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岳春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专用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关键时期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习近平,2017,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是大会“很重要的核心环节”“能代表整个大会发展的方向”(韩庆祥,2017)。这一报告“成为全球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和热点”(王沛楠 等,2017:22),美国主流媒体(以下简称“美媒”)及其他西方媒体也不例外。
已有文献大部分关注西方媒体对十九大会议整体的新闻报道,为数不多的研究型文献分布在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研究领域(王沛楠 等,2017;姚勤华,2018)。本文作者尚未发现专门研究美媒乃至整个西方媒体对十九大报告内容解读的文献。
本文试以批评话语分析法为理论框架,分析美国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对十九大报告的报道和评论。批评话语分析需要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来揭示隐含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语言宣传意识形态的策略等(Fairclough,1989;辛斌 等,2013)。Fairclough是当代批评话语分析(CDA)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将以语言学为方向的话语分析和与话语相关的社会学理论相结合,提出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即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Fairclough,1992;1995)。文本分析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语言学分析,主要分析词汇、语法、语义及语篇等;话语实践分析是连接文本分析与社会实践分析的桥梁,注重文本的生产过程和解释过程,关系到对文本生产和解释的社会认知;社会实践分析将话语置于意识形态关系中,揭示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对话语的介入和话语对某种意识形态的维护、批判和重构作用(Fairclough,1992;1995)。
本文主要按照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自下而上的分析,以揭示美媒对十九大报告的解读重点和态度倾向。
本文语料来自《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官方网站。《纽约时报》是美国严肃刊物的代表,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李瑛 等,2004);《华盛顿邮报》是与《纽约时报》齐名的美国大报,对美国精英阶层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端木义万,2001),因此两者适合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用于本研究。
本文语料收集的时间为2017年10月18日至31日,即从十九大召开的首日至当月月底。本文作者以“China”“19thparty congress”“Xi Jinping”与“report”“speech”“address”“New Era”“Socialism”等关键词组合检索,得到语料约50篇,包括新闻报道、评论和社论等文章。本文作者选择其中对“十九大报告内容本身”讨论的篇幅至少占全文四分之一以上者(以段落计),得到九篇文章(1)该九篇文章中有五篇的语料来源信息见下文相应的注释。另四篇文章的语料来源信息如下:Simon Denyer, Xi Jinping at China congress calls on party to tighten its grip on the country,The Washington Post, Foreign 版面, 2017年10月18日.Simon Denyer, Move over, America. China now presents itself as the model ‘blazing a new trail’ for the world, The Washington Post, World 版面, 2017年10月19日.Daniel W. Drezner, China elevates Xi Jinping to Mao Zedong’s level. Here’s why that’s unsettling, The Washington Post, Opinions 版面, 2017年10月25日.Simon Denyer, China’s leader elevated to the level of Mao in Communist pantheon, The Washington Post, Foreign版面, 2017年10月24日.。这些语料集中评述了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等。凡笼统报道十九大会议及中国情况的文章不包括在内。
本节先概述美媒对十九大报告的报道话题和态度倾向,然后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以下分析与讨论均基于上述九篇文章。
从报道话题来看,美媒报道涵盖范围很广。在国内事务方面主要关注市场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权益、港台治理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在国际事务方面主要关注全球治理、道路选择、经济全球化、军事和外交等问题。从对十九大报告中的“热词”的关注度来看,美媒对此的关注度较高。其中一些核心关键词如“新时代”(new era)出现11次,指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Thought”一词出现七次,“中国特色”(Chinese characteristics)出现五次,“主要矛盾”(primary contradiction或principal contradiction)出现五次,且这些词大都出现在多篇文章中。另一类“热词”,即十九大提出的新表述,如“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等也得到美媒较多关注,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风险”(risks)出现四次;“精准脱贫”问题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得到深入阐释;“污染”(pollution)出现六次,“环境”(environment或environmental)出现12次。可见美媒较能找准十九大报告的重点。
