),均取患者健侧穴位,依次取以上6穴,进针30 mm左右再捻转,平补平泻至患者有酸麻胀感,留针30 min,5天为1个疗程,结束后间隔1~2天进入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肩关节防寒保暖,每日进行患侧肩关节活动锻炼。
采用疼痛询问量表MPQ[9]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MPQ分为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三部分,评分越高患者疼痛越严重。关节活动度[10](ROM)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站立位,以肩峰为中心,固定边与身体平行,移动壁与上肢平行测定患者前屈、后伸和上举角度;患者坐位,肘关节伸直向外展开至垂直身体,以肩峰为中心,将固定边与地面平行,移动壁与上臂平行测定患者水平外展和内收角度。Congstant-Murley关节功能评估量表[11]分为4个部分,疼痛、日常生活能力、活动范围和肌力,总分100,分数越高肩部功能越好。临床疗效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①治愈:肩部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②好转:肩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显著增大;③无效:疼痛等症未见好转,活动明显受限。临床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试剂盒来自于美国赛默飞公司。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例(%)]
治疗前两组PRI、VAS、PPI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PRI、VAS、PP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MPQ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上举、外展、内收活动角度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后两组IL-10值均升高,TNF-α、PGE2值均降低,且观察组IL-10值高于对照组,TNF-α、PGE2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CM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CMS评分比较分)
中医认为患者多为肩部外感风寒,风寒湿邪侵袭经络,以致气滞血瘀、筋脉肌肉缺乏血液濡养而发病,故应采用祛湿除寒、疏经活血之法治疗。针灸能通过对脉络进行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舒经通络、行气活血之功效。
本次研究自拟“手六针”针灸方案进行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痛在左而本质在右,故针刺取患者穴位健侧,求本而取右[12-13]。笔者经临床诊疗发现,对患者肩部疼痛部位采用针刺可能会加重疼痛,并且影响患侧活动范围,不利于肩关节痊愈康复,故采用针刺健侧穴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手六针”属巨刺法,此法首见于《内经》,《灵柩·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查阅古代医书典籍可知,巨刺法可治疗各种疼痛导致疾病。手足三阳经脉在大椎交汇,刺激此几种穴位健侧可疏通经气,激发人体正气抵抗病邪,达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人体上肢活动主要与手三阳经有关,与督脉阳气交会于大椎。本次取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思想,于对侧循经远端取手太阴肺经之鱼际穴,可除湿祛寒,取手阳明之原穴、输穴,即合谷、三间,可行气活血、调和阴阳,取手太阳小肠经输穴之后溪,可调和小肠气血、强化督脉阳气。八邪包括风寒湿暑饥饱劳逸,取此穴可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纵观此法,于手三阳经对侧循经远端来取穴,辅以八邪二穴调节气血,共奏疏经止痛、通络祛寒之功效。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手六针”进行治疗后,CM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肩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推测原因可能是针刺手背可兴奋神经,使患侧肌肉兴奋,冲动传入脊髓,使脊髓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元兴奋,使肌肉收缩。同时神经冲动可通过脊髓传递到大脑,大脑对低级神经中枢进行调控,最终使肩部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患者肩部疼痛多为气血不畅所致,不通则痛,而治疗后观察组MPQ评分下降,可能是针刺通调了手三阳经的气血阻滞状态,通经活络,促进患者肩部疼痛缓解。而疼痛症状好转也会促进肩部活动度的提高,同时嘱患者做患侧肩部运动,增大活动度,故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后伸、上举、外展、内收活动角度均有较大改善,且效果优于对照组。而有研究发现,肩周炎患者表现为体内局部炎症反应异常,尤其是炎症因子水平失衡。TNF-α和IL-10均为体内重要的炎症因子之一,而两者所起到的作用不同,TNF-α是由单核细胞分泌多态细胞因子,能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而IL-10能有效抑制体内炎症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而PGE2能增加致痛因子对神经末梢作用,增加神经对疼痛的敏感度,治疗后两组IL-10水平升高,TNF-α、PGE2水平降低,原因可能是针刺能通过刺激经脉调和气血,促进局部微循环,有助于炎症物质吸收和有害物质排出,降低局部炎症反应强度,从而减轻对肩部关节周围组织损伤。本次研究根据笔者临床经验以对侧循经远端来取穴,辅以经外奇穴调节气血,治疗疼痛期肩周炎效果良好,对于其他疾病导致的肩部疼痛同样适用,且取穴精准,患者痛苦较小。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例数较少且时间较短,是否具有广泛应用效果和远期疗效并不确定,具体情况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手六针”针灸方案治疗肩周炎能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和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肩关节周围组织修复,从而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