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影像视域中红旗渠形象的建构与演变

2019-12-24 08:58李乃舒
新闻爱好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红旗渠纪录片建构

李乃舒

【摘要】借鉴叙事学和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六部以“红旗渠”为拍摄对象的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文本进行历时性分析,从故事与主题、典型人物、时空坐标与制度三个维度出发,阐释这些纪实影像的创作者是如何将红旗渠、红旗渠精神与历史环境、时代语境进行嫁接的。

【关键词】纪录片;红旗渠;建构;区域形象

一、研究缘起、对象与问题

红旗渠是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一条人工灌溉渠,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宣传史上的典型——对红旗渠的记录和对红旗渠精神的塑造历时半个世纪之久,重访和复述时断时续,但是从未终止。根据红旗渠景区官方的表述,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当代红旗渠精神则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在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当中,“树立典型和模范,是权力规训民众以实现肉体支配和精神驯服的重要方式……秉权者将以某些特定方式,例如刊登典型报道、举办大会、上演文艺节目等,通过对于事实的有意识筛选,包括强调、遗忘、扭曲乃至被完全彻底地改写,来重构这一事件”。对于红旗渠精神的每一次重新叙事,既是对历史语境的回应,也是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与雷锋、吴满有等典型人物的立体丰富相比,红旗渠的元故事极其单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克服长期缺水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历时十年,凿开太行山,引漳河水入林县。”但不同的对话和表述方式依然展现了新的记录者对于当下的重新认识。

本文根据材料的可得性,在50年间有关红旗渠的纪实影像选取6部作为分析对象。它们虽然侧重点各异,拍摄主体各异,但均以红旗渠为创作主题,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时长均在30分钟以上。令人遗憾的是,笔者未能寻获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相关作品。在具体的文本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叙事分析和批判话语分析。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阐明以下问题:(1)在对红旗渠的形象塑造过程当中,不同叙事者讲述了哪些主题,有哪些故事是被反复提及的,又是如何被提及的?(2)叙事者是如何通过当代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表现主题的?(3)在地理空间、历史时间、社会制度的层面上,这些纪实影像是如何进行延展的?

二、故事与主题分析

通过对这些影片的梳理,笔者发现,红旗渠的元故事几乎在每一个样本当中都有涉及。如林县缺水的情况、修渠的艰辛、红旗渠带来的影响等,它们被包裹在不同的话语和修辞之中。每部纪录片的创作者都会巧妙地运用这些故事,去发展各自独立的主题。

(一)缺水

对于林县缺水这一基本背景,拍摄于工程竣工之初的《红旗渠》并没有做太多铺陈,而是通过新旧对比来体现——旧社会是“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红旗渠修成后则是“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社会主义新農村”。不久后拍摄的《红旗渠畔展红旗》也采用了类似的处理方式——“怎能想象,这就是石头冒火土生烟的太行山区”。这两部“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均展现出一种今定胜昔的英雄气概,这种改造河山的坚定信心,一直延续到影片的结束。同一时期的例外是《中国》,在这部影片中,“水缺贵如油”只是作为林县“贫穷”“历史悠久”等基本事实之一轻轻带过,很快,叙事的焦点就落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产生活。

录制于2007年的《红旗渠的故事》却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林县缺水的故事。其中既包括当地干部、老百姓所真实经历过的缺水,也包括历代的县志记载和历史上主政者对此所做的努力。而由中央电视台制作于2012年的《红旗渠的守望者》,不仅讲述了林县从古到今一直缺水的事实,更援引了纪录片《红旗渠》画面进行交代。《红旗渠传奇》在前面两部影片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修渠前缺水状况的见证者的故事,更进一步通过对气象专家、当地人的采访说明了现在红旗渠水源不足的事实。

(二)修渠

对于修渠的过程,这些影像又是如何予以再现的呢?《红旗渠》的绝大部分篇幅用来描述修渠的过程,编导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使不同工程段建筑者攻坚克难的行动层层累积、相互烘托,达到了加快节奏、渲染情绪的效果。在画面上,《红旗渠畔展红旗》主要是对老纪录片的回溯。值得留意的是慷慨激昂的画外音:“十年修渠、十年鏖战,凭的是自力更生一颗心,艰苦奋斗浑身胆。十年斗争、十年实践,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路线把路引,红旗谱胸中翻……炮声雷鸣,宣告着人定胜天。”紧接着是炮声轰鸣的场景,渠水贯通,“渠水长流,豪情满怀”的歌声响起。这些修辞都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成功源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而这种精神乃至成功将薪火永传。

