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天津的日子

2019-12-25 06:29
北广人物 2019年49期
关键词:瓶底天津北京

1979 年,我22岁的时候,陪母亲去青岛看望小姨,算是我第一次出京。1980年夏天,与大学同学去北戴河,算是我第二次离京。而1981年的夏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天津毕业实习,第三次离开北京。虽然两地近在咫尺,但一待20 来天,确是我至今为止,离开惯常住地时间最长的经历之一。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学的是贸易经济专业。大三那年的期末,我就曾在北京隆福商场内站过柜台。1981 年暑季,还剩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我们按计划要进行一段相对较长时间的毕业实习。坐拥多家一级站、且离北京最近的天津市,就成为实习地的首选。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不知道,在当年计划经济时期,消费品大都是经过一级、二级甚至三级批发,才到达零售的环节。而一级站是这个链条的顶端,数量有限,可不是每个省市都有的。如北京的百货公司、文化用品公司等等,也都仅属于二级站。由此,也足见天津作为重型工商业城市的分量和地位。

来到天津市,我们住在了位于马场道的一个大院里。虽然院落及房屋稍显破旧,但看得出来,这里早年也算是一处洋房呢。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马场道也是大名鼎鼎的五大道之一呢。而我们的实习单位,一个是针织站,一个是百货站。其全称,应该在“针织”“百货”与“站”之间,再加上“采购供应”四个字。顾名而思义,其职能也一目了然了。当年的站方非常了解和理解我们。他们积极为我们了解情况提供方便,包括提供数字、文字资料,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但并没有要求我们做太多具体工作,更没有要求我们按时上岗坐班。所以,我们在实习期间,有充足的时间去熟悉这座离北京最近的大城市。

人在津城20 天,自然要尝尝著名的天津美食。记得当年同学们手拿地图,把上面的所有公园都逛了一个遍。作为一个影迷,我在班上还有一个称号叫“知电影名人士”。因为公映的电影我一部不拉都会看,而且还常常到附近的影院给班里买团体票。在天津长达20 天,自然也有新电影公映,于是我把在北京的做法又如法炮制了不止一遍。特别是看那部热映的意大利影片《警察局长对检察官的自白》时,全场爆满,一票难求,很多天津市民还在问我们有没有退票,我还真有点儿小得意。如今,快40年了,我还常常回忆起在天津的那段有趣生活。

当年“抓阄儿”趣事

当在一件事情,一个物品的分配上难分伯仲、难以定夺时,求得公平的最好办法,似乎就剩下我们来抓阄儿这一办法了。图片中我手中把玩的这个漂亮的、流光溢彩之祭红瓷瓶,就是靠抓阄儿的运气得来的。您可别小看它,这可是道地的高丽瓷,瓶底有烧刻的四个朝鲜文字为证。老辈人讲,千年字会说话,果然如此。我知道高丽瓷色泽纯正和细腻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名气的。这也是忒早年间的事了啊,随便一算就是几十年的光景,仔细一想,那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了。

我1971 年底被国宾处招走,进入东交民巷的国宾馆从事厨师工作。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门外汉,一点点不懂到一点点的勤学入门,起早贪黑,不耻下问,从自然王国提升到必然王国,直到考下国家烹饪技师的本本,桃李满天下,可谓是天道酬勤。

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外事服务工作很多。

1975 年,有外宾离去后,留下一些物品。依照惯例我们后勤管理部门,将客人遗弃的物品收集起来,编号抓阄派送,我十分幸运的得到了这个瓷瓶,看到瓶底的文字方知道是朝鲜出品。从步入工作岗位后,总体而言,我的运气一直还不错。还有一次单位组织抓阄,我抓到了一张八成新单人棕垫床,这在当年在市场上花多少钱也很难买到的,记得当时好多同志向我投来羡慕和嫉妒的目光。

耿秀刚

投笔抒怀凌云志从戎续写木兰诗

李志仁,乳名“小兰”,取意像花木兰一样报效家国。1951 年初,正在读高中的她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了空军高炮部队的文化教员。虽然是年仅18 岁的姑娘,她却和小伙子们一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吕学勇

1936 年,李志仁与父亲、大哥在辽宁营口合影

1951 年,天津,参军后到了华北防空司令部(中排左一为李志仁)

1953 年,弟弟到北京欢迎赴朝鲜作战归来的姐姐

1956 年,北京,与赴朝作战的战友范迪吉结婚

1966 年,北京,与三个儿子合影

1985 年,六姐妹在北京北海公园(左二为李志仁)

2003 年,到北京看望姑姑

猜你喜欢
瓶底天津北京
如果天津有“画”说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最是春花烂漫时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北京,北京
STARLITE TROPICAL瓶底提升碳酸软饮料PET瓶抗受力和稳定性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