从态度倾向来看,与其一贯的负面基调不同,美媒对十九大报告的报道更为客观,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声音。据初步统计,在本文语料的九篇文章中,肯定性报道为一篇、否定性报道为五篇、褒扬性话语的纪实性报道为一篇、客观纪实性报道为三篇、贬义性话语的纪实性报道为0篇[评判指标参见汪宁、马洪喜(2013)],即否定性的报道和贬义性话语的纪实性报道共五篇,占总数的56%。相比之下,汪宁、马洪喜(2013)所研究的《纽约时报》对十八大的60篇报道中,否定性的报道和贬义性话语的纪实性报道共43篇,约占报道总量的72%。可见本文语料中的否定性的报道和贬义性话语的纪实性报道比《纽约时报》对十八大报道的相应数量比例减少了16%(当然这两项统计的研究重点和选材范围不完全重合,因此该数字仅供参考)。以“中国方案”这一较能体现美媒对中国政治文化态度的话题为例,在谈及此话题的五篇文章中,美媒有一篇文章持中性态度(2)Chris Buckley & Keith Bradsher, Xi Jinping’s Marathon Speech: Five Takeaways, The New York Times, Asia Pacific版面, 2017年10月19日.,另一篇持非常积极的态度(3)Eric Li, Western media is still wrong.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ise, The Washington Post, Opinions 版面, 2017年10月24日.,这与以往对该类话题一边倒的负面评价截然不同。此外,美媒在经济成就、治污措施、民生进步等主题的报道中常通过数据来说话,客观性较强。这与众多报道和文献结论一致,即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西方媒体“公开首肯中国的政治制度”(姚勤华,2018:102);“西方舆论开始正面解读中共十九大”(《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2017:92)。
本小节按照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
2.2.1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可从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等方面展开,其具体过程可涉及分类、暗喻、及物性、语态、情态、文本结构和衔接等各内容(Fairclough,1992)。以下从“分类”和“文本架构”这两项本文语料的典型特征着手分析。
2.2.1.1 分类
分类(classification)指语篇对人物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通过词汇选择得以实现(辛斌,2005)。文本建构过程可视为词汇选择的过程,而词汇选择必定受一定的社会语境、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因此探讨词汇选择能揭示文本生产者的态度立场和意识形态(朱桂生 等,2016)。以下分析本文语料中有特色的例子:
例(1)
星期三,在习近平作为中国领导人的首个五年任期结束之际,他为自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同时为今后五年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待办事项清单。(As Xi Jinping’s first five-year term as China’s leader ends, he gave himself a shining report card on Wednesday — and a big to-do list for his next five years.)①
该例中用“漂亮的成绩单”(a shining report card)来形容五年来的成就,表现出极大的肯定;“长长的待办事项清单”(a big to-do list)暗藏着对报告中展现出的信心的惊讶之情,较为中性。这不同于美媒报道中共十八大时,“对报告中关于中国过去10年的基本总结简要地一笔带过,而突出引述强调国家领导人对国内问题与困难的认识”(汪宁等,2013:151)。
例(2)
实现小康之外,该党提出了今后30年的新路线图,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梦。(Beyond “xiaokang,” the party presents a roadmap for a new 30-year journey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a Chinese renaissance — the plan for a new era of Chinese socialism.)②
作者在该例中应想表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意,但他并未采用官方译文“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Xi, 2017),而用了“中国的文艺复兴梦”(the dream of a Chinese renaissance)的表达。“rejuvenate”一词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2009:1927)中的解释为:“to make something work much better or become much better again”,可见其重点在于“活力恢复”。而“文艺复兴”(renaissance)在西方人眼里代表着欧洲的古典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再一次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如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欧洲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1997:445)。因此“renaissance”一词更能传达这一“伟大复兴”背后蕴含的各领域的巨大进步和变革。当然该表达不可避免会打上西方话语体系的烙印,但由于该文章的载体为西方媒体,主要受众为西方民众,如此措辞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类例子为数不少。如在谈到十九大报告措辞与以往不同之处时,有文章连续用了四个积极或中性的形容词,如“focused”“active”“triumphant”和“assertive”(4)Rush Doshi, Xi Jinping just made it clear where China’s foreign policy is headed, The Washington Post, Politics版面, 2017年10月25日.,意味着中国更“看重”大国地位,对国际事务更“积极”,对其政治模式更“骄傲”,对亚洲更“有决断力”,塑造出较正面的中国形象。
综上,对中国进入“新时代”有了较多正面解读,积极和中性的表达增多,这是美媒对十九大报告报道的一大特色。系统功能语法认为,选择就是意义(洪亚星 等,2015)。在一向消极的对华报道中出现的态度变化,能让读者瞥见美媒报道视角的细微调整。这表明,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已引起西方有识之士的理性思考,“而不再如过去简单粗暴地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中国的方方面面”(姚勤华,2018:104)。
