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生亮唐元元(.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030;.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33)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有关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研究提出各学生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及基本内涵正式提出,意味着我国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即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布是对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它贯穿于体育学科整个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所要达到的预期教学成果和标准。它是将体育教学课堂内容付诸实际行动的指南,是体育教学目的重要体现。因此,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重新理解体育教学目标内涵,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较强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价意义。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科学习,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和大学阶段的体育学习,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对所学的体育运动项目熟练程度掌握2-3项运动技能,并且能够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进行自觉锻炼。由于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所区别,体育学科根据对象所传授的内容与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但体育学科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体育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进行自觉健身,而不仅仅只限于学校体育课上,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体育健身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健身意识形态。
学校体育教学课堂中不仅教授学生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健康保健基本知识。首先,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并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运动损伤与预防措施,有利于在体育锻炼过程对突发事件损伤采取紧急处理。其次,养成合理安排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频率以及运动项目,从而进行科学锻炼,同时能够合理均衡的搭配日常饮食,养成健康科学的行为生活方式。
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传授体育专业技能只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更深层次的是利用体育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体育品德和情感体验。通过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所带来的成功的快感,拥有一个较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具有较好的社会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没有跟上体育课程新标准的要求,在开展体育课的过程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上课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片面追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导致学生积极参与度不高,出现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厌恶体育课等现象出现。此外,体育课在教学中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缺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培养和课堂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不够。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有所区别,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最终的考核是为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与技术,从而达到健康第一,强身健体的最终目的。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有所不同,不能一味地片面追求体能发展和运动成绩,出现应试教育现象,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因此要看学生在这运动过程中进步和参与度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
目前体育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有所不匹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身心发展需要来计划体育教学内容,而是进行统一制定。由于学生身心发育具有年龄阶段性差异,不同年龄层次身体素质发展各有不同。在制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生长发育阶段性差异,从而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课程新标准倡导在体育课堂活动中要突出,以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方法。当前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应试教育,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主体性不能进行很好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会受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应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让课堂回归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体育情感与品格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学生日常锻炼以及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它是通过一些体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好感并且形成自觉锻炼的日常习惯,拥有高尚的体育品格。(1)把握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不仅要从体育项目上着手还要从体育教学手段和方式上进行开展,掌握学生所喜欢的兴趣点。如,在课前准备活动时,采用游戏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跑步来开始热身准备活动,由于传统的跑步热身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因此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感;(2)抓好育人时机。具有良好的体育品格关键在于抓好育人工作,而体育教学工作中育人关键在于把握好育人时机,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除了学习课堂知识、运动技术,以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融入品格教育,在进行融入品格教育时机非常重要。因此体育教师要做到“观察要仔细”、“分析要准确”、“判断要及时”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格塑造。
学生是否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一方面要看学生的运动能力,而另一方面则是要看学生是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当运动能力和运功习惯二者都兼备时终身体育健身意识形态才能形成。然而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时间锻炼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坚持所养成。(1)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我学”是被动接受,而“我要学”则是主动接受。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对讲解的内容要形象生动,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2)培养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无论是在体育课堂活动中还是学生日常活动中,习惯的养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要注重健康意识习惯形成,也要注重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只有拥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体育健身性功能。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运动形成科学锻炼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在课堂活动中注重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教学,缺乏对体育健康知识储备和健康行为引导。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保障的讲解。(1)采用融入式教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与运动项目有关的健康知识进行融入式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如剧烈运动之后立即蹲下会导致头晕目眩,以及运动之后及时补充水、蛋白质合理搭配膳食等,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应把健康理论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储备;(2)注重健康教育过程。学生的健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耐心指导。选择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把健康知识落实到学生身上。首先,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易接受的健康知识点,如运动之后的放松准备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健康知识。其次,采用正确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好胜的心理特征,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如采用分组教学的比赛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热情。最后,采用教学评价,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成果进行交流总结,通过点评的方式以及个人展示对其进行教育。
通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把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在体现个体差异性同时也要从整体着手把握全局,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在日常锻炼中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把握健康知识,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为体育强国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