与之相对,新时期对于修渠过程的叙述,主要是通过故事与人推动的。在《红旗渠的守望者》里,是通过对老纪录片的追溯和对当事人的采访完成了追忆。《红旗渠的故事》则是讲述大量“修渠人”的故事。这些人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工程领导者、英雄人物、普通参与者。

(三)影响

红旗渠的影响直接反映在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吃水难问题。《红旗渠》用画面展现通水后当地人的喜悦,并进一步通过解说词指出,红旗渠的建成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红旗渠畔展红旗》则用大量真实、具体的场景,如淡水养珠、水浇地、水电站等,展现出由红旗渠带来的“社会主义山区的新图画”。《红旗渠的故事》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红旗渠对林县农业所带来的改变,并将之上升为“群团精神、团队精神”。

20世纪70年代唯一的例外是《中国》,影片把红旗渠的影响上升为精神性的——艰苦奋斗的过程颇令当地人“引以为傲”。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关于精神影响的表述越来越多,如《红旗渠的守望者》,一句简单的红旗渠是“太行山上的一条美丽风景线”之后,便将目光转向了当代的红旗渠精神继承者。

《红旗渠传奇》从更为客观的角度,全面展现了红旗渠沿线的水文、人文现状。

三、人物的塑造

在叙事学家看来,人物是故事的基本单位。样本所涉及的当代人物虽然大都被置入集体的群像之中,但依然能够划分出三类:一类是红旗渠工程的建设者、当时情况的亲历者,第二类是红旗渠精神的直接继承者,第三类是与红旗渠相关的各界人士。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样本都只选择了一两类进行展开。

几乎所有建设者、继承者的人物形象构建都是围绕着“克服困难”“取得成就”“分享光荣”这一条线索进行的。其中有展现建设者积极开展创新、攻破技术难题的,也有展现军民一心、男女齐上阵的,如纪录片《红旗渠》。另外还有述说林县人民如何继承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如《红旗渠畔展红旗》《红旗渠的守望者》《红旗渠传奇》。

但是,具体到每个文本,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显著的差别:(1)即使是对于同样类型的建设者,对其身份的修辞也有所差异。如英雄战士、贫民社员、铁姑娘、人民这些70年代频繁出现的称谓,在《红旗渠的故事》中虽未完全被抛弃,却大都变成了建设者、设计师、普通妇女、老乡。这样的转换,反映出宣传话语为了迎合市场化的观众所做出的努力。(2)继承者类型的差异。《红旗渠畔展红旗》当中的继承者主要是继续改造河山的党员干部和铁姑娘,新世纪的影片中,不仅有带领村民铺桥修路、勤劳致富的党员干部,自强不息的女性,更多了企业家和捐资助学的乡贤,这体现出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地融入社会主义话语当中。(3)表达视角的差异。在《红旗渠》和《红旗渠畔展红旗》当中,运用的都是托多洛夫所谓的“全知视角”,人物自己也从来不开口,就使得这两部作品更像是抒情色彩明显的史诗。而在其他作品当中,对于人物的描述,却大多采取“内视角”进行叙事,并且加入了大量当事人的对话和影像资料,呈现出更为客观、全面的影像风格。

相关人物主要由红旗渠工程的受益者、红旗渠工程的促成者以及工程所影响到的人物构成,其往往能够不依附于红旗渠的核心故事,构建相对独立的主题和叙事段落。比如在《红旗渠畔展红旗》中打篮球的中学生和买眼镜的老大娘,所展现的是“社会主义新山区”,《中国》中乡民劳作、议事的图景,所展现的是外国人眼中的“社会主义农村”。

四、地理向度、时间向度、社会制度及其外延

以上是从主题和人物两个维度解析纪实影像对红旗渠形象的塑造,但问题显然未尽于此。严耕望认为,地理和制度是治史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而在安德森看来,时间和空间是构造认同的重要向度。综观这些影像,虽然讲的是红旗渠的故事,但是其直接表述的内容却远远超越了一时一地,并且这些内容往往被嵌套在浓烈的政治关切之中。