2.2.1.2 文本架构
文本架构是文本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体现了文本生产者所采取的视角和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熊伟,2011)。通过文本架构,文本生产者能使某些信息被“前景化”或“重视”,哪些信息被“背景化”或“忽视”,从而以隐蔽的方式表达意识形态偏见(熊伟,2011;朱桂生 等,2016)。以下分析语料中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例(3)
民众对雾霾、水污染、牧场的工业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污染问题感到越来越愤怒,而习近平先生频繁提到环境问题和治污政策,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民众呼声的仓促应对。(Mr. Xi’s frequent mention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policies reflected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crambled against growing public ire about smog, polluted water, farmland tainted with industrial wast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threats.)(5)Chris Buckley & Olivia M. Ryan, Environment, Security, Power: What China’s Changing Vocabulary Reveals About Its Future, The New York Times, Asia Pacific 版面, 2017年10月19日.
在该例中,美媒一方面肯定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具体描写突显了中国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中国政府在“仓促应对”的不实印象。此外,该例及其上下文未提及十九大报告中为改善环境而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计划,因此模糊了如何治污、能否治好等问题,淡化了中国政府的努力和决心。
虽然该例未脱离美媒原有的负面基调,但鉴于美媒报道中国问题时的一贯负面论调,以及中国在环保方面“历来备受诟病”(曲星 等,2012:31),而目前美媒开始肯定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这在报道客观性方面已是进步。
例(4)
第二,可持续性。……习近平的规划号召精准脱贫,因为快速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敌人。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五年里,至少六千万人已脱贫。如果这一速度能继续保持,目前数千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会在短短几年内全部脱贫。(Second, sustainability. …The Xi plan calls for a concentrated drive to eradicate poverty, as the increasing wealth gap resulting from rapid development is the enemy of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In the five years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at least 60 million people were lifted out of poverty. If such a rate is sustained, the tens of millions currently living below the poverty line will all be lifted out of poverty in only a few years.)(6)Eric Li, Western media is still wrong.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ise, The Washington Post, Opinions 版面, 2017年10月24日.
本例中谈到“脱贫”问题时,分析了解决脱贫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还引用了十九大报告中的翔实数据作为支撑,客观地展现了中国来之不易的巨大功绩。虽然该文章未详述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但已是美媒正视其努力的良好开端。
综上,在文本架构方面,无论是在负面基调中正视中国在环保方面努力的报道,还是肯定中国为脱贫所作努力的评论,都或多或少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和更积极的内容。这显示,美媒开始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并尝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2.2.2 话语实践分析
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中,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话语实践过程涉及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是对话语生产和理解过程的阐释(Fairclough,1989;辛斌 等,2013)。本小节将从引语和信息来源等方面探讨美媒对十九大报告的报道文本的生产过程。
例(5)
习近平的政治报告显示,中国政府最高层把全球治理摆在重中之重。他承诺中国会“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Xi’s Political Report suggests global governance will be a Chinese priority at the highest levels of central power. He vowed that China would “always be a defender of international order,” that it “supports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and that it will “promote economic globalization”…)(7)Rush Doshi, Xi Jinping just made it clear where China’s foreign policy is headed, The Washington Post, Politics版面, 2017年10月25日.
该例中频繁出现的直接引语是本文语料的典型特征。如援引文章①中的直接引语多达30处(全文共19段);在某社论(8)Editorial Board, China’s president just laid out a worrying vision for the world, The Washington Post, Editorial-Opinion 版面, 2017年10月18月.中,直接引语也有11处(全文仅七段)。直接引语是指“直接转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来表达立场和观点”(洪亚星 等,2015:27),语料中直接引语的高频出现,虽与本研究选材有一定关系,但也说明中国政府影响力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权威性和公信力正逐渐得到国际媒体的认可。
此外,对比海外媒体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过去几乎清一色地源于海外专家学者或政要(姚勤华,2018),而现在华人专家学者也开始崭露头角。如华人时政评论员李世默(Eric Li)发表评论,分析了“中国方案”的理论、背景和必要性等,认为“对这一观点(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作者注)的探求可能是中国对21世纪最重要的贡献”(The exploration of ideas that this entails may be China’s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21st century)(9)Eric Li, Western media is still wrong.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ise, The Washington Post, Opinions 版面, 2017年10月24日.,这与美媒一贯的立场大相径庭,在美国主流媒体非常罕见。
综上,通过对美媒针对十九大报告的报道中的引语和信息来源等的分析,我们发现美媒中频繁出现源自中国官方的直接引语,说明中国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逐渐上升;从信息来源来看,华人专家学者开始发声,这也是很大的转变。这表明在美媒中,西方话语体系垄断话语权的情况正在逐渐改观。
2.2.3 社会实践分析
从对十九大报告相关报道的文本和话语实践分析可见,美媒对十九大报告报道的基调趋于理性客观,开始正面解读十九大报告以及相应的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总体上进行恶意诋毁和“妖魔化”的现象大幅减少。
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中,文本和话语实践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Fairclough,1989;辛斌 等,2013)。因此本小节结合当前的国际权力和社会文化关系等社会实践条件对以上变化进行解释,其原因可能有二:
一方面,中国日渐强盛的国力带来了示范效应。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国际影响力急剧上升这样铁的事实面前,不管心存多少偏见,大部分受过教育的西方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正如援引文章③所述,被西方媒体“唱衰”多年的中国却越来越有活力,所以是时候认真了解中国到底经历了何种变革和发展。当然,中国近些年更有效的对外宣传策略也更好地还原了那些长期以来被外媒颠倒了的不实报道,也有助于反中偏见的减少和消失。
另一方面,美国内部在某种意义上分崩离析,促使民众开始反思。“美国目前因经济、种族、文化和特朗普本人原因处于越南战争以来最分裂的时期”(张毅,2017:42)。这导致许多政治学者都认为,“美国民主制度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各项民调也反映出民众的悲观情绪”(王悠然,2018)。因此许多美国民众会对其现有体制进行反思,反思为何曾经引以为豪的体制会制造出如此混乱的局面,反思美国体制并非那么完美,中国体制也并非原想的那么差。这些反思使得许多西方有志之士日趋理性。因此,“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治理方式的迭代创新,而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成就,恰当其时地激荡起世界新的思考”(曹鹏程,2017)。
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十九大的召开与当前西方所处的“混沌与动荡”“震荡期”“迷茫期”的现状形成了对比,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铁板一块”的认知已经出现了松动和分化的趋势(王沛楠 等,2017:22),故“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并被视为“华盛顿共识”和“西方模式”的替代品(曲星 等,2012:2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十九大报告的报道中的客观性有所增加,但是美媒的一些“报道逻辑、解读视角依然带有固有的西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姚勤华,2018:104),因此对中国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在军事方面,“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市场;在经济话题上,美媒个别报道用典型的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模式的观点来套中国经济,而对中国在经济改革、创新等方面已取得的成就一笔带过;也有报道歪曲中国共产党加强政党纪律和执政管控的正确做法,诋毁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等。
本文依托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美媒就十九大报告报道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美媒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改革思路的解读的基调开始趋于理性客观。可以说,美媒看待十九大报告中的中国的视角已经发生了变化,“正从过往的俯视,变为平视甚至仰视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2017:92)。美媒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中国国力日新月异和西方民主陷入困境,从而促使许多西方有志之士开始反省。
当然也应注意到,中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容易激起美媒中各种未经审视的不理智情绪,消除偏见尚需时日,对此我们应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语言学者,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和解构性阅读,认清文本背后所隐含的偏见、误读和意识形态,同时也了解西方新闻话语的生产过程,这有助于寻找和建立一套新的话语体系(Gounari,2006),从而把握中国在政治新闻方面的话语权(刘明,2014)。
注:本文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的支持;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和何伟教授等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多次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文中若有任何错误或不当之处,责任均在于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