在《红旗渠》中,红旗渠是“学大寨”的典型,“毛泽东思想”的结晶。在《红旗渠畔展红旗》当中,一方面是继续“学大寨”,另一方面是“批林批孔”。在《红旗渠的故事》当中,团队精神得到弘扬,爱民的官员受到尊重。在《红旗渠的守望者》当中的每一个守望者,都具有党员干部的身份。就算《中国》在讲述红旗渠故事上是孤悬、乏善可陈的,也没有特别明显的预设立场,但却依然对当时的经济制度(自由贸易市场)、政治制度(人民公社)、丧葬制度(火葬)投以极大的关注。唯一的例外是《红旗渠传奇》,编导的目光更多注视着辽远的古文明与琐碎的当下,对时代精神的描述显得较为模糊。

再来看时空向度。全部样本都围绕着渠线和红旗渠周边的相关地区进行叙事,都至少谈及了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但有时候也会进行拓展。

如《中国》,就把红旗渠置于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之中进行讲述,在时间上更是回溯到2500百年前所建立的农耕文明。这种时空的穿梭,本来在新浪潮电影中的常用手法用来表现当代人的内心怅惘,但运用在纪录片当中,反而能够让观众远距离地观察拍摄对象,形成一种更加多元的视角。

类似的手法在篇幅更长的《红旗渠传奇》当中得到了更多体现。在这里,地理范畴扩展到了“太行地区”,时间上也延伸到了7500年前。在这里,城市、山区、学校、医院、广播站、古道、老渠的景象不断交错,相关人物星星点点,红旗渠精神镶嵌其中,具有了流动性。不过,这种时空上的解放在很多时候依然是被舍弃的。在其他几个样本中,编导依然把红旗渠、林县地区作为绝对隔绝的地理空间,时空上的延展仅仅体现在需要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嫁接的时候,如空间上的延展主要体现在红旗渠精神的“对外交流”之上,时间上的延展则体现在追述历代先贤的功绩。

五、探讨与结论

红旗渠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坐标。但关于它的媒介镜像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社会思潮、编导观念之间互动的产物。这种互动,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素材选择、叙事技巧来呈现的。虽然案例并不全面,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总体上,50年来纪实影像当中的红旗渠形象的塑造,可归纳为四种话语类型。它们在故事与主题、典型人物塑造、时空坐标设置上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

(一)革命與建设

《红旗渠》与《红旗渠畔展红旗》采用的是“革命与建设”话语,在这里,红旗渠更多的是一个自力更生、改造山河的象征,它是一个用来对抗旧世界和“反动势力”的集体主义符号。在人物选取上,以红旗渠的建设者和红旗渠精神的继承者为主,人物的身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聚焦于一时一地,没有枝蔓,人物的行动与当时的政治思想相互印证,在故事的讲述上,是不假思索的今定胜昔。

(二)开放和市场

改革开放后,艰苦奋斗,党员干部带头的叙事框架依然有效,不过,追求财富和走向世界也被纳入红旗渠故事,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组成部分,如《红旗渠的守望者》;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复兴,如《红旗渠的故事》中不断出现的历代贤臣。在这一时期,片中人物也不再是沉默不语的集体成员出现,而是形成了以错落有致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团队。红旗渠的形象由于嫁接了各式各样的新神话,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

(三)异域:政治社会视域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文本。它的拍摄者来自于境外,受制于当时政府的安排,选择了林县作为拍摄地。但是导演几乎抛弃了所有的“红旗渠故事”和既定框架,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上。通过时空的延展,使得影像的层次更加丰富,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

(四)本土:构建区域形象

距今年代最近的《红旗渠传奇》由新华社河南分社拍摄,故事非常繁杂,但在总体上已经跳出了“革命与建设”“开放和市场”两个话语框架。红旗渠的形象在丰富的人物、广阔的时空跨度当中呈现出某种温情脉脉和流动性,并最终被统摄进辽远的中原文明之中,获得了历史生命。

红旗渠只是个案。若要获得对于媒介、政治宣传、典型地理坐标之间关系的立体、全面的认识,仅就一个标地、一种媒介形态做历时性考察还远远不够。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依然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一个坚固不移的建筑工程,在社会现实的剧烈变化之中,是如何通过纪实影像与时代精神共振的。这些也能够为当下相同类型的文化作品创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本文为201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故事的“中国式讲述”(项目编号:2017bxw02)]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红旗渠纪录片